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蘋果

炒蘋果

炒蘋果就是買賣蘋果,靠做蘋果生意而牟利。炒蘋果的核心內容就是通過收購蘋果,對蘋果的買入與賣出之間的價格差額,牟取暴利。

簡介

市場再演“瘋狂蘋果”搶購市場再演“瘋狂蘋果”搶購

被譽為中國蘋果之都的山東棲霞,每到蘋果成熟季節,就會出現外地商販,但2010年尤其多。為經銷商收購蘋果的“代辦”說,不懂行的老闆也來收蘋果,煤老闆、養豬大戶也來了,幾乎全國各地的經銷商都來棲霞搶蘋果了。

從“蒜你狠”、“豆你玩”到“糖高宗”,再到最近的早稻等價格上漲和各路客商搶蘋果,農產品被輪動炒作的輪廓似乎已越來越清晰,甚至已有人預測大豆、豆油將成為接下來炒作的品種。因為“蒜你狠”,大蒜已被市民視為餐桌上的奢侈品,而在蘋果搶購的風起雲湧中,囤貨者已放言到2011年蘋果的零售價可能會在每斤七八塊錢——吃不起蘋果的日子不遠了。

搶購

各路資金搶購

從2010年10月的5、6日開始,全國著名的蘋果產地山東省棲霞市(隸屬煙臺市)就開始了蘋果採收。到現在,山東省棲霞市翠屏街道蘋果協會會長劉洪民發現,當地庫存的蘋果與往年相比數量上存在很大差距。據《第一財經日報》報導,“具體差多少,我不好說。但憑我調查和經驗知道,棲霞的蘋果‘丟失’了許多。”劉洪民說。事實上,“丟失”的蘋果都已被搶購一空,收購價比2009年同期上漲了四成左右。
山東棲霞一位做水果生意20多年的胡姓經銷商說,2010年來收購的經銷商實在太多了。“什麼人都來了,做蔬菜生意的來了,養豬大戶也來了,湖南的、浙江的、江蘇的,全國各地的都涌到棲霞來了。”他分析認為,這可能與甘肅、陝西等蘋果主產地因受災、乾旱等原因減產有關。

這位經銷商感慨說,僧多粥少讓他們這種小經銷商的日子很難過。“聽說,前陣子有個山西煤老闆在棲霞一下子就收了幾千萬的貨,現在我們這些小資金收蘋果越來越難了。這些大老闆出手闊綽,蘋果的價格自然就高了啊!”
一位做“代辦”生意的胡大寶說:“今年出口的蘋果價格也漲得厲害。咱們這兒的蘋果一般是出口價格定了,國內的價格也就隨之定下了。今年剛剛開始,咱們這兒蘋果的出國價格就是3塊左右一斤了,所以國內的價格肯定也低不了。”

他說,這種收購價再加上冷藏、運輸等成本,到2011年銷售的時候,零售價可能會在每斤七八塊錢。而目前市面上賣的大多是2009年的蘋果,價格並不算高。
2010年第一次來山東棲霞收購蘋果的蔬菜經銷商錢老闆表示,“我的一些朋友就是做蘋果生意的,聽他們說蘋果從2006年開始至今,幾乎每年都有50%的利潤,所以我今年也來試一下。”

錢老闆笑稱,做生意就和炒股票一樣,每種投資機會都要考慮,去試試。“而且,不管怎么說,水果和蔬菜還是有相同的地方,不會耽誤我的蔬菜生意。蘋果比其他水果的儲存時間、銷售季節都要長。”

“做生意肯定是有風險的,我們也做好了虧本的心理準備。今年的蘋果價格真是出人預料的高啊。到底是虧是賺,我們現在心裡確實沒底,只能等明年了。”

除了蜂湧而至的外地經銷商,今年棲霞本地的資金也加入這場“蘋果混戰”。胡大寶說:“今年很多果農也開始收蘋果了,以前給別人冷藏蘋果的也收蘋果,反正大家都像瘋了似的。我們隔壁村有兩兄弟今年啥都不幹了,投入全部家當來收蘋果。”

蘋果的如此“瘋狂”也帶動了賓館、冷庫、工人工資的水漲船高。蘋果經“代辦”收購後通常需要送到冷庫冷藏,以保持新鮮並貯存至次年合適的時候銷售。由於2010年收購蘋果的經銷商太多,對冷庫的需求一下子凸現出來,棲霞當地大大小小的冷庫便如雨後春筍般建立起來。

