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喇那拉皇后

烏喇那拉皇后

純帝繼皇后(1718年-1766年),那拉氏,名不詳,乾隆皇帝的第二任皇后。《清史稿·后妃列傳》中記其為“皇后烏喇那拉氏”(據考證此處應為謬誤,繼後為輝發國貝勒王機砮的後代,且繼後的祖先世居輝發而非烏拉,所以繼後的正確姓氏應為輝發那拉氏,而非烏喇那拉氏),史學界多稱其為“那拉皇后”或者“純帝繼皇后”。那拉氏出身於滿洲鑲黃旗,是佐領納爾布之女,生於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二月初十日,比乾隆小七歲。雍正年間,嫁與時為寶親王的愛新覺羅·弘曆,為側福晉。 乾隆初期封為嫻妃,乾隆十年晉封嫻貴妃,乾隆十三年,孝賢純皇后去世,次年晉皇貴妃,攝六宮事。乾隆十五年八月初二,冊立為皇后。乾隆三十年正月隨駕南巡,閏二月十八日,乾隆派額駙福隆安扈從皇后那拉氏,由水路先行回京(《上諭檔》記載)(乾隆後稱其忤旨截髮)。五月十四日收繳歷次冊寶夾紙。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七月十四日薨,下旨以皇貴妃禮葬,不舉行國孝三年,可以說是不廢而廢。生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三子永璟、皇五女。

基本信息

簡介

烏喇那拉氏(1718——1766),滿洲正黃旗人,佐領那爾布之女,生於康熙五十七年二月初十。乾隆即位之前烏喇那拉皇后即為其藩邸側福晉,為雍正帝親賜。乾隆二年冊為“嫻妃”,時年20歲。十年十一月冊為貴妃。孝賢皇后去世後在皇太后的主持下成為新皇后。那拉氏於乾隆十七年生下皇十二子永基,十八年生皇五女,二十年生皇十三子永景。乾隆中年以後生活日漸淫靡,皇后失寵,帝後感情日漸淡薄。三十年(1766)南巡之時終於決裂,烏喇那拉氏憤然剪去頭髮,觸犯國忌,被打入冷宮。後宮由皇貴妃魏佳氏代為管理。次年七月十四日薨,終年49歲。葬於裕陵妃園寢純惠皇貴妃墓穴內,無享祭。

冊封年份:1741年–1766年
諡號:無

成為皇后

雍正帝在位時,把她賜給弘曆當側福晉。弘曆即位後封她為嫻妃。乾隆十年正月二十三日被封為嫻貴妃。乾隆十三年三月孝賢純皇后富察氏死後,中宮之位懸缺。當時弘曆三十八歲,正值中年。皇太后〔孝聖憲皇后〕,鈕祜祿氏)對於後宮無皇后之事相當關心,見嫻貴妃端莊惠下,有母儀之風,勸皇上立嫻貴妃為皇后。乾隆因與孝賢皇后婚配多年,感情深厚,乾隆覺得孝賢皇后剛去世不久,尚在大喪期間就冊立新後,於心不忍,但為了不違背皇太后的旨意,他採取了一個折衷辦法,先在乾隆十三年七月把嫻貴妃晉封為皇貴妃,攝六宮事(即代替皇后掌管六宮大小事務),暫代行皇后職務,等到孝賢皇后的喪期過後,於乾隆十五年八月初二日正式將其冊立為新皇后。冊立禮剛舉行過半個月,烏喇那拉皇后就陪著皇帝展謁祖陵、西巡嵩洛、五台山進香,又下江南巡視。烏喇那拉氏春風得意,榮耀非常。乾隆十七年,生皇十二子永璂,次年生皇五女,當時的烏喇那拉氏皇恩優渥,倍受寵幸。

突然失寵

乾隆三十年正月,烏喇那拉皇后陪乾隆皇帝第四次南巡。這次南巡成了那拉皇后命運的轉折點,南巡初期,一切都很正常,在途中,皇帝還為她慶祝四十八歲千秋。閏二月十八日,他們來到杭州,在風景秀麗的「蕉石鳴琴」進早膳時,皇帝還賞賜給皇后許多膳品,但到了當天晚上進晚膳時,皇后就沒有再露面,陪著皇帝進晚膳的只有

烏喇那拉皇后烏喇那拉皇后
令貴妃魏佳氏、慶恭皇貴妃陸氏、容妃和卓氏,此後,皇后再也沒有露過面,後來才知道,在閏二月十八日那天,乾隆派額駙福隆安把皇后由水路送回京師,南巡結束,回到京師不久,即下令收回皇后手中的四份冊寶,即皇后一份、皇貴妃一份、嫻貴妃一份、嫻妃一份,裁減了她手下的部份傭人,到了七月份,烏喇那拉皇后手下只剩兩名宮女,按清宮制度,只有最低下的答應才有兩名宮女,第二年七月十四日,烏喇那拉氏默默離開人世,終年四十九歲,乾隆同時傳旨,命命喪葬儀式下降一級,即等同於皇貴妃的的制度舉行,當年九月二十八日葬入裕陵妃園寢。

