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岩嶺自然保護區

烏岩嶺自然保護區

浙江烏岩嶺國家自然保護區處中亞熱帶南北亞帶分界上,位於浙江省泰順縣西北部,西連福建省壽寧,北接浙江省景寧,距離溫州市245公里,是中國瀕臨東海最近的森林生態與野生動物類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內山峻地廣、複雜的地形地貌及原始森林構成了多種獨特的自然景觀。保護區內有植物2150種,國家重點保護動物50多種。 世界珍稀瀕危鳥類、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黃腹角雉就棲息於此。

基本信息

簡介

浙江烏岩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浙江烏岩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浙江烏岩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浙江烏岩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在上世紀之初,烏岩嶺還是個人跡罕至的地方,到處是半原始森林。50年代,上海華東師範大學開始在這裡考察研究,認為烏岩嶺的常綠闊葉林是華東的典型代表。這一發現引起人們對烏岩嶺的興趣和關注。杭州上海南京、北京等大城市的教授、學者和各類科技工作者,先後到這裡調查、考察、採集標本。1975年,浙江省政府批准成立烏岩嶺省級自然保護區。1983年,由溫州市科委立題,邀請了杭州植物園浙江林學院、杭州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溫州市、泰順縣的有關單位的40多名專家、教授和科技工作者,組成綜合考察隊,分成植物區系、植被、動物、昆蟲、環保、土壤、地質、氣象等10個考察小組,進行了為期15個月的綜合科學考察,調查了烏岩嶺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優越的自然環境。烏岩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具有山地生態系統完整,物種資源豐富;山嶽風光齊全,自然景象美麗和山原村舍野素,民風民俗濃郁等特點。保護區內山峻地廣、複雜的地形地貌及原始森林構成了多咱獨特的自然景觀。有植物2150種,國家重點保護動物50多種。環境質量超過國家一級標準,是一個天然的“氧吧”。森林植被結構完整、典型,被稱為“生物種源天然基因庫”和“綠色生態博物館”。

根據調查測定,烏岩嶺的土壤農藥污染程度極微;通過對茶葉、蘑菇、獼猴桃、石蛙、家兔的檢測,動植物體內重金屬元素與其他有害物質的含量,大大低於有環境輕微污染區域;烏岩嶺的天然水質良好,有機質含量很低,超過國家地面水一級標準;烏岩嶺大氣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總懸浮粒等含量,都比中國目前所規定的一類標準即理想環境標準還低。在當前全球性環境質量下降的情況下,而烏岩嶺整個環境質量保持著天然“本底”。因此,專家們稱烏岩嶺是“動植物的最佳淨界”。1994年,經國務院批准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97年1月6日正式掛牌成立。2003年,國家林業局正式批覆《總體規劃》。規劃確定了2010年以前的建設保護方針、任務、順序。現在年發電量超億千瓦的三插溪水電站已建成投產,雲壽公路由保護區的山底下穿過。

植物資源

烏岩嶺地處中亞熱帶南北亞熱分界線上,

烏岩嶺自然保護區植物
是南北植物匯流區。區內地形複雜,海拔懸殊,相對高差1400米。氣候屬“南嶺閩甌中亞熱帶”氣候區,具有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特色。溫暖濕潤,四季分明,同時,垂直氣候差異明顯。所以,植物資源豐富,種類繁多。

據調查,區內有維管束植物2150種,占浙江省植物種數的50%以上,其中種子植物1863種,隸屬158科,775屬;蕨類15科94屬287種;苔癬植物58科155屬358種。真菌61科129屬212種。

烏岩嶺區有豐富的種類珍稀瀕危植物。其中列為國家二、三級重點保護的有柏櫟樹香果樹等21種,還發現33個浙江新分布植物和6個新種。如泰順杜鵑浙江雪膽、泰順鳳尾蕨、泰順鱗毛蕨等。

動物資源

烏岩嶺有脊椎動物4鋼27目81科218屬類200種,

烏岩嶺自然保護區黃腹角雉
爬行類51種,兩棲類26種。區內有昆蟲1040種,分屬15目131科。蜘蛛類22科54屬85種。在這動物樂園中,屬國家一級保護的動物有黃腹角雉、雲豹金錢豹黑麂白頸長尾雉、金雕、黿等8種。屬國家二級保護的有獼猴短屬猴、白鷳、斑羚等42種。列為省級重點保護的動物有白額山鷓鴣、紅胸啄花鳥、眼鏡王蛇、黑大紫蛺蝶等33種。烏岩嶺的蛇類資源也十分豐富,毒蛇種類占了中國的1/5。

