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愛症

無愛症”是一類很具有代表性的80後獨生子女易患的一種情感缺乏症。 他們無法鍾情於任何他人,無論別人怎樣付出,都無法學會表達愛,心中也感受不到愛別人的快樂。這種情感缺失源於他們獲得太多現成的愛,而不必付出,心被父母的愛填滿了,裝不下其他人的關懷。這種因為心理滿溢造成的功能缺失,使這類人的戀愛婚姻生活受到很大影響。

表現

愛而不得固然難過,但根本沒有動情,才真讓人鬱悶。80後因為獨生獨處,產生了一批“無愛症候群”,到了適婚年齡,卻仍然對別人動不了情。不懂愛亦不會愛。“相親族”、“閃戀族”、“等愛族”……都是無愛症的表現。

產生原因

無愛,往往是由於被愛泡大而導致的,從未失去過,自然不懂得如何爭取。80後中的大多數人,作為獨生子女,從來不用和兄弟姐妹去分享父母的愛,很多需要還沒產生就被滿足了,所以根本就不會換位去思考別人的需要,因此也就不會愛。

舉例

不能談戀愛的小霞,她的心就像被玻璃罩罩住的蠟燭,無法燃起任何小火星,患上了心理學中的“無愛症”。這種症狀可以剝奪一個人感受愛的能力,對別人的無私奉獻習以為常,視而不見,僅以自己的需要為中心,不懂得付出,對他人毫無責任感。無法愛上別人,更無法與異性建立親密關係。“無愛症”多見於80後獨生子女,這也是他們其中一部分人在愛情的戰場中被“剩下”來的根本原因。

愛滿了,再也裝不下

愛人的能力常和一個人的自我獨立性有關,當一個人緊緊依附在“原生家庭”這棵樹上時,是無法跳向另外一棵樹的。就像動物園裡被飼養的動物,好吃好喝伺候,就會失去自己覓食的能力。“愛情需要”往往帶有一種補償心理,越是缺乏愛的人,越需要愛情。假如已經被愛包圍,每個情感的需要都被滿足,那這個杯子就再也容不得一滴水——“愛情需要”自然會消失。沒有需要就沒有動力,更不會產生行為,即使小霞期待電影中那樣的愛情,也無法真正享受到愛情的甜蜜,因為愛情本身是付出才能獲得的。

一直在小霞身邊出現的人,之所以“失敗”,也是因為他們都用和她父母一樣的方式寵愛她,用愛灌她。而她早已習慣了別人的付出,感受不到這種“好”,她真正需要的,是能夠激活她,讓她主動去付出的人。所以,治療“無愛症”的方法是“抽水”,學習如何主動付出愛,讓杯子裡的水流出來,這樣就有空間容納新的愛,重新獲得“愛情需要”。對待“無愛症”患者,需要少給他們一點愛,讓他們去付出。

太自戀,無法戀他

導致“無愛症”的另一個原因是自戀。一個人太喜歡自己,就沒辦法去喜歡別人,總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是無法成功戀愛的。

小霞在嘗試戀愛時,會覺得對方麻煩,覺得對方占用了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導致自己沒時間鞏固圈子,沒時間參與活動……她只以自己的需要出發,想要人陪時,就招之即來,煩了,就揮之即去,絲毫不體諒對方的感情需要。這都是自戀的表現。

愛情心理從本質上來說,是對自己的情感的一種轉移,我們很愛自己,但發現自己有時候是無力的、孤獨的,需要另外的個體來愛我們,就需要交換感情,交換付出,達到彼此關愛的目的。但如果不能作出交換,無法完成這個轉移,就只剩下自己瘋狂地愛自己,不能愛上別人。

治療

對他人建立同感,練習對等付出

在和別人交往時,練習“換位思考”,當有人跟你說“我最近又要工作又要忙家務,好辛苦啊!”時,試試體驗一下這種“辛苦”的感覺;在看影視劇時,別人哭泣或大笑,也感受一下這個人物內心的感覺,也想一想,為何他會哭,會笑……

當和別人有了一些摩擦,比如相處的對象突然親吻了你,你很憤怒,請試著“換位思考”,想一想對方為何這樣做?如果你在想別人的動機時,總想到自己,請在心裡默默對自己喊“停”,然後去試想對方的處境、難處、需要和願望。

在需要別人時,請先考慮一下對方的需要,然後再聯繫對方。“我想叫他來陪我,他會不會這時不方便呢?會不會我叫他來,讓他產生錯覺,這樣會令他傷心吧……”如果覺得自己的行為,違背了對方的需要,就請忍住不要做。

只會要,不會給,就容易“無愛”。對等付出的練習就是幫助你,在別人給的時候,也學會給。很簡單!就是別人為你做什麼,你也為他做同樣的事。比如,媽媽給你做了一盤菜,你也炒這盤菜給媽媽,如果你不會,可以請媽媽教你。又比如,同事外出給你代買了飲料,你下次外出,要詢問一下同事,是否需要代買。當異性的朋友邀請你參加聚會時,下一次你也可以請他參加你舉行的聚會。

要學會主動付出,失戀往往比自戀要好,至少可以教會我們如何去愛戀。先學習如何去滿足別人的要求,發現這些需求,是治療“無愛症”的第一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