千古疑團

烏喇那拉皇后到底做了什麼事,讓乾隆立即把她送回京師,並收回四份冊寶呢?事後只聽說那拉皇后忽然自己剪髮,在滿族的習俗裡頭這是最忌諱的,只在皇太后、皇帝駕崩時,皇后才可以剪髮,當時的皇太后、皇帝都還健在,那拉皇后卻突然剪髮,無疑是在詛咒他們一樣,在當時引出了一些傳聞,說皇后隨駕南巡,觸犯了龍顏,只得削髮為尼,出家到杭州寺庵之中。另外,據有的史書記載,烏喇那拉皇后隨乾隆南巡來到杭州後,乾隆曾深夜換上便服登岸遊玩。皇后再三勸諫,甚至哭著勸諫,乾隆不僅不聽,反而說皇后精神不正常,派人將她送回京師。乾隆是中國史上著名的風流天子,他模仿他的祖父康熙帝不斷南巡,目的卻只是貪戀江南美景,又可趁機尋花問柳。據說他南巡時就曾在清江浦得到一個昭容的女伶,帶在身邊,後來又特命用鈿車錦幰送回揚州,還賜給她玉如意、粉盝、金瓶、綠玉簪、赤瑛、玉杯、珠串等。還有一個女伶名叫雪如,也是美貌多姿,乾隆南巡時又看上她,加入行幄,頗受眷顧。事後,雪如特地在上衣肩頭繡上一條小團龍,並且對人說,乾隆皇帝曾經用手撫摩過她的肩膀,因此特繡小龍,以志寵異

在《東華續錄》乾隆朝卷二十二中的一道諭旨中說:
“皇后自冊立以來尚無失德,去年春,朕恭奉皇太后巡幸江浙,正承歡洽慶之時,皇后性忽改常,於皇太后前不能恪守孝道。比至杭州,則舉動尤乖正理,跡類瘋迷。因令先其回京,在宮調攝。經今一載有餘,病勢日劇,遂爾庵逝。此實皇后福分淺薄,不能仰承聖母慈眷,長受朕恩禮所致。若論其行事乖違,即予以廢黜,亦理所當然,朕仍存其位號,已為格外優容。但飾終典禮不便復循孝賢皇后大事辦理。所有喪儀止可照皇貴妃例行。”

烏喇那拉氏一向溫柔婉順,淑慎賢明,夙嫻禮教,她出身滿洲,在宮中生活了三十多年,什麼是國家大忌,她會不知道嗎?究竟受了什麼重大刺激,會把這位溫順懂禮的皇后逼到不顧觸犯國俗大忌,甚至發瘋的地步?野史中的傳說不能說是空穴來風、無中生有。

在烏喇那拉皇后過世之後,當時乾隆在木蘭圍場打獵,聽到皇后病故的訊息,只命烏喇那拉皇后的兒子永璂回宮。當時有個叫李玉鳴的御史上疏,請依皇后禮舉喪,結果竟被謫伊犁。十二年後,又有一個名叫金從善的書生,上書乾隆皇帝,談到立後之事。乾隆還為此發怒道:

“烏喇那拉氏本是我即位前的側福晉。我即位後,因孝賢皇后病逝,她才循序由皇貴妃又立為皇后。後來她自犯過失,我對她一直優容。國俗最忌剪髮,她卻悍然不顧,我仍然忍隱,不行廢斥。她病死後,也只是減其儀等,並未削去皇后名號。我處理此事已經仁至義盡,況且從此未再立皇后。金從善竟想讓我下詔罪已,我有何罪應當自責?他又提出讓我立皇后。我如今已經六十八歲了,豈有再冊立中宮皇后的道理!”
竟因此將金從善處斬,從此之後,就沒有人再敢提及那拉皇后的事了。

烏喇那拉皇后烏喇那拉皇后

葬禮儀式

實際上,烏喇那拉皇后的喪禮比皇貴妃的級別還要低,按皇貴妃的喪儀規定,每日應有大臣、公主、命婦齊集舉哀、行禮一項,在烏喇那拉皇后的喪事中,這項被取消了。烏喇那拉皇后既未附葬裕陵,也未單建陵寢,卻葬在了妃園寢內,更有甚者,按慣例,凡葬在妃園寢內的,無論地位有多低,都各自為券,而那拉皇后卻被塞進了純惠皇貴妃的地宮,位於一側,堂堂的皇后反倒成了皇貴妃的下屬。清制:凡妃、貴妃、皇貴妃死後都設神牌,供放在園寢享殿內,祭禮時在殿內舉行,而嬪、貴人、常在、答應則不設神牌,祭祀時,把供品桌抬到寶頂前的月台上。而烏喇那拉皇后即不設神牌,死後也無祭享,入葬以後也隻字不提,比民間百姓的葬禮還不如。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