濫用之災:該死的金融衍生品

濫用之災:該死的金融衍生品

作者:Laurent L. Jacque編著,北京大學出版2012年11月出版發行。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法)勞倫特˙雅克(LaurentL.Jacque)畢業於法國高等商業學院(HEC),並在沃頓商學院獲得MA、MBA和PhD學位。現為美國塔夫茨大學(TuftsUniversity)弗萊徹法律和外交學院(FletcherSchool,美國歷史最悠久的國際關係研究生院)國際金融及銀行專業教授、國際商務課程項目主任。1976-1987年,他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沃頓商學院的管理系和金融系執教;自1990年起,他還同時在法國HEC管理學院擔任金融、經濟以及國際商務專業教授;1982-1990年,他是沃頓計量經濟預測機構的諮詢師和顧問。曾為通用汽車、杜邦、巴西石油、歐洲工商管理商學院、國際金融公司等幾十家來自世界各地的知名公司提供金融和風險管理方面的諮詢。著有《外匯風險管理和控制》(ManagementandControlofForeignExchangeRisk)、《外匯風險管理理論與實務》(ManagementofForeignExchangeRisk:TheoryandPraxis)。

內容簡介

翻開《濫用之災——該死的金融衍生品》,你將不但可以輕鬆了解那些構思巧妙的衍生產品,以及因此受累的諸多受害者的傳奇故事。更重要的是,金融從業者可以學習前車之鑑,從中吸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轍。
《濫用之災——該死的金融衍生品》中的每一個故事都有獨特之處,描述了各公司如何根據自身情況使用不同的衍生工具。這些金融衍生工具形式各異,但導致災難產生的原因卻在各個故事中共同得到體現:漏洞百出的金融工程,掉以輕心的審計過程,設計不當的風險管理機制,松松垮垮的公司治理,毫無新意的詐欺手段等;當然,人性中的貪婪與賭徒心理在其中起到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金融專家勞倫特?雅克追溯金融衍生工具濫用歷史軌跡,為你揭開金融衍生工具的神秘面紗。

