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學

為學

《為學》 本文選自《白鶴堂文集》,原題為《為學一首示子侄》。 [清朝]彭端淑 (1699年-1779年)字樂齋,清代眉州丹稜(今四川丹稜縣),號儀一。生於清聖祖康熙三十八年,卒於清高宗乾隆四十四年。清朝官員、文學家,與李調元、張問陶一起被後人並稱為“清代四川三才子”。 彭端淑十歲能文,十二歲入縣學,與兄彭端洪、弟彭肇洙、彭遵泗在丹稜萃龍山的紫雲寺讀書。雍正四年(1726年),彭端淑考中舉人;雍正十一年又考中進士,進入仕途,任吏部主事,遷本部員外郎、郎中。乾隆十二年(1747年),彭端淑充順天(今北京)鄉試同考官。乾隆二十年辭職返川,任成都錦江書院主講、院長二十年,造就了大批如李調元、張船山等優秀人才。與李調元、張問陶並稱清代四川三才子。著有《白鶴堂集》、《雪夜詩壇》、《為學》(意為做學問),原題為《為學一首示子侄》。八十一歲時病故於成都南郊白鶴堂。

基本信息

簡介

《為學》 本文選自《白鶴堂文集》,原題為《為學一首示子侄》。《歷代文選 清文卷》(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有刪節。

原文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

吾資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學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與庸也。吾資之聰,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棄而不用,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聖人之道,卒於魯也傳之。然則昏庸聰敏之用,豈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於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缽足矣。”富者曰:“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自敗者也。昏與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與庸,而力學不倦者,自力者也。

譯文

天下的事情有困難和容易的區別嗎?只要肯做,那么困難的事情也變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變得困難了。人們做學問有困難和容易的區別嗎?只要肯學,那么困難的學問也變得容易了;如果不學,那么容易的學問也變得困難了。

我天資愚笨,趕不上別人;我才能平庸,趕不上別人。我每天持之以恆地提高自己,(也可翻譯為:每天不停地學習。)等到學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與平庸了。我天資聰明,超過別人;能力也超過別人,卻不努力去發揮,即與普通人無異。孔子的學問最終是靠不怎么聰明的 曾參傳下來的。如此看來聰明愚笨,難道是一成不變的嗎?

四川邊境有兩個和尚,其中一個貧窮,其中一個富裕。窮和尚對有錢的和尚說:“我想要到南海去,怎么樣?” 富和尚說:“你憑著什麼去?” 窮和尚說:“我只需要一個水瓶一個飯碗就足夠了。” 富和尚說:“我幾年來想要僱船順江而下,尚且沒有成功。你憑著什麼去?” 到了第二年,窮和尚從南海回來了,把到過南海的這件事告訴富和尚。富和尚的臉上露出了慚愧的神情。

四川距離南海,不知道有幾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達可是窮和尚到達了。一個人立志求學,難道還不如四川邊境的那個窮和尚嗎?因此,聰明與敏睿,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著聰明與敏捷而不努力學習的人,是自己毀了自己。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學習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學成的。

啟示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我們只有立下了目標,努力去實現,才會獲得成功。主觀努力是成敗的關鍵。人貴立志,事在人為。人要立長志,不要常立志。人之為學,貴在立志,無論客觀條件的好壞,天資的高低,關鍵在於主觀努力。

文中“吾一瓶一缽足矣”的兩個“一”字表現貧者對物質要求極低,一個“足”字型現了他戰勝困難的堅定信心,表現了貧者面對困難知難而進的勇氣和實現遠大理想的堅定信念,以及無所畏懼的堅強意志和敢於大膽實踐的精神  成功到行動,堅持到立志  文中以四川兩個和尚去南海的故事為例,生動形象地說明了難與易的辯證關係,告訴我們事在人為的道理。所以我們要奮發學習。

也就是說: 人貴立志,事在人為。立志求學,勤奮努力。

理解

文章運用對比的寫作手法,突出了富和尚是在困難面前過分強調客觀條件而缺乏勇氣的態度,從而證明了“不為則難”。

窮和尚是在困難面前知難而進的勇氣和敢於大膽實踐的精神,從而證明“為之則易”。

注釋

為學:求學,做學問。

鄙:邊境。

語(四聲):告訴。對......說。

之:助詞的,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南海:指佛教聖地普陀山。(屬浙江省舟山群島)

何如:怎么樣?這裡是商量的語氣。

恃:憑藉,倚仗。

缽:佛教徒盛飯的用具。

買舟:僱船。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越,及、到。

以:相當於“把”,“拿”,“將”。

則:那么。

者:代詞,代指什麼什麼的人。

亦:也。

其:其中的。

欲:想要。

往:去往。

下:順江而下。

猶:尚且,還。

未:不,沒有。

自:從。

還:返回,歸來。

至:到達。

志:志向。

顧:難道。

屏:通“摒”,摒棄。

去:距離。

色:神態,神色。

矣:語氣助詞。

曰:說,道。

常:常規,永遠不變的。

逮:及,趕得上

成語

出自本文的成語:蜀鄙之僧

【釋義】

:四川。

鄙:邊遠的地方;邊境。

:和尚。

貧者:窮和尚。

比喻窮與富不是事業成功的關鍵條件。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不同條件的人

段落大意

第一段:寫出了無論做事還是求學,難易可以相互之間轉化的觀點。

第二段:用蜀鄙二僧的故事,來論證“人之為學有難易乎?”的深刻道理。突出“立志而為”的重要。

第三段:總結全文。做學問,首先要樹立志向,然後則要敢於挑戰,勇於實踐。最後,學會變得簡單!

作者簡介

《彭端淑詩文注》 《彭端淑詩文注》

彭端淑

(1699年-1779年),字樂齋,號儀一,眉州丹稜(今四川丹稜縣人)。生於清聖祖康熙三十八年,卒於清高宗乾隆四十四年。清朝官員、文學家,與李調元、張問陶一起被後人並稱為“清代四川三才子”。端淑十歲能文,十二歲入縣學,與兄彭端洪、弟彭肇洙、彭遵泗在丹稜萃龍山的紫雲寺讀書。雍正四年(1726年),彭端淑考中舉人;雍正十一年又考中進士,進入仕途,任吏部主事,遷本部員外郎、郎中。乾隆十二年(1747年),彭端淑充順天(今北京)鄉試同考官。

意義:

關於文中“吾一瓶一缽足矣”的:兩個“一”字表現貧者對物質要求極低,但是他的精神是富有的;一個“足”字型現了他戰勝困難的堅定信心,以及不畏一切艱難險苦,勇往直前、堅持不懈的精神。成功←行動,堅持←立志 。

手法:

作者分別舉“貧和尚”“富和尚”的例子,採用的是對比的手法,這樣寫,是為了說明人之為學,關鍵在勤奮堅定的信念。貴在立志,事在人為,立志而為。

段落大意

第一段提出為學難易可以相互轉化的觀點。 第二段說明了成功與天資並無多大關係。 第三段用蜀鄙二僧的故事,來論證“只要立志,終將難事變為易事”的深刻道理。 第四段總結全文:為學貴在立志,實踐才能變難為易。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