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頭鵐指名亞種

灰頭鵐指名亞種

灰頭鵐指名亞種(學名:Emberiza spodocephala spodocephala)屬小型鳴禽。喙為圓錐形,與雀科的鳥類相比較為細弱,上下喙邊緣不緊密切合而微向內彎,因而切合線中略有縫隙;頭、頸、頦、喉和胸均灰綠色,背面橄欖褐色,具有黑褐色條紋,下體亮黃色。一般主食植物種子。廣泛活動于海拔3000米以下的平原和中高山地區,生活于山區的河谷溪流,平原灌叢和較稀疏的林地、耕地等環境中,常常結成小群活動,但是在繁殖季節回成對活動,非繁殖期常集群活動,繁殖期在地面或灌叢內築碗狀巢。分布於俄羅斯,中南半島,緬甸,不丹,尼泊爾,中國。

基本信息

信息

中文學名:灰頭鵐指名亞種
灰頭鵐指名亞種灰頭鵐指名亞種

拉丁學名:Emberizaspodocephalaspodocephala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綱:鳥綱
目:雀形目
科:鵐科
屬:鵐屬
種:灰頭鵐
亞種:灰頭鵐指名亞種
灰頭鵐指名亞種灰頭鵐指名亞種

命名者及時間:Pallas,1776
英文名稱:Black-facedBunting

外形特徵

雄性成鳥(春羽):嘴基、眼先、頰和頦斑灰黑色;頭全部、頸周和胸綠灰色而微沾黃,有時具黑點;上背、肩橄欖綠色,微沾赤褐,羽中央具寬闊黑色條紋,羽緣黃褐;下背、腰和尾上覆羽淺橄欖褐色;尾羽黑褐,
灰頭鵐指名亞種灰頭鵐指名亞種
中央尾羽具黃褐色羽緣,其餘尾羽綠亮褐色,外側第二對尾羽內翈具白色楔狀斑,最外側一對尾羽幾乎全白,僅內側有一斜黑斑,外翈羽端具褐斑;小覆羽淡紅褐色,中和大覆羽黑褐,外表沙褐色,羽緣色淺羽端呈牛皮白色;內側大覆羽和內側次級飛羽褐黑色,外翈羽緣赤褐;小翼羽和初級覆羽褐色;飛羽暗褐,外緣淡赤褐色;胸淡硫黃色,至肛周和尾下覆羽轉為黃白色;胸側和兩脅淡褐而具黑褐色條紋;腋羽淡黃;翼下覆羽黃白色,羽基暗色。雄性成鳥(秋羽):頭和頸橄欖綠色比較顯明,頭頂和頸部各羽有部分尖端黑褐,其它體
灰頭鵐指名亞種灰頭鵐指名亞種
羽同春羽相似;前頸和胸部的黑點不顯明。雌鳥(春羽):眼先、眼周和不清楚的眉紋牛皮黃色;頰紋淡黃延伸於頸側;耳羽褐色,具黃色軸紋;頭色較雄者發褐而頰部和頦不黑;喉和下體淡硫黃色,喉和上胸微沾橄欖綠色;由暗黑色點斑形成的顴紋頗為明顯;體側和兩脅棕褐而具黑色條紋;下腹和尾下覆羽黃白色;其它部分與雄者同但較淺淡。雌鳥(秋羽):頭部褐沾棕褐色並具黑色條紋;上體淡褐,具粗著的黑色軸紋,背和肩羽尤為明顯;喉淡橄欖黃色,胸部較褐,常具暗色點斑;下體白色,胸和腋部沾黃;其餘部與春羽相似。虹膜褐色;嘴棕褐,下嘴除先端外,色淺;腳白色。

生活環境

灰頭鵐棲息在平原以至高山,可見於海拔3000米左右。生活于山區河谷溪流兩岸,平原沼澤地的疏林和灌叢中,也在山邊雜林、草甸灌叢、山間耕地以及公園、苗圃和蘺芭上。

生活習性

常成小群活動,除繁殖期成對外,也有單獨活動者,性不怯疑,容易使人接近往往在非常接近時才飛離。當受驚時發出短促的“chip”聲。繁殖期雄鳥當叫聲近似三道眉草鵐,但音節較少,多為4—5個音節,而不大響亮。
灰頭鵐指名亞種灰頭鵐指名亞種

雜食性,以雜草子、植物果實和各種穀物為食,夏季繁殖期大量啄食鱗翅目昆蟲的幼蟲及其他昆蟲。在長白山6月上旬見到家族群,8月形成大的混合群,陸續南遷。在遷飛前,常見它們向天空中翻飛,之後又落回原處。10月末左右遷徙結束。
此鳥數量很多,能啄食大量雜草種子有防莠作用;也啄食昆蟲,有益於農林。

生長繁殖

灰頭鵐指名亞種灰頭鵐指名亞種
繁殖期成對活動,通常在樹上不大移動位置,不像一般鳥類那樣活躍地跳來跳去,只是常顫動尾羽,不斷顯示出白色部分。5月下旬和6月上旬營巢,巢建於矮灌木叢中的地面或離地不高的樹枝上,而很少在離地較高的枝間,巢呈杯形,由乾草莖、葉、細根築成,結構緊密,內墊薄層馬毛、細根、草莖等。卵橢圓形,乳白、淡綠色或淺藍色,帶紅褐色表斑、褐紫色點斑或黑色條紋,尖端斑較稀,鈍端較密集。僅由雌鳥營巢,歷經4—5天;每年產兩窩,每窩產卵4-6枚。兩性共同育雛。每天餵雛15小時,甚至在小雨中也不間歇。雛鳥留巢期12—13天。

分布範圍

分布於俄羅斯(繁殖鳥),中南半島,緬甸不丹尼泊爾(冬候鳥)等地。中國東北的滿州里、根河、帶嶺林區、海拉爾、滿歸、哈爾濱、延邊長白山區、土門嶺、鄭家屯、朝陽(繁殖鳥、旅鳥),內蒙古阿爾多斯(旅鳥),河北,山東,長江流域.(旅鳥、冬候鳥),長江以南地區,包括台灣,海南(冬候鳥)。。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國際鳥類紅皮書,2009年名錄ver3.1——低危(LC)。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