目錄

導引 金融衍生工具和國富論
第1部分 遠期契約
花旗銀行是當時最為龐大且從業經驗最為豐富的商業銀行之一,一個交易員單槍匹馬是如何瞞天過海的?金額巨大的外匯投機交易又是如何逃過會計部門和監管部門的審查,並在一個匯率基本固定的大環境下引起慘重損失的……
第1章 日本昭和殼牌石油公司外匯虧損案
“金蟬脫殼”之計欺騙殼牌公司
石油公司規避貨幣風險
規避石油價格風險及匯率風險的技巧
避險還是投機
隱瞞外幣匯兌損失
愈演愈烈
匯率:變幻莫測
故事的教訓
第2章 花旗銀行外匯虧損案
貨幣交易:平靜的布雷頓森林體系下暗潮湧動
藉助遠期契約豪賭外匯市場
銀行如何監管其外匯交易活動
禍起蕭牆:花旗銀行怎比索羅斯量子基金
草草收場
故事的教訓
第3章 馬來西亞國家銀行外匯虧損案
中央銀行的職責
馬來西亞國家銀行——大型對沖基金
馬來西亞國家銀行是如何投機的
第2部分 期貨
Amaranth的失敗是因為過於依靠對天然氣市場內在關係的專業知識,從而承擔了太多的風險;還是因為紀律性不強的交易員有勇無謀,魯莽地豪賭天氣走向,並愚蠢地認為自己可以不斷打敗市場?監管機構是否應該對期貨市場更加嚴格管理……
第4章 Amaranth對沖基金天然氣期貨虧損事件
Amaranth的沉浮
天然氣衍生產品之濫觴
投機於天然氣衍生產品的基礎知識
通過期貨投機:每月投機一種契約
通過期貨日期差異投機
通過期權投機
通過天然氣期貨投機之鍊金術
愈演愈烈:Amaranth在紐約商品交易所的投機
崩潰
Amaranth的風險管理
故事的教訓
後記
第5章 德國MG集團石油事件
MG公司大崩潰
石油市場上的多頭空頭對沖
用數值解釋“堆積並轉期”對沖策略之成敗
石油市場的實證研究(1983—2002年)
MGRM究竟在對沖還是賭博
MGRM是否為“做市商”
故事的教訓
第6章 日本住友公司期銅官方事件
住友公司是否操縱銅價
警鐘長鳴
大難臨頭
尾聲
第3部分 期權
巴林銀行,這一被譽為全英格蘭頂尖的老牌商業銀行是如何毀於毛頭小子交易員之手的?精密設計的大額欺詐,錯誤的衍生品投機,再加上疏漏的風險管理審查制度,共同上演了這一幕巴林銀行危機……
第7章 聯合利昂外匯損失案
聯合利昂財務部門的新使命
外幣期權入門:聯合利昂是在規避風險還是在大肆投機
聯合利昂的死亡遊戲
對警鐘充耳不聞
故事的教訓
第8章 愛爾蘭聯合銀行欺詐案
魯斯納克以及第一銀行的外匯交易
使用遠期契約豪賭貨幣
在遠期契約市場和期權市場上套利
隱藏的藝術
警報被忽視
故事的教訓
尾聲
第9章 巴林銀行破產案
巴林銀行興衰史
流氓交易員
套利
從無害的套利到致命的投機
如何運用期權獲利
利用波動性為保證金融資
警鐘
隱藏的藝術
故事的教訓
尾聲
第10章 法國興業銀行虧損案
流氓交易員的成長
從套利到單向投機交易
隱藏的藝術
故事的教訓
尾聲
第4部分 互換(掉期)
2007年金融危機中眾多金融衍生工具令保險業巨頭AIG差點破產。在這些金融產品中,罪魁禍首是近年來才為人們所知的信用違約互換協定(CDS)。這樣一種擔保債券違約的類似於保險單的金融衍生產品是如何反而讓AIG自己違約的呢……
第11章 寶潔公司利率互換交易虧損案
如何通過槓桿型利率互換工具降低融資成本
嵌入式期權及其潛在風險
標誌性訴訟
故事的教訓
第12章 吉布森賀卡公司利率互換交易虧損案
第13章 加利福尼亞州橘子縣破產案
橘子縣的市政財務
固定收益證券簡介
橘子縣資產組合之解析
OCIP變成了對沖基金
故事的教訓
尾聲
第14章 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對沖基金虧損案
何為對沖基金
LTCM的興衰史
金融鍊金術
相對價值交易(趨向一致交易)
波動率之中央銀行
航向偏離目標,投機愈演愈烈
LTCM的顛覆
拯救LTCM
故事的教訓
尾聲
第15章 AIG破產危機案
證券化過程和信用違約互換協定(CDS)
何謂信用違約互換協定(CDS)
故事的教訓
第5部分 教訓
書中每個衍生產品的經驗教訓都明白無誤,卻又萬變不離其宗。這些年來,衍生產品的名稱和技巧千變萬化,造成的災難也數不勝數。與此同時,金融機構和非金融機構在財務管理中應遵循的亘古不變的謹慎原則卻被屢屢拋之腦後,一切似乎不斷重複上演……
第16章 深刻的教訓
對非金融機構的建議
對金融機構的建議
給投資者的啟迪
對監管機構制定政策的啟示
鳴謝

