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藥粉

植物形態

烏藥珠為樟科山胡椒屬植物鼎湖釣樟Lindera chunii Merr.的乾燥塊根。鼎湖釣樟又名白膠木、陳氏釣樟。為大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6米,幼枝纖細,初被毛,後漸脫落。葉互生,紙質,橢圓形至長橢圓形,長5~10厘米,寬 1.5~4厘米,頂端尾狀漸尖,基部楔形或急尖,幼時兩面被白色或金黃色貼伏的絹毛,後僅在葉脈和葉腋處有毛,具明顯的三出脈,側脈直達葉的頂端;葉柄長5~10毫米。2~3月開花;花單性,雌雄異株,黃色;傘形花序數個生於葉腋的短枝上,每傘形花序有花4~6朵;雄花序的總梗長5~7毫米,被微柔毛,花梗長2~3毫米,密被棕褐色柔毛;花被管近平展,內外均密被長柔毛;花被6片,長圓形,頂端短尖或圓形,長1.4毫米,寬約0.5毫米,外面被柔毛;雄花有雄蕊9枚,排成3輪,長約1.3毫米,第二輪雄蕊的基部有腺體2枚,第三輪為退化雄蕊,長約1.2毫米;雌花有多枚退化雌蕊,長約0.5毫米;雌花序無梗或有短梗,有時為具3~5個分枝的傘形花序,雌花的花被管漏斗狀,長約1毫米,花被片長約1.5毫米,子房橢圓形,花柱長1毫米,均被毛,柱頭盤狀。果為漿果狀核果,橢圓形,長8~10毫米。 生於低海拔的山坡上常綠闊葉林中。分布於我省及海南、廣西等省區。越南亦有分布。
具順氣、開郁、散寒、止痛功效,能上理脾胃元氣,下通少陰腎經。

考證

1.《本草綱目拾遺》:烏藥,生嶺南邕州、容州及江南。樹生似茶,高丈余。一葉三丫,葉青陰白。根狀似山芍藥及烏樟根,色黑褐,作車轂紋,橫生。八月采根,直者不用。
2.《本草圖經》:烏藥,木似茶�,高五、七尺。葉微圓而尖,作三丫,面青背白。四、五月開細花,黃白色,六月結實。(根)如山芍藥,而有極粗大者,又似釣樟根,然根有二種,嶺南者黑褐色而堅硬,天台者白而虛軟,並八月采。根似作車轂形如連珠狀者佳,或雲天台出者香白可愛,而不及海南者力大。
3.《本草別說》:按《本草圖經》及世稱以天台者為勝,今比之衡州、洪州者,其香味唯天台者為劣,入藥功效亦不及,但肉色頗赤而差細小爾。
4.《綱目》:烏藥,吳、楚山中極多,人以為薪。根、葉皆有香氣,但根不甚大,才如芍藥爾,嫩者肉白,老者肉褐色。其子如冬青子,生青熟紫,核殼極薄,其仁亦香而苦。
烏藥始載於唐代陳藏器《本草拾遺》:“烏藥樹生似茶,高丈余,一葉三丫,葉青陰白,根狀似芍藥及烏樟根,色黑褐,作車轂紋,橫生,八月采根,直者不用。”這是第一次對烏藥的產地、性狀、採收及確切的藥用部位作了描述,以後諸多歷代本草中均有記載。蘇頌《本草圖經》曰:“烏藥根二種,嶺南者黑褐色而堅硬,天台者白而虛軟,並八月采根,以作車轂紋,形如連珠狀者佳,或云:天台出者,香白可愛,而不及海南者力大”。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吳楚山中極多,根葉皆有香氣,根亦不甚大,才如芍藥爾,嫩者肉白,老者肉褐色。其子如冬青子,生青熟紫。”陳嘉謨在《本草蒙笙》中云:“天台者,香白固優,不及海南者,功力尤大。根采考附,狀取連珠,如珠連者佳。直根不堪用,有二種,天台者白而虛柔,另為海南者黑褐堅硬。”吳其浚《植物名實圖考》卷三十五烏藥稱“花如桂”,其附圖為天台烏藥。明朝劉文泰編“本草品精要”將烏藥歸為木部之中品,其中記載葉及根嫩時采作茶片炙碾煎服補中益氣,止小便滑數。所以李時珍曰:“烏藥,下通少陰腎經,上理脾胃元氣,故丹溪朱氏補陰丸藥,往往加烏藥葉。”
烏藥來源單一,均為野生。現在我國烏藥的各主產區以浙江省產量最大,浙江天台地區產烏藥素以道地藥材著稱,但由於經濟和地區差異,現在天台地區已不大量採收、加工和收購烏藥,而是集中在浙江省西部地區,原料來源以贛、皖、湘、閩等地。八十年代以來衢州、金華二地的烏藥年產量為全國最高,並銷向全國各地。
民間代用品鼎湖釣樟L. chunii Merr.與小葉烏藥L. aggregata var. playfairii (Hemsl.) H. P. Tsui在各地藥材公司均不收購。

