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成岩相圖

火成岩相圖

反映岩漿在平衡條件下,物相變化與組分、溫度、壓力等變數之間關係的圖解。岩漿是一個複雜的,包括固體、液體、氣體在內的矽酸鹽體系,它的形成、結晶、演化等一系列過程,主要受物理化學條件制約,可用實驗岩石學方法進行模擬。

火成岩相圖

正文

反映岩漿在平衡條件下,物相變化與組分、溫度、壓力等變數之間關係的圖解。岩漿是一個複雜的,包括固體、液體、氣體在內的矽酸鹽體系,它的形成、結晶、演化等一系列過程,主要受物理化學條件制約,可用實驗岩石學方法進行模擬。岩漿岩相圖以反映矽酸鹽體系為主,其類型較多。如根據獨立組分的數目多少,可分為一元、二元、三元、四元、五元等體系相圖;根據壓力大小,可分為常壓(1大氣壓)、低壓(<1×109帕)、中壓(1~2×109帕)及高壓(>2×109帕)等體系相圖;根據是否有揮發分及揮發分類型,可分為乾(圍)壓、水壓、CO2壓等體系相圖;根據熔融特點及混溶程度,可分為低共熔、分解熔融、一致熔融、無限混溶、有限混溶等體系相圖等。圖1和圖2分別表示二元和三元體系相圖的一些基本形式。圖3表示的是KAlSi2O6-SiO2二元體系相圖。KAlSi2O6為白榴石(Lc),SiO2為石英(包括磷石英Tr與方石英Cr),在KAlO6與SiO2之間形成一個中間化合物KAlSi3O8,為鉀長石(Or),CD、DE、EN、NF曲線分別代表Lc、Or、Tr、Cr的液相線(即開始結晶的曲線)、它們的結晶區分別由(Lc+L)區、(Or+L)區、(Tr+L)區、(Cr+L)區來代表。此外,NM線為Tr與Cr之間的轉變線,GH線為Lc與Or的固相線,IK線為Or與Tr的固相線。從升溫的過程來看,E點為低共熔點(TE=990℃),即在該點Or與Tr形成低共熔;從降溫的過程來看,E點為共結點,即在該點Or與Tr同時結晶。相圖中的C點為Lc的熔點,F點為Cr的熔點,而 D點不是Or的真正熔點,而是它的分解融點(TD=1150℃)。在D點,Or將分解為 Lc(固相)與SiO2(液相);或由先晶出的Lc與熔漿SiO2反應形成Or,故D點亦可稱作反應點或轉熔點(又稱分解熔融點、包晶反應點、近結點)。Lc、Or與SiO2之間的關係可以用以下反應式表示 

火成岩相圖

火成岩相圖火成岩相圖
火成岩相圖火成岩相圖
火成岩相圖火成岩相圖
火成岩相圖火成岩相圖
圖4表示的是KAlSi2O6-CaAl2Si2O8-SiO2三元體系相圖。它以三角坐標表示,三個角頂分別代表三個端員組分:KAlSi2O6(白榴石,Lc)、CaAl2Si2O8(鈣長石,An)及SiO2(鱗石英,Tr;方石英,Cr)。圖中以等溫線代表液相面不同溫度的投影。三元體系相圖可以看作是由Lc-SiO2、Lc-An、An-SiO2三個二元體系組成,Lc-SiO2二元體系的特點見圖3,Lc-An與An-SiO2二元體系均為低共熔系,e1點為Lc與An的低共熔點, e2點為Tr與An的低共熔點。在該相圖中,有An、Lc、Or、Cr的5個結晶區和5條相區界線,其中e1P、PE、Ee3、Ee1為低共熔線,DP為轉熔線。此外,在相圖中有兩個三元無變數點 E和P,E點為Or、An、Tr3個結晶區的交匯點,為三元低共熔點;P點為Lc、Or、An3個結晶區的交匯點,在該點Lc與Or之間發生轉熔,故稱之為三元轉熔點。
更複雜的體系,可用四面體或其他輔助投影法表示。相圖在現代地質學中的套用十分廣泛,並從理論上和方法上指導實驗岩石學的研究。
參考書目
 周珣若王方正編著:《岩石物理化學》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鄭州,1987。
 林景仟主編:《岩漿岩成因導論》地質出版社北京,1987。
 W.G.Ernst, Petrologic Phase Equilibria,Freeman and Company,San Francisco,1976.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