蘋果搶收戰

搶奪蘋果的戰爭,2010年提前10天左右打響了。 按照通常的天氣條件,煙臺市的蘋果應該在10月5日、6日開始採收。因為2010年春季寒冷,預計採摘時間應該推遲10天。但採摘還是在“應該”的時間開始了。 其實,在此之前,部分果農就已經開始採摘蘋果,而此時蘋果收購價格已經接近2009年的最高價。

直徑80毫米的蘋果(80果)去年的收購價一般在每斤(下同)2.6元到2.8元之間,最高的到過3元。而2010年一開秤就基本達到了2010年的歷史高點。

據了解,2010年一開秤,“80果”的收購價格就在2.6元到2.8元之間,隨後一天一個價。“10天內漲到了4元,還有5元的。”劉洪民說,2010年的蘋果收購價應該比2009年同期上漲了四成左右,也就是每市斤上漲了1元錢。 煙臺市蘋果協會相關負責人的估計比劉洪民稍低一點。他估計煙臺市的蘋果收購價比2009年同期漲了15%到20%。

關於蘋果價格的飆漲,棲霞市的一名蘋果收購商說,這主要是因為產量的降低。 但無論是劉洪民還是具有官方背景的煙臺市蘋果協會相關負責人,對減產之說並不認同。 2010年的全國蘋果形勢分析會不久前在煙臺舉行。劉洪民曾詢問全國蘋果第一生產大省陝西省農業局的一位副局長,該副局長對劉表示,陝西省並未減產,因為有新掛果的果園加入,2010年蘋果產量估計有5%左右的增長。 而煙臺市蘋果協會相關負責人也表示,煙臺市的蘋果總產是穩重中略降,但從整體上來說,還不能影響供求關係。 劉洪民對減產和“消失”的蘋果,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這是炒手在故意製造蘋果供應不足的假象,以便在高價位出手獲利。 這一點,上述煙臺市蘋果協會相關負責人也不予否認。

劉洪民說,攜帶幾千萬元資金來收購蘋果的屢見不鮮,而攜帶數百萬元資金來收購的不可勝數。 他說,在2010年蘋果採摘之前,曾有浙江商人30多人組團來考察棲霞的蘋果市場情況。 當地人也在為蘋果價格飆升帶來的“機遇”歡欣不已。“當地上班族、搞小買賣的,好多在籌集資金進入這一市場。”劉洪民表示。

劉洪民對參與此次炒作蘋果的人充滿了擔憂。他說,現在進入蘋果市場的資金持有人,並不“懂行”,很多是炒作了樓市、大蒜、生薑、綠豆等熱門品種之後轉移過來的資金。 很多人甚至對蘋果的分級都不清楚,這怎么做生意? 煙臺市蘋果協會相關負責人雖然認為煙臺市蘋果市場存在炒作現象,但認為這並非價格上漲的根本因素。他表示,這還是通貨膨脹“壓力”使然。

評論

“炒”蘋果值得警惕

農產品被炒作,一個讓人聽膩了的解釋是天氣因素。自然災害自然有影響,但從近幾年農產品上漲的勢頭看,其實不論有無天災,都在一路漲升。如有什麼區別,就是遭災之後,有了借題發揮的理由,漲得更猛。還有一種說法,認為農產品上漲有利於刺激農民種植養殖的積極性。其實,消費者也希望農民增收,但問題是事實上農民並沒有從農產品炒作中得到多少好處。在與流通環節的博弈中,弱勢的農民根本就少有話語權。

應當說,從長期來看,農產品價值回歸導致的價格上漲是一種趨勢。但認同這個道理,還須堅持兩個前提:一是農產品漲價應“物歸原主”,真正讓農民獲益;二是上漲決不是過快上漲,更不是亂漲和狂漲,讓炒家牟取暴利。價格“放開”不等於“放任”。炒作哄抬價格,擾亂市場秩序,是違法行為。而面對農產品被輪動炒作的態勢,更值得警惕的是那種認為對囤積居奇、哄抬炒作物價也不必大驚小怪,不必出手干預的說法——這種說法如果不是無知,那就是別有用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