部分內容

第9章 巴林銀行破產案
說實話,我決定金盆洗手,不再投機了。人一旦涉足於此,便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弗蘭克˙諾里斯(FrankNorris,美國小說家)
1995年2月25日,一條令人震驚的訊息傳遍了倫敦城——歷史悠久的巴林銀行陷入破產危機。《星期日早報》的頭版頭條這樣寫道:
王室的銀行損失4億英鎊,接近倒閉。衍生品交易虧損6億美金,巴林銀行迫切尋找買家。
訊息稱,一位遠在新加坡分部的流氓交易員積累了大量日經225股票指數期貨契約,即日本政府債券和歐洲日元債券期貨契約①。自1992年起,該交易員的交易虧損逐漸增加卻從未被發現。英格蘭中央銀行曾設計了一份金融救援計畫但並未成功。巴林銀行於是歸於央行代管,之後以象徵性1英鎊的價格,被荷蘭金融巨頭ING收購。
巴林銀行,這一被譽為全英格蘭頂尖的老牌商業銀行,是如何毀於毛頭小子交易員之手的呢?精密設計的大額欺詐、錯誤的衍生品投機,再加上疏漏的風險管理審查制度,共同合演了這一幕巴林銀行危機。我們在這一章開頭首先簡要描繪巴林銀行的前身,及其流氓交易員的晉升之路。
①歐洲日元債券指日本境外發行的以日元為單位的債券。
巴林銀行興衰史
作為倫敦城最老的商業銀行,其歷史可以追溯到1763年,德裔移民喬治和弗朗西斯父子建立了巴林公司。這家老商行最初進行紡織品和銅、靛青、胭脂染料等原材料的國際貿易。在建立了各國的分行經銷網路之後,弗朗西斯˙巴林開始意識到貿易融資遠比交易本身有利可圖。該公司向供貨商保證其大洋彼岸的買家能夠付款,因此促進了跨國貿易,同時也提供了信用擔保。巴林公司成為了倫敦城首批票據承兌銀行,從而將貿易與金融緊密聯繫在一起,並逐漸演化為現代商業銀行。
巴林公司還與政府建立了緊密的業務聯繫。從1793年至1815年,巴林公司幫助英國政府融資達7.7億英鎊之多。1803年,巴林代表美國政府策劃了1500萬美金的融資項目,從法國人手中收購了路易斯安那。這一項目在倫敦和阿姆斯特丹籌款,被譽為19世紀最重要的“房地產”交易。法國當時與英國戰事膠著,拿破崙因此計畫用土地出售金來補貼軍事開支。當時法國路易十八統治下的法國總理黎塞留(Richelieu)公爵給予了巴林銀行至高榮譽,他稱讚道:“時下歐洲有六個大國——英格蘭、法蘭西、普魯士、奧地利、沙俄和巴林兄弟。”在倫敦迅速成為國際貿易和金融中心的同時,巴林兄弟公司的發展也突飛猛進。舉例來說,到19世紀中葉,巴林承銷了美國鐵路公司發行的所有股票與債券量的1/3。
但是到了1890年,巴林銀行由於輕率地承銷了布宜諾斯艾利斯自來水及排水公司的1000萬英鎊股票和債券交易,幾近倒閉。巴林銀行在股票和債券發行之前就已經匯款到阿根廷,滿心以為匯款會被用來為大型基礎建設項目融資。面對緊迫的流動性短缺,巴林銀行必須背負巨額債務來履約。英格蘭銀行建立了一個擔保基金,共籌集了倫敦城內所有大銀行貢獻的1700萬英鎊。巴林銀行因此僥倖逃離破產的命運,但巴林家族的財產盡沒。對這個歷史悠久、受人尊敬的機構而言,可謂教訓慘痛。但該公司重整旗鼓,很快就成立了巴林兄弟有限公司。新公司是“有限公司”,對風險持謹慎態度,特別是對待新興市場內的大型基建項目更為如此。
一戰結束後,倫敦金融城的全球影響力已大幅削減,它已不再是外國政府和外國企業通過發行債券和股票籌集資金的首選之地。早先受惠於這些國際融資活動的巴林銀行遭受損失,不得不開始著眼於國內。巴林銀行現在更專注於國內企業融資、重組和諮詢活動,如1961年著名案例——價值2億英鎊的ICI和Courtauld敵意併購。
