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仔村

灶仔村

灶仔村位於陵水黎族自治縣新村鎮新村港北部,東臨黎安鎮,北面與三才鎮相鄰,南瀕南海。所在地距離縣城12公里、距三亞市50公里、距環島東線高速公路英州出入口16公里,海榆東線公路貫穿全境,交通十分便利。 灶仔村是一個漁農兼有以漁業為主的自然村,主要經濟產業有海洋捕撈業、海水養殖業、鄉鎮企業和熱帶高效農業,而海洋捕撈業和海水養殖業是該村的主要支柱產業。

村名由來

根據劉劍三等學者整理的《海南地名志》統計,在海南,至今保存的以鹽來命名的村莊多達26處,除三亞和昌江兩地之外,幾乎所有沿海市縣都有“鹽村”。

這26處村莊包括:海口鹽灶村、八灶村、上灶村、下灶村;海南省文昌市東閣的鹽灶村,文昌東部的鹽灶園、會文鎮的鹽寮村;海南省瓊海市的鹽寮村、下灶村;海南省萬寧市的鹽墩村;海南省儋州市海頭的鹽丁村、峨蔓的鹽丁村、新州鹽場、三都鹽田(今洋浦古鹽田)、木棠鹽場、光村鎮的鹽灶隊;海南省東方市的八所鹽場、八所鎮的鹽編村;海南省澄邁縣大豐鎮的鹽丁村;海南省臨高縣博厚鎮的道灶村;海南省陵水縣新村的鹽堆、鹽灶、鹽盡、灶仔村;海南省樂東黎族自治縣九所鎮的中灶及鶯歌海鹽場。

文物保護

古村荒草之間,侯王廟歷經滄桑

沿著灶仔村裡的水泥道,一輛小車剛夠通行,向著村莊中心挺進一公里,到得一塊空地,可看到矗立在中央間的一個小院落。這就是灶仔村侯王廟,門樓前的橫幅赫然在目:龍門七爺廟

門樓及內建築的外牆,均被抹上了歲月的痕跡,大門為古木,這種古樸氣息與現代建築很不和諧,但建築本身的古意卻已噴薄而出。這是雨後,小蝸牛遍地爬行,更讓人感覺到古廟的冷落。

侯王廟占地面積約300平方米,坐北朝南,最長處達到20米,寬約15米。進入門樓,眼前正庭院連線著中庭後殿,一眼可看到後殿最里側的神龕和供桌;中庭後殿構成了古廟的主體,均為硬山頂建築,一前一後排列規整。中庭門洞大開,

中庭四根木柱支撐著東西兩道抬梁,抬梁間有漆成白顏色的瓜葉柱承接著屋頂桁架。瓜柱與梁端均刻有麻葉形和回形紋飾,內容多是龍的飛舞、鳳的翱翔、雲的漂浮。

後殿為寺廟的奉祀場所.中心神龕供奉著神像,文武四神;據村民說,那文臣即是臨海漁民普遍崇敬的龍門七爺及部師老爺,而武臣即是灶仔村崇拜的峒主,身側擺放著規格略小的關公像,兩側關平周倉陪侍;可見侯王廟大致屬多神崇拜的寺廟,這些神像均為鳳梨蜜木雕制,上世紀80年代初塑造。

後殿西側懸掛一面鐵鐘,下方則有一鼎高約一米,直徑約五六十公分,上方有銘文,因歲月刻磨以不清。村民說,廟中原來有3面古鐘,如今只存這一面;雖然銘文有點模糊,卻將侯王廟與灶仔村的歷史推進到南宋之前;它們的起源,就有點深不可測了。

寺廟後方的西北兩側,則放置著村中祭祀活動侯王轎,侯王廟曾經用作國小教室,兩側還曾拓展出幾間房,痕跡明顯。

每年農曆正月初九初十侯王廟均有祭祀活動,獻上犧牲品拜祭一番。每三年還要為神像換妝,即重描色彩;後殿的三抬古轎,分別為五個神像擁有。此外,村中五月初五還會有一次盛大廟會,除殺豬宰羊獻上供品外,還有瓊劇和歌舞表演,甚為隆重;這廟會估計以前也在侯王廟舉辦,但建國後受場地限制,開始在灶仔村的活動中心舉行。

據說,灶仔村建廟之前,這一帶雞不鳴狗不叫,人們都起不了早;侯王廟建成,村里就有了生機,人們開始安居樂業。如今,村民紛紛將古舊的宅居改建成鋼筋混凝土大樓,侯王廟與周邊環境越來越不協調;只有廟門廣場還有一顆大樹,依舊無聲地映照著天光雲影;近年的酒店及房地產,有向這邊蔓延之勢,隨時都有可能將這座數百年的古廟吞噬。

龍門七爺廟 龍門七爺廟

如今,侯王廟已成為陵水存在建築上百年的古廟之一,具備極強的文物價值和綜合藝術特徵,是陵水不可多得的先人遺存。如今 的開發如火如荼,如何對待這一稀缺的文化遺產,是擺在地方政府面前的一個選題;我們衷心希望,這一不可複製的崖州古蹟能得到各界的普遍尊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