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棒

烏棒

烏棒,又稱烏鱧 ,形呈長棒狀。頭部扁平,頭大,口裂大。吻部圓形。口內齒牙叢生。偶鰭皆小,背鰭和臀鰭特長,尾鰭圓形。頭部與軀幹部皆被有大小相似的鱗片。側線完整,在胸鰭的後方有個彎曲。 頭頂部有許多感覺小孔,大魚其數目較多。體色背部灰綠色,腹部灰白,體側有作八字形排列的顯明黑色條紋 。 此外,墨頭魚有時也俗稱烏棒。墨頭魚,(Tchang, 1929) ,鯉形目,鯉科,野鯪亞科。長,稍呈圓筒形,腹面在腹鰭之前較平,尾部側扁。頭部寬而平扁,略呈方形。吻鈍,前端有角質突起;口大,下位,呈新月形,無須。

基本信息

基本內容

黑魚(學名 Channa argus),屬於鱧科鱧屬,原產地在中國、俄羅斯和朝鮮半島。我國的鱧屬魚類有7種,其中黑魚分布最廣,養殖最多。鱧科魚類是一類能呼吸空氣的淡水魚,統稱蛇頭魚(snakehead),包括兩個屬:鱧屬(Channa)有26個種,原產於亞洲,主要是東南亞;副鱧屬(Parachanna)有3個種,來自熱帶非洲。有些蛇頭魚較小,也就17厘米左右,但大多數都可以長得很大,報導的最大個體有1.8米長。所有的蛇頭魚都是攻擊性很強的掠食者,其成體都主要以其他魚類為食。在探索頻道的《河中巨怪》節目中,出現了兩種蛇頭魚,眼鱧(Bullseye Snakehead,學名Channa marulius)和小盾鱧(Giant snakehead, 學名Channa micropeltes),二者是鱧屬魚類中最大也是最危險的兩種 。

食性

烏鱧為一種兇猛的肉食性魚類,且較為貪食。捕食對象隨魚體大小而異。體長3厘米以下的苗種主食撓足類、枝角類及搖蚊幼蟲等,體長3-8厘米以下的苗種以水生昆蟲的幼蟲、蝌蚪、小蝦、仔魚等為食,體長20厘米以上的成魚則以各種小型魚類和青蛙為捕食對象(小型魚類主要指鯽魚、餐條、赤眼鱒、泥鰍及各種家幼魚)烏鱧的遊動速度快,但捕食一般不追趕獵物,而是隱藏於水草或其他隱蔽物附近,並高度注視四周的動靜,一旦發現有魚類等適口活餌游經附近時便迅速出擊,一舉捕獲。烏鱧的攝食量大,往往能吞食其體長一半左右的活餌,胃的最大容量可達其體重的60%上下。據解剖,一條500克重的烏鱧,在較短時間內吞食10厘米長的草魚種8尾。烏鱧還有自相殘殺的習性,能吞食體長為本身三分之二以下的同類個體。其食量大小與水溫有密切的關係。夏季水溫高時相當貪食,攝食量大;當水溫低於12℃時即停止攝食。

形態特徵

烏鱧身體前部呈圓筒形,後部側扁。頭長,前部略平扁,後部稍隆起。吻短圓鈍,口大,端位,口裂稍斜,並伸向眼後下緣,下頜稍突出。牙細小,帶狀排列於上下頜,下頜兩側齒堅利。眼小,上側位,居於頭的前半部,距吻端頗近。鼻孔兩對,前鼻孔位於吻端呈管狀,後鼻孔位於眼前上方,為一小圓孔。鰓裂大,左右鰓膜癒合,不與頰部相連鰓耙粗短,排列稀疏,鰓腔上方左右各具一有輔助功能的鰓上器。

烏鱧體色呈灰黑色,體背和頭頂色較暗黑,腹部淡白,體側各有不規則黑色斑塊,頭側各有2 行黑色斑紋。奇鰭黑白相間的斑點,偶鰭為灰黃色間有不規則斑點。

烏鱧魚全身披有中等大小的鱗片,圓鱗,頭頂部覆蓋有不規則鱗片。側線平直,在肛門上方有一小曲折,向下移二行鱗片,行於體側中部,後延至尾基。

烏鱧背鰭頗長,幾乎與尾鰭相連,無硬棘,始於胸鰭基底上方,距吻端較近。腹鰭短小,起點於背鰭第4—5根鰭條下方,末端不達肛門。胸鰭圓形,鰭端伸越腹鰭中部。臀鰭短於背鰭,起點於痛鰭第15—16根鰭條下方。尾鰭圓形。肛門緊位於臀鰭前方。

烏鱧鰾單室,細長,前端圓形,末端較尖,延至臀鰭基底上方。胃呈囊狀,幽門垂2個,粗長,約為腸1/3。腸短雙曲,長於體長二分之一。

黑龍江亞種主要特徵為:背部顏色為深綠黑色,體側有不規則黑綠色,背鰭和尾鰭與背部同色,胸鰭和臀鰭色淺。

與斑鱧的主要差別是:烏鱧體較長,斑鱧缽較短;兩者頭頂部斑紋也有明顯差別:烏鱧頭頂部有七星狀斑紋,斑鱧頭頂部則呈近似“一八八”三個字之斑紋。烏鱧平時喜歡棲息於水草茂盛或渾濁的水底,當小魚、小蝦等游近時,它便發起突襲將這些小動物吞掉,一條0.5公斤的黑魚能一口吞下一條二三兩重的草魚或鯉魚。

成份

大概每100克黑魚肉中含有蛋白質19.8克,脂肪1.4克,碳水化合物1.2克,鈣57毫克,磷163毫克,鐵0.5毫克,以及糖類,維生素A、B,煙酸 ,等等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