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花紋鵝膏菌

灰花紋鵝膏菌

灰花紋鵝膏菌(拉丁學名:Amanita fuliginea Hongo)是一種劇毒野生蕈,以往報導僅在日本和中國湖南分布生長。子實體較小,菌蓋直徑3-6cm,幼時近卵圓形,開展後中部下凹而中央往往有一小凸起,暗灰色,中央近黑色,表面有比較明顯的纖維狀花紋。菌肉白色,稍薄。菌褶離生,白色,較密,不等長。菌柄細長,近圓柱形,長5-8cm,粗0.4-0.8cm,灰白色或灰褐色纖維狀小鱗成花紋,基部色淺呈污白色。1996年於湖南首次發現該蕈中毒事件。2001年9月初,江西省永修縣發生一起群體灰花紋鵝膏菌中毒事件,13例中毒發病,6例死亡。

基本信息

概述

灰花紋鵝膏灰花紋鵝膏

鵝膏屬Amanita全球已知約500種,多數種為外生菌根菌,不少品種可食,是世界各地著名的食用菌

有些種劇毒,全球每年都有誤食毒菌而中毒死亡的記錄,其中絕大多數皆是因誤食毒鵝膏所致。

在我國,前人記載了鵝膏屬真菌約100種(或變種)。在深入研究了東亞歐洲北美有關鵝膏種的模式標本或權威標本的基礎上,對采自我國目前存放於國內6個、國外5個標本室的鵝膏屬標本作了研究。

在我國可靠記載的鵝膏屬真菌大約有80種,包括近來發表的20個新種(或變種)和20個我國的新記錄種。

我國的食用鵝膏主要有紅黃鵝膏A.hemibapha(Berk.Broome)Sacc.複合群、隱花青鵝膏A.manginianasensuW.F.Chiu、假褐雲斑鵝膏A.pseudoporphyriaHongo、中華鵝膏A.sinensisZhuL.Yang和袁氏鵝膏A.yuanianaZhuL.Yang等。它們在出產區十分普遍,產量較高,是深受人們喜愛的野生食用菌,採集出售上述食用菌是我國部分邊遠地區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之一,應重視開發利用。我國的劇毒鵝膏主要有:灰花紋鵝膏A.fuligineaHongo、黃蓋鵝膏A.subjunquilleaS.Imai及其白色變種A.subjunquilleavar.albaZhuL。Yang、歐氏鵝膏A.oberwinkleranaZhuL.YangYoshim.Doi、致命鵝膏A.exitialisZhuL.YangT.H.Li。

過去記載我國有原描述於歐洲的綠蓋鵝膏A.phalloides(Fr.:Fr)Link、春生鵝膏A.verna(Bull.:Fr)Lam.和鱗柄鵝膏A.virosaBertillon等劇毒菌。這些記載所依據的是錯誤的標本鑑定,因此需要更正 。

形態特徵

子實體較小,菌蓋直徑3-6cm,幼時近卵圓形,開展後中部下凹而中央往往有一小凸起,暗灰色,中央近黑色,表面有比較明顯的纖維狀花紋。菌肉白色,稍薄。菌褶離生,白色,較密,不等長。菌柄細長,近圓柱形,長5-8cm,粗0.4-0.8cm,灰白色或灰褐色纖維狀小鱗成花紋,基部色淺呈污白色。菌環膜質,灰白色,生柄之上部或頂部。菌托白色近苞狀。孢子印白色。孢子球形,光滑,7.5-9.5cm,糊性反應。
生態習性:夏秋季生林中地上。群生或散生。

毒害與利用

劇毒鵝膏中含有的肽類毒素是環肽化合物,誤食進入人體後對肝臟腎臟有強烈的毀壞作用。

然而,此類毒素在生物學及醫學上具有重要的作用,應重視研究、開發。

在我國,鵝膏屬真菌中的絕大多數種都可能是菌根菌,它們與松科殼斗科樺木科以及楊柳科的許多重要森林植物形成共生互惠的外生菌根關係。菌根的形成不但有助於植物根系吸收水分和營養,而且還能提高植物抗旱、抗病能力,是樹木正常生長發育的重要因子,在使用菌根技術荒山造林、植被修複方面,鵝膏屬真菌可能大有可為。

中毒事例

2008年05月16日有關報導說:近日,一種被稱為“灰花紋鵝膏”的劇毒蘑菇,毒倒了從化一家四口。幾天前,這家人在山上發現一些剛長出來的灰褐色蘑菇,於是采來約4朵煮湯。喝完湯後約10至12小時左右,這家人陸續出現中毒症狀。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的專家經過鑑定,認定這家人誤食的蘑菇為“灰花紋鵝膏”。“‘灰花紋鵝膏’內所含的毒素主要是肽類毒素,會損害人的內臟器官,尤其是肝臟和腎臟。只要誤食這種蘑菇50克,就可使一個成年人死亡。”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的專家提醒廣大市民,每年4至6月是“灰花紋鵝膏”生長最旺盛的季節,民眾切勿隨意採食野生蘑菇。
湖南一些產地曾發生多人誤食中毒事例。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