無錫市市文化館

無錫市文化館歷史沿革

無錫市文化館是組織、指導全市民眾文化藝術活動、培訓業餘文藝骨幹、研究民眾文化藝術的公益性全民事業單位,是我市精神文明建設的視窗,也是廣大市民民眾進行文化藝術活動的重要陣地。
1949年4月無錫解放後,原無錫縣民眾教育館經整頓改名為無錫市人民教育館,5月初對外開放。1950年5月,改名為無錫市崇安寺人民文化館。1952年10月,改稱第一區文化館。12月,改名為無錫市中心文化館,屬市領導,負責對各區屬館、站進行業務指導。
無錫市民眾藝術館自1952年誕生起,迄今已五十九年了。市群藝館的歷程,並非一帆風順。它的命運同黨和國家的前途休戚相關,經歷了各種磨難和考驗,它始終堅持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不斷為繁榮社會主義民眾文化事業做著不懈的努力。
初建館時設備簡陋,活動陣地僅閱覽室及桌球室各一間,宣傳工具僅擴音機、幻燈機及少量圖書、樂器。工作偏重於開辦“識字班”、“民眾夜校”、“夜中學”、“職工業餘學校”、“簿記速成班”等各類夜校。1952年後,工作重點轉向時政宣傳,建立業餘文藝組織,輔導基層(工廠、街道)俱樂部活動。各項政治運動中,文化館、站都組織街頭文藝宣傳和運用有線廣播、幻燈、黑板報等配合宣傳,成為黨和政府的重要宣傳力量。1955年起,開始重視科學普及宣傳,在破除迷信,宣傳科學知識方面廣泛開展活動,除廣播宣傳、放映幻燈、出黑板報外,還經常舉辦科普講座。中心文化館的科普宣傳工作在全省文化館中成績最為顯著,1956年,中心文化館的代表出席江蘇省及全國第一次職工科普工作積極分子大會。1958年8月,中心文化館改為崇安區文化館,劃歸崇安區領導。 1960年3月,無錫市文化局籌建民眾藝術館,同年7月,因貫徹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而撤銷。1962年9月,市區重建市屬的中心文化館,編制10(9員1工)人。在此期間,文化館協助街道、工廠普遍建立了文化站、俱樂部、圖書館(室)。1966年,無錫市郊區實現了“區有文化館,公社有文化站,大隊有俱樂部,生產隊有文化室”的四級文化網。
“文化大革命”開始,全市文化館、站被迫撤銷。中心文化館於1973年5月恢復,改稱無錫市文化館。1979年市區各街道先後建立集體所有制文化站,配備集體編制1人,負責街道文化工作。1982年8月,無錫市文化館改名為民眾藝術館。為有利於開展美術展覽等活動,同時建立無錫市美術館,與民眾藝術館同一館址,兩塊牌子一個班子,人員定編由15人增至25人。館址設公園路30號(城中公園大門對面)無錫市文化館原址。1984年3月,新館落成(位於城中公園內多壽樓之北,人民劇場原址),新樓高三層,建築面積1360平方米,有辦公室6間,大小會議室各1間,底層有環形展廳及電視錄像放映室,並有二層輔助樓1座。3月10日,舉行開館典禮。
民眾藝術館建立後,工作重點移向培養、提高民眾業餘藝術骨幹和研究、指導民眾業餘藝術活動。先後舉辦聲樂學習班、基礎和聲講習班、盲人器樂培訓班、舞蹈訓練班、舞蹈創作學習班、水粉畫素描學習班、少年兒童舞蹈訓練班、美術學習班、攝影創作學習班、戲劇創作學習班、話劇表演訓練班等,參加學習的有一城三縣文化館、站的業務幹部、文藝骨幹、文藝愛好者;組織文藝骨幹赴外地參觀、訪問、寫生、攝影;舉辦各種講座、報告會,邀請著名作家、美術家、攝影家、演員為市、縣文藝骨幹作學術報告,對提高文藝骨幹的藝術水平起了重要作用。為了促進音樂、舞蹈、戲曲以及美術、攝影等方面的業餘創作,自1982年起,連續舉辦“梁溪之春”美術、攝影作品競賽,獨唱、獨奏比賽,小戲徵文評獎,業餘歌舞大獎賽。還舉辦了首屆“太湖之春”藝術節大型書市展銷和各種商品展銷會。工作中貫徹了“以副養文”,除出租展廳、利用陣地放映電視錄像和舉辦音樂舞會外,還開闢了美術裝潢、戲劇服裝、廣告設計、展覽製作、會場布置等多種經營項目,增加的收入用於補充業務活動經費和添置設備。
1987年,市群藝館有固定資產原值17.4萬元,其中業餘活動設備價值10.6萬元,第三產業增加值4.4萬元;公用房屋建築面積1360平方米,其中演出排練用房65平方米,演出場所可容納觀眾113人。館內設有展廳、錄像放映室、音像發行站、辦公室、琴房、攝影室、資料室、接待室等,機構設定有文藝輔導部、美術攝影部、經營部、辦公室等。在編職工25人,其中,許益民的攝影作品多次在國際、國內攝影比賽中獲金牌獎、優秀作品獎;錢鐵民蒐集、整理了大量有價值的曲藝音樂、民間音樂,他的論文《李芳園的琵琶藝術》在《音樂研究》刊物發表,他創作的歌曲多次在省級比賽中獲獎;朱中達蒐集整理了大批民間故事、民間歌謠、諺語,被省文藝集成志書收錄;胡貴良蒐集整理的12個民間舞蹈已經入選《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江蘇卷》。
