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斂莓

烏斂莓

烏蘞莓C. japonica (Thunb.) Gagnep。草質藤本。小枝圓柱形,有縱棱紋,無毛或微被疏柔毛。卷鬚2-3叉分枝,相隔2節間斷與葉對生。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葉為鳥足狀5小葉,中央小葉長橢圓形或橢圓披針形,長2.5-4.5厘米,寬1.5-4.5厘米,頂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楔形,側生小葉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長1-7厘米,寬0.5-3.5厘米,頂端急尖或圓形,基部楔形或近圓形,邊緣每側有6-15個鋸齒,上面綠色,無毛,下面淺綠色,無毛或微被毛;側脈5-9對,網脈不明顯;葉柄長1.5-10厘米,中央小葉柄長0.5-2.5厘米,側生小葉無柄或有短柄,側生

烏斂莓 烏斂莓

小葉總柄長0.5-1.5厘米,無毛或微被毛;托葉早落。

花序腋生,復二歧聚傘花序;花序梗長1-13厘米,無毛或微被毛;花梗長1-2毫米,幾無毛;花蕾卵圓形,高1-2毫米,頂端圓形;萼碟形,邊緣全緣或波狀淺裂,外面被乳突狀毛或幾無毛;花瓣4,三角狀卵圓形,高1-1.5毫米,外面被乳突狀毛;雄蕊4,花葯卵圓形,長寬近相等;花盤發達,4淺裂;子房下部與花盤合生,花柱短,柱頭微擴大。

果實近球形,直徑約1厘米,有種子2-4顆;種子三角狀倒卵形,頂端微凹,基部有短喙,種臍在種子背面近中部呈帶狀橢圓形,上部種脊突出,表面有突出肋紋,腹部中棱脊突出,兩側窪穴呈半月形,從近基部向上達種子近頂端。花期3-8月,果期8-11月。

生長環境

生山谷林中或山坡灌叢,海拔300-2500米。

分布範圍

產陝西、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浙江、湖北、湖南、福建、台灣、廣東、廣西、海南、四川、貴州、雲南。日本,菲律賓、越南、緬甸、印度、印度尼西亞和澳大利亞也有分布。

主要價值

醫藥用途

來源

為葡萄科植物烏蘞莓的全草或根。

綱目

五葉如白蘞,故曰烏蘞,俗名五爪龍。……塍塹間甚多。其藤柔而有棱,一枝一須,凡五葉。葉長而光,有疏齒,面青背淡。七八月結苞成簇,青白色。花大如粟,黃色四出。結實大如龍葵子,生青熟紫,內有細子。其根白色,大者如指,長一二尺,搗之多涎滑。

主要化學成分

含阿拉伯聚糖,粘液質,硝酸鉀等。根莖含生物鹼。

採集

夏、秋採收。

產地

主產華東、中南至西南。

成分

全草含阿聚糖(Araban)、粘液質(Mucilage)、硝酸鉀、甾醇、胺基酸、酚性成分、黃酮類。根含生物鹼、鞣質、澱粉0.588%(以半乾燥樣品計算)、粘液質、樹膠。果皮中分出烏蘞莓素(Cayratinin)。

藥理

水煎劑31毫克/毫升,試管內能抑制鉤端螺鏇體的生長。

歸經

入心、肝、胃三經。

性味

苦酸,寒。

套用

清熱解毒,消腫活血。用於癤腫,癰疽,疔瘡,丹毒,痢疾,咳血,尿血,毒蛇咬傷。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0.5~1兩;研末、浸酒或搗汁。外用:搗敷。

選方

①治一切腫毒,發背、乳癰、便毒、惡瘡初起者:五葉藤或根一握,生薑一塊。搗爛,入好酒一盞,絞汁熱服,取汗,以渣敷之。用大蒜代姜亦可。

②治項下熱腫,俗名蝦蟆瘟:五葉藤搗敷之。

③治發背、臀癰、便毒:烏蘞莓全草水煎二次過濾,將兩次煎汁合併一處,再隔水煎濃縮成膏,塗紗布上,貼敷患處,每日換一次。

④治無名腫毒:烏蘞莓葉搗爛,炒熱,用醋潑過,罨患處。

⑤治臁瘡:鮮烏蘞莓葉,搗爛敷患處,寬布條扎護,每日換一次。或曬研末,每藥末一兩,同生豬脂三兩,搗成膏,將膏攤紙上,貼敷患處。

⑥治喉痹:馬蘭菊、五爪龍草、車前草各一握。上三物,杵汁,徐徐飲之。

⑦治九子濫癢:母豬藤、九子連環草、何首烏。燉肉服。

⑧治肺勞咳血:烏蘞莓根三至四錢,煎服。或加側柏、地榆、青石蛋各三錢,同煎服。

⑨治風濕關節疼痛:烏蘞莓根一兩,泡酒服。

⑩治小便尿血:五葉藤陰乾為末,每服二錢,白湯下。

⑾治白濁,利小便:烏蘞莓根搗汁飲。

⑿治毒蛇咬傷,眼前發黑,視物不清:鮮烏蘞莓全草搗爛絞取汁二兩,米酒沖服。外用鮮全草搗爛敷傷處。

⒀治蜂螫傷:五爪龍鮮葉,煎水洗。

⒁治跌打損傷:五爪龍搗汁,和童尿熱酒服之,取汗。

⒂治跌打接骨:血五甲根曬乾,研細,用開水調紅糖包患處。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