黃腹角雉是中國特產珍禽,與大熊貓一樣被國際瀕危物種《紅皮書》列為“瀕危種”。1981年5月,杭州大學諸葛陽教授在烏岩嶺偶然發現了黃腹角雉之後,國家把烏岩嶺定為中國也是世界唯一的黃腹角雉的保種基地和科研基地。中國鳥類學會理事長、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鄭光美得到中國科學的重點資助,由林業部立題,從1983年開始,在烏岩嶺進行定點考察研究,歷時6年,先後指導研究生4批,全面、系統、深入地研究了黃腹角雉的分布、數量、種群結構、生長發育等等,並得到美國鳥類學會的支持,作為冬季種群無線電跟蹤研究,在世界上首次完成了黃腹角雉的生態學研究。烏岩嶺是世界瀕危鳥類中國特產珍禽黃腹角雉的唯一保種基地和原產地人工繁殖基地。目前國內黃腹角雉的資源估計量為5000隻,其中浙江省黃腹角雉的資源量約為640-1000隻,而據無線電遙測研究顯示,烏岩嶺黃腹角雉典型棲息地其種群密度可達7.08隻/km2,現有的黃腹角雉資源量約為400多隻,是目前已知的野生黃腹角雉最高種群密度區。

一、靈長目
1、猴科
(1)獼猴MacacamulattamulattaZimmermann

烏岩嶺自然保護區烏岩嶺自然保護區

(2)短尾猴MacacathibetanaMilne-Ednards
二、鱗甲目
2、鯪鯉目
(3)穿山甲ManispentadactylaauritaHodgson
三、兔形目
3、兔科
(4)華南兔LepussinensisGrag
四、齧齒目
4、松鼠科
(5)赤腹松鼠Callosciuruserythraeus
(6)長吻松鼠Dremomyspernyi
(7)豹鼠TamiopsswinhoeimaritinusBonhote
5、鼠科
(8)中華姬鼠Apodemusdracodraco
(9)黑線姬鼠Apodemusagrarius
(10)黃胸鼠Rattusflavipectus
(11)褐家鼠Rattusnorvegicu
(12)杜鼠RattusconfucianusMilue.
(13)針毛鼠R.fulvescenshuangBonhote
(14)大足鼠R.nitidus
(15)白腹巨鼠R.edwardsi
烏岩嶺自然保護區標本室

6、豪豬科
(16)豪豬HystrixhodgsonisubcristataSwinhoe
五、食內目
7、犬科
(17)狐Vulpeshoole
(18)貉NyctereutesProcyonoides
(19)豺Cuonalpinus
8、熊科
(20)黑熊Selenarctosthibetanus
9、鼬科
(21)青鼬Martesflavlgula
(22)黃鼬Mustelasibirica
(23)黃腹鼬Mustelakathiah
(24)鼬獾MelogalemoschataferreogriseaHilzheimer
(25)狗獾Melesmeles
(26)豬獾Arctonyxcollaris
(27)水獺LutraIutra
10、靈貓科
(28)大靈貓VivdrrazibethaashoniSwinhoe
(29)小靈貓ViverriculaindicapallidaGray
(30)花面狸Pagumalarvata
烏岩嶺自然保護區黃腹角雉

(31)食蟹獴HerpestesurvaHodgson
11、貓科
(32)豹貓Felisbengalehsis
(33)豹Pantherapardus
六、偶蹄目
12、豬科
(34)野豬Susscrofa
13、鹿科
(35)小麂Muntiacusreevesi
(36)毛冠鹿ElaphoduscephalophusmichianusSwinhoe
14、牛科
(37)蘇門羚Capricornissumatraensis

歷史淵源

烏岩嶺舊稱“萬里林”,

烏岩嶺自然保護區烏岩嶺自然保護區
據清朝《分韁錄》記載“前山極高,猶在其下,聚首峨峨,去天無多,中多靈草,洞澆沙。倒壁掛松,靈萌接波……”。舊時烏岩嶺為莽墟之地。後由於境內溪邊石壁及溝中岩石特別烏黑。當地民眾便稱之為“烏岩林”,故定名“烏岩嶺”,烏岩嶺保護區總面積18861.5公頃(近190平方公里)。

