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春年

無春年

“無春年”是指農曆(陰曆)全年都沒有立春的年份。為了適應寒暑的變化,古人在農曆中每19個年頭加入7個閏月,導致19個年頭裡有7年裡沒有立春。民間盛傳寡年無春“不宜結婚”,但這是沒有科學依據的。比如:2005年雞年是無春年、2008年鼠年是無春年、2010年虎年是無春年、2013年蛇年是無春年。根據中國的農曆,牛年的臘月廿一,也就是2010年2月4日,還有一個立春。這就是說,農曆的虎年沒有立春,民間稱為“無春年”。

基本信息

簡介

無春年是指農曆全年都沒有“立春”的年份。比如:2005年雞年是無春年、2008年鼠年是無春年、2010年虎年是無春年、2013年蛇年是無春年。根據中國農曆牛年的臘月廿一,也就是2010年2月4日,還有一個立春。這就是說,農曆的虎年沒有立春,民間稱為“無春年”。
無春年無春年

立春

為了適應寒暑的變化,古人在農曆中每逢19個年頭會加入7個閏年。那么,19個年頭裡有7年裡沒有立春,7年雙立春,5年單立春

寡年

對比農曆的“單春”年(一年一個立春)、“雙春"年(一年兩個立春),沒有“立春”節氣的農曆年被稱作“無春”年、“寡春”年,也稱“寡年”,引申為“寡婦年”。
所謂寡年,也就是農曆當年沒有節氣“立春”。2005年的“立春”正好趕在了農曆猴年的歲尾臘月廿六,俗稱年前打春;而2006年的“立春”是在農曆狗年的正月初七,導致整個農曆雞年中沒有“立春”,因此民間將2005年、2013年、2016年、2019年稱是“寡年”。

舊俗

關於寡年的說法有很多種,其中,流傳最為普遍的一種是,寡年無春,不宜結婚。
最初人們只是把這種年份簡單地叫為“無春”,也叫為“寡年”,後來又根據“寡”的字意,演義為“寡婦年”,這樣便有了“寡婦”意思。舊俗認為,春天是播種的季節,也是男歡女愛的象徵,“無春”之年是無法懷春的,故有“寡年”不宜婚嫁之說。

規律

但節氣在夏曆農曆中的日期並不固定。我國傳統曆法夏曆是種陰陽合曆:“陰”是指其歷月以朔望月平均長度29郾5306天為基礎,以朔日為每月的初一日;“陽”是指其歷年基本根據回歸年,以每年“立春”前或後的一個朔日為歲首正月初一即春節。夏曆平年12個月只有354或355天,有閏月的年份13個月則有384或383天,可包含25個節氣,這樣年首年尾就各有一個“立春”,成為“雙春年”,而它的下一年必只有23個節氣,就沒有“立春”,成為“無春年”。
由此可知,“雙春”後“無春”,完全是曆法按一定規律編排的結果,而且經常出現。
全年無“立春”的情況,在19年中便會出現7次,例如1991年、1994年、1997年、2000年、2002年、2005年、2008年、2010年都是“無春”年。
2012年是龍年,2月10日後進入蛇年。龍年有兩個“立春”,蛇年卻沒有“立春”,有不少朋友來電問我,說民間不少人尤其是老年人常常認為沒有立春的農曆年份是“盲年”,不適合結婚。而“雙春”年則是難得的好年景,不僅適合嫁娶生子,就是這一年長出來的莊稼都更金貴。在不少地方有種說法,叫“一年兩個春,豆子貴如油”。還有的地方認為“雙春”意味著“多子多福,婚姻幸福”。龍年的年頭和年尾有兩個立春,被稱為“兩頭春”,又稱“雙春”。我以為:每19年中就有7年“雙春”,7年“無春”,這完全是人為的節氣和物候的調整,與婚喪嫁娶的吉祥與否並無聯繫。
“雙春”和“無春”都是陽曆和陰曆之間必須“置正”安排的結果。陽曆根據太陽運行規律制定,而陰曆則按月亮的盈虧變化來制定。陰曆一個月的周期是29或30天,年的長短只是月的整倍數,與寒暑和節氣都沒有關係。它的一年中,不可能出現“雙春”、“盲年”。
而陰陽合曆,是結合太陽和月亮運行的周期制定的。一年按太陽的運行分為二十四節氣,又按照月亮的運行分為月。陰曆小月、大月12個加起來,只有354天或355天。與陽曆相比,相差約11天。為了解決陰陽合曆的時間差問題,古人採取設“閏月”的辦法進行處置:若干年中就有一年是十三個月。現在從商代的甲骨中還可以看到“十三月”的記載,就是設閏的明證。因此每19年就有7個閏月,而“無春”或者“雙春”也是人為安排的結果,與運勢什麼的都無關。
古代以農為本,立春為一年農事之始,是重要的節日,傳統上從皇宮到地方都要舉行“勸耕”儀式,不少地方至今還遺留“舞春牛”的習俗。傳統上,農民認為這一天的天氣如何,也關係到一年農業的發展。在中國不少地方都有相關的民謠,認為立春那一天天氣好,則一年都農事昌盛;而這天天氣陰暗,則這一年不能五穀豐登。可見立春這一節氣的受重視程度。而且古人也常常將立春與生育聯繫在一起,這或許正是一年中“無春”讓人覺得不吉祥,或者“雙春”讓人覺得尤其幸運的原因。
過去的不少說法以及傳統習俗,都是因為處在農耕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與祭神有關。而隨著生產力水平的發展,即使是祭神如今也更多地增加了娛樂成分,至於“雙春吉祥”、“無春不利嫁娶”的傳統說法,既無科學根據,也沒有統計學的意義,大可不必當真。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