各家論述

1.《本草抬遺》:主中噁心腹痛,宿食不消,天行疫瘴,膀胱腎間冷氣攻沖背膂,婦人血氣,小兒腹中諸蟲。
2.《日華子本草》:治一切氣,除一切冷,霍亂及反胃吐食,瀉痢,癰癤疥癲,並解冷熱。
3.王好古:理元氣。
4.《綱目》:治中氣,腳氣,疝氣,氣厥頭痛,腫脹喘息,止小便數及白濁。
5.《本草通玄》:理七情鬱結,氣血凝停,霍亂吐瀉,痰食稽留。
6.《玉楸藥解》:破瘀泄滿,止痛消脹。
7.《本草衍義》:烏藥,和來氣少,走泄多,但不甚剛猛,與沉香同磨作湯,治胸腹冷氣,甚穩當。
8.《綱目》:烏藥,辛溫香竄,能散諸氣,故《惠民和劑局方》治七情鬱結,上氣喘急用四磨湯者,降中兼l,滯中帶補也,《朱氏集驗方》治虛寒小便頻數縮泉丸,取其通陽明、少陰經也。
9.《本草經疏》:烏藥,辛溫散氣,病屬氣虛者忌之。世人多以香附同用,治女人一切氣病,不知氣有虛有實,有寒有熱,冷氣、暴氣用之固宜,氣虛、氣熱用之,能無貽害耶。
10.《藥品化義》:烏藥,氣雄性溫,故快氣宣通,疏散凝滯,甚於香附。外解表而理肌,內寬中而順氣。以之散寒氣,則客寒冷痛自除;驅邪氣則天行疫瘴即卻;開鬱氣,中惡腹痛,胸膈脹滿,頓然可減;疏經氣,中風四肢不遂,初產血氣凝滯,漸次能通,皆藉其氣雄之功也。
11.《本草述》:按烏藥之用,耳食者本於寇氏'走泄多'一語,以為專於辛散而已,如海藏謂其'理元氣',何以忽而不一繹也?如止於辛散,安得宿食能化,血痢能止,便數能節,癥結能消,頭風虛腫之可除,腹中有蟲之可盡,婦人產後血逆及血海作痛之可療,小兒積聚蛔蟲及慢驚昏沉之可安,即《日華子》亦謂其功不能盡述者,是其徒以辛散為功乎?蓋不等於補氣之劑,亦不同於耗氣之味,實有理其氣之元,致其氣之用者。使止以疏散為能,而不能密理致用,可謂能理氣乎?丹溪每於補陰劑內入烏藥葉,豈非灼見此味,於達陽之中而有和陰之妙乎?達陽而能和陰,則不等於耗劑矣。香附血中行氣,烏藥氣中和血,離血而行氣,是謂之耗,不謂之理,蓋氣本出於陰中之陽,達於陽中之陰也。
12.《本草新編》:烏藥,產婦虛而胎氣不順者,切不可用,用則胎立墮。人以為順氣用之,誰知烏藥能順胎氣之實,而不順胎氣之虛乎?不獨胎氣,凡氣虛者,俱不能順,惟血虛而帶郁滯者宜之耳。
13.《本草求真》:烏藥,功與木香、香附同為一類,但木香苦溫,入脾爽滯,用於食積則宜;香附辛苦,入肝、膽二經,開郁散結,每於優郁則妙;此則逆邪橫胸,無處不達,故用以為胸腹逆邪要藥耳。