歷史上烏岩嶺也曾遭到幾次人為破壞,清朝康熙年間,曾有永安的逃難人在此種過小米、麥稻,尤其在大煉鋼鐵時,建炭窯200餘座,幾千人上山砍伐木材燒碳,砍伐木材3萬餘立方米。造成部分原生闊葉林的破壞,但由於山體高大,面積較廣,交通不便,區內仍保存下來大量的原生闊葉林及各種動植物野生資源。1959年建立了烏岩嶺國營林場,開展了林木資源保護和用材林建設,原有的天然闊葉林得以完好的保存下來,2002年林場解散。1975年省政府正式批准設立浙江省烏岩嶺自然保護區,開展了以保護、科研為主的一些活動。1981年5月30日傍晚,杭大諸葛陽教授無意當中首次在保護內發現世界瀕危物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黃腹角雉後,立即採取措施嚴加保護。1983年由溫州市科委立題,組織和邀請了市林學、環保、杭州植物園、北師大、華東師大等17個單位專家、教授組成綜合考察隊,分成植物區系、植被、動物、昆蟲、環保、土壤、地質、氣象等十個考察小組,對烏岩嶺進行全面系統的考察,取得了很大成果。特別是對國際瀕危鳥類之——黃腹角雉進行的野外動態觀察、習性調查、無線電跟蹤等研究,填補了國際空白,確立了國家唯一物種基地的位置。1994年4月,國務院正式批准成立“浙江省烏岩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包括三插溪流域在內的縣境北部,因山高谷深,古老林交錯縱橫,造成了交通不發達和村舍分散的特點,使得山民特別是畲民的家居建築和生活習俗的古老特徵得以保存下來。這種較為原始的生活格調與城市人的生活方式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極具旅遊價值。以垂直變化的植物群落為基景,伴以氣象季節的色相變化,托出一幅奇峰怪石,飛瀑流泉的自然景觀。

旅遊資源

浙江烏岩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浙江烏岩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南麂南麂
烏岩嶺由於境內溪邊石壁及溝中岩石特別烏黑。當地民眾便稱之為“烏岩林”,故定名“烏岩嶺”,烏岩嶺保護區總面積18861.5公頃(近190平方公里)。烏岩嶺冬暖夏涼,以垂直文化的植物群落為基景,伴以氣象季節的色相變化,托出一幅幅奇峰怪石,飛瀑流泉的自然景觀。

烏岩嶺擁有白雲尖南麂崗米篩潭龍井潭等數十處景點,特別是境內主峰白雲尖海拔1611米,是浙南第一高峰,白雲尖位於保護區內西部邊陲,與景寧縣交界。區內高峰林立,以白雲尖為最,尖頂經常處於雲霧之中,站上尖頂,雲海茫茫,猶似進入天上仙宮,所謂“人在霧中行,雲在腳下走”。在赤日藍天下,則是另一番景象,登巔眺望,景寧、文成、蒼南、壽寧等與交界的部分地區依稀可見。山脊樑上的道道防火線猶如長城,蜿蜒伸展,每當春天來臨,防火線兩旁的杜鵑花開,萬紫千紅,鮮花簇擁,勝似天宮花園,秋天頂上觀日出是最佳場所,遠看白雲尖,如“眾星拱月”高聳挺拔。

白雲尖白雲尖
白雲尖:烏岩嶺境內主峰白雲尖海拔1611米,是浙南第一高峰,浙江省第二高峰。白雲尖位於保護區西邊,與景寧縣交界。區內高峰林立,以白雲尖為最,尖頂經常處於雲霧之中,站上尖頂,雲海茫茫,令人遐思翩翩,晴天登高遠眺,風光無限。

白雲瀑:位於白雲尖左側藤梨岙的一道瀑布,為白雲澗主源飛雲江源頭之一,流瀑終年潔白,如巨幅素練從30餘米高的懸崖掛下,直搗岩體侵蝕四、五米深的坑潭。發出雷鳴般的巨響,水花濺出十餘米之遠,架起道道彩虹。

小龍潭:位於雙坑口內1公里處,與三折瀑為同一溪流,潭上有一高6餘米的斜崖,水流如白龍傾瀉,堆雪鋪銀,周圍垂潭樹枝隨瀑風搖戈。潭深現無準確的數據,從水色觀之,潭應極為深遠,潭面上方有一石巧奪天工如銅鏡懸掛。

米篩潭:白雲澗與里光溪交匯處,潭上方岩峰挺秀,林木蔥蘢,澗水自幽深的石窟中噴出,潭中巧生一天然岩墩,宛若一個米篩,將水中之綠藍石篩出。

龍井潭:位於雙坑口外一公里外,潭分上下兩口,上潭滾圓,面積20餘平方米,水深不可測,周圍崖壁如削,白雲澗上游之水,形成落差五米的水柱,直衝潭內,長年累月形成桶狀深潭,是為龍井。潭前一峰為屏,古木參天,藤蔓倒掛,宛如幽谷天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