2001年,在上級領導的關心下,市群藝館有了自己的新家,無錫市政府拆除西水墩上的部分民居,建設成為一座文化公園。2004年,由無錫市群藝館更名為無錫市文化館。它是黨和政府在民眾文化領域的職能機構,肩負著對民眾文藝進行引導、組織的使命,現直屬於無錫市文化藝術管理中心。
目前,無錫市文化館占地面積1萬平方米,一期館舍建築面積3666平方米,於2000年12月中旬投入使用,培訓房、展覽廳、多功能廳、戲台、辦公室、會議室、活動廣場等一應俱全,演出燈光音響、錄音棚、電腦音樂設備等業務設備更加完善。二期工程1000平方米的藝術培訓中心於2005年投入使用。現在,市文化館一館兩址,隔河相望,環境優美,布局合理,功能齊全,是一處全年候對市民開放的文化活動場所。
在市委、市政府和市文化局的領導下,市文化館先後舉辦和承辦了第三屆太博會閉幕式狂歡巡遊活動、第二屆中國無錫太湖國際民樂展、2006中國無錫首屆吳文化節開幕式、全國首屆民族器樂節、首屆國際民樂展、第六屆中國合唱節、第五屆全國舞蹈比賽頒獎晚會、第十一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開幕式大型文藝晚會、第六屆中國藝術節無錫分會場開幕式、第十三屆江蘇省體育運動會開幕式大型文體表演、太湖藝術節等大型活動。每年舉辦經常性的廣場文藝演出,作為無錫市文化館的標誌性大型公益活動,“激情周末”廣場文藝演出從2004年開始到現在已經成功舉辦了7個年頭。它以優秀的演出質量、良好的市場運作,贏得了市委、市政府的認可,被列為市委、市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之一,並於2008年獲得省“五星工程”服務獎,成為我市知名的文化活動品牌在全省乃至長三角地區享有廣泛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市文化館每年舉辦或承辦十多個藝術展覽,已逐步形成系列活動和品牌活動,如:梁溪之春美術書法攝影展,鳳凰杯”少兒美術書法作品展“文明之春”即時攝影大賽等。兩年一次的全市民眾文化匯演是我市重要的民眾文化活動,也是我市促進群文創作,提高群文創作水平,豐富廣大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舉措。為提高文藝會演節目的專業和藝術水準,每屆文藝會演期間,文化館都邀請省、市有關專家舉辦專題改稿會,有效推動了我市民眾文藝創作工作,提高了專業、業餘創作人員的創作水平。歷屆民眾文藝會演的獲獎作品代表無錫市參加了“省五星工程獎”屢獲大獎,為無錫市爭得了榮譽,展示了無錫民眾文藝的繁榮發展和勃勃生機。
隨著市文化館培訓中心裝修和投入使用,藝術培訓的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藝術培訓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在繼續做好現有的音樂、舞蹈、書畫、美術、攝影等傳統培訓項目以外,還創新辦班形式,擴大辦學規模,同時根據培訓市場的需要,開設文化類、體育類的培訓項目,逐步形成以藝術培訓為重點,以文化體育培訓為補充的文化藝術培訓格局。
市級文化館在開展好館內各項工作的同時,承擔著指導、輔導和服務全市民眾文化工作的重任。為提高基層文化館(站)專業幹部的業務水平,提高社區業餘文化輔導員的從業技能,每年舉辦基層文化館(站)專業幹部和社區業餘文化輔導員培訓班。通過培訓輔導,加強和基層群文工作者的聯繫,提高基層群文工作者的業務素質和工作能力,更好地發揮他們從事基層文化建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更好地宣傳民眾文化,市文化館建立了自己的網站,設立縣(市)區文化館和重要的鄉鎮文化站的網頁介紹,搭建公共文化信息交流平台,使信息交流更能適應飛速發展的民眾文化,更好地宣傳文化館和民眾文化工作,進一步擴大文化館的影響力和輻射力,體現市級文化館龍頭館和中心館的地位。

無錫文化館美術培訓中心

無錫市文化館是無錫少兒藝術教育重要陣地,座落在古運河中的西水墩文化公園內,建築面積4666平方米,培訓房、展覽廳、多功能廳、畫室等一應俱全,館內建築古色古香、錯落有致、周圍綠樹成蔭、花草茂盛,面貌煥然一新。館辦美術培訓多年從事少兒美術教學。致力於現代少兒美術教學的探索,針對有繪畫興趣青少年進行系統專業輔導,努力打造專業的少兒美術活動基地。
基礎課程開設: 無范畫兒童畫 特色素描 水墨體驗
地址 :無錫文化館內國畫工作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