選方

1.天台烏藥散(《醫學發明》),行氣疏肝,散寒止痛,治寒凝氣滯的小腸疝氣,少腹引控睪丸而痛,偏墜腫痛,痛經。
2.暖肝煎(《景岳全書》),用於肝腎陰寒,小腹疼痛,疝氣等。
3.四磨湯(《濟生方》),行氣降逆,寬胸散結,治七情所傷,肝氣鬱結所致胸膈煩悶,上氣喘急,心下痞滿,不思飲食。
4.烏藥順氣散(《赤水玄珠》),行氣寬胸,治七情憂思所致的脹滿痞塞之證。
5.排氣飲(《沈氏尊生方》),行氣消滯,治產後逆氣,食滯脹痛。
6.縮泉丸(《婦人良方》),溫腎祛寒,縮尿止遺,主治下元虛冷,小便頻數,小兒遺尿。
7.五磨飲子(《醫方集解》),順氣行滯。
8.六磨湯(《證治準繩》),順氣行滯,調理肝脾,通便導滯,治情志失和,肝脾之氣鬱結導致大便秘結,欲便不得,噯氣頻作胸脅痞滿,腹中脹痛,納食減小。
9.膈下逐瘀湯(《醫林改錯》),祛瘀軟堅,兼調脾胃,治氣血凝結,脈絡阻塞,血瘀日甚所致腹部積塊,硬痛不移,面黯消瘦,納減乏力,時有寒熱,月事不行。
【用藥禁忌】
氣虛及內熱證患者禁服;孕婦及體虛者慎服。
【炮製方法】 
1.揀去雜質,分開大小條,用水泡透,根據季節注意換水,防止發臭,及時撈出切片。如已在鮮時切片者,篩去灰屑。
2.炒制:取淨烏藥片,用文火炒至深黃色取出。
3.麩制:取淨烏藥片,用麥麩炒至微黃,篩去麥麩即得。
4.醋制:取烏藥片與醋拌勻,略悶,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帶焦斑為度,取出放涼。每烏藥500g,用醋60g。
5.酒制:取烏藥片,加黃酒拌勻,悶潤至酒盡時,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乾,取出放乾,每烏藥500g,用黃酒60g。
6.鹽制:取麥麩,炒熱,加入經鹽水潤半小時的烏藥片,炒3-4分鐘至呈淡黃色,篩去麥麩即可。每烏藥16kg,用鹽0.4kg,開水2kg,麥麩2kg。
【生藥材鑑定】
1.性狀鑑別 烏藥個,根紡錘形或圓形,略彎曲,有的中部收縮呈連珠狀,習稱“烏藥珠”,長5-15cm,直徑1-3cm。表面黃棕色或灰棕色,有細縱皺紋及稀疏的細根痕。質極堅硬,不易折斷,斷面黃白色。氣芳香,味微苦、辛,有清涼感。
烏藥片為橫切圓形薄片,厚1-5mm,或更薄,切面黃白色至淡棕黃色而微紅,有放射狀紋理和年輪。質脆。
以個大、肥壯、質嫩、折斷面香氣濃郁者為佳;質老、不呈紡錘形的直根,不供藥用。
2.顯微鑑別 根(直徑1.4cm)橫切面:木栓層為5-6列木栓細胞,多破裂。皮層狹窄,散有較多的橢圓形油細胞,內含黃色揮髮油滴。韌皮部常有單個纖維及油細胞散在。形成層成環。木質部占根的絕大部分,年輪明顯;導管呈徑向稀疏排列;木纖維發達,根中央尤甚;木射線寬1列細胞;油細胞少見。本品薄壁細胞含澱粉粒,有的含黃色內含物。
3.粉末特徵 黃白色。①澱粉粒單粒類球形、長圓形或卵圓形,直徑4-39μm,臍點叉狀、人字狀或裂縫狀;復粒由2-4個分粒組成。②木纖維淡黃色,直徑20-30μm,壁厚約5μm,有單紋孔。③韌皮纖維無色,長梭形,直徑15-17μm,壁極厚,孔溝不明顯。④具緣紋孔導管直徑約至68μm,具緣紋孔排列緊密。⑤油細胞長圓形,含棕色分泌物。⑥射線細胞壁稍增厚,紋孔較密。

中藥化學鑑定

理化鑑定:薄層層析:取本品粉末適量,用揮髮油測定器提得揮髮油。吸取一定量,加少量醋酸乙酯稀釋,供點樣用,以龍腦、β-蒎烯為對照品,分別點樣於同一矽膠G薄層板上,以己烷-乙酸乙酯(85:15)展開15cm。噴以5%香草醛濃硫酸試液。樣品色譜在與對照品色譜的相應位置顯相同的色斑。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