到了20世紀70年代,私有化和放鬆監管的浪潮席捲了世界各地的金融市場,巴林銀行於是又重新進入國際金融市場和新興市場。除了核心商業銀行業務活動,巴林大大拓寬了其資產管理特許經營的範圍,在1975年成為價值高達1700億美元的沙烏地阿拉伯貨幣主權基金的聯合基金經理,並在1981年參與承銷了世界銀行1億英鎊的債券發行。巴林公司重新定位公司戰略,在國際金融舞台上逐漸青睞亞洲——主要是中國香港地區、日本和新加坡,而不是該公司在19世紀視為核心的拉丁美洲和阿根廷。
當時的金融大爆炸令倫敦重新成為主要國際金融中心,並對先前深受保護且操作謹慎的英國股票和英鎊債券市場造成衝擊。英國商業銀行和經紀公司之間的親密關係很快就被外來力量破壞:美國、歐洲大陸和日本的銀行和經紀公司相繼進入。巴林作出調整,開始開展經紀業務,並收購了一個中等規模的經紀公司的遠東分公司(只有15名員工),用當時的眼光來看這筆收購顯得謹小慎微。但這次收購自然地帶來了一名叫ChristopherHeath的人出任新成立的巴林銀行遠東證券有限公司(BFES)總經理,而BFES很快成為巴林總公司的利潤中心之一,Heath也成為倫敦城內薪酬最高的銀行家之一,年薪在1986年高達500萬英鎊。Heath和他的團隊掌握了日本外幣證券權證交易之精髓,因此在東京證券交易所翻雲覆雨,日進斗金。
之後,巴林銀行的經紀及代理業務發展迅速,與商業銀行業務比肩,並很快令後者相形見絀。兩種文化——保守的商業銀行和激進的交易和經紀業務——彼此猜忌,不能和平相容,因此培育了一個界限不清、混亂不堪的亞洲業務,令其遙遠的倫敦母公司鞭長莫及。在這個模糊不清、人心叵測的組織系統中,本章的主人公尼克˙利森(NickLeeson)茁壯成長,欺騙同行和上級近三年之久,直到最後給巴林銀行帶來滅頂之災。這次不比1890年,英格蘭銀行最終愛莫能助,救援失敗。
流氓交易員
尼克˙利森出身卑微。他出生在沃特福德(東倫敦)一個工人階級的家庭。他的父親是泥水匠,母親是護士。利森沒有上英國的特殊公立學校(在美國即指私人預科學校),也沒有畢業於名牌大學。他勉強通過考試,從Parminter綜合中學畢業,基本無望得到大學教育。然而利森卻決定應徵倫敦金融城多家銀行的工作。在1985年的夏天,他成為Coutts公司在Lombard街分行的職員。Coutts公司是一家小銀行,它的客戶大多是英國社會的富裕階級和上層人士。利森在1987年跳槽到摩根史坦利,繼續在後台工作,專門從事期貨及期權結算。
雖然他仍然執行相對瑣碎的後台工作,但至少進入了金融衍生品的神秘世界: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衍生品正蓄勢待發,期待未來爆炸性的增長和劃時代的創新。
背景知識1
後台
一家銀行的後台部門執行清算交易和賬戶結算。過去,在中央結算機構成立之前,每一筆交易都涉及股票、債券或衍生產品的實物交割。相比後台業務,銀行的前台業務(包括銷售、交易和研究)更加光鮮,報酬也更為豐厚。
20世紀80年代末,巴林銀行經紀活動大多是在日本和亞洲其他新興市場。其後台仍然處於起步階段,無力處理前台爆炸性增長的業務。
巴林證券為提高后台運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而利森也在1989年7月被結算部門招致麾下,年薪12000英鎊。在1990年,巴林證券的雅加達分部面對交易活動和相關文書工作的爆炸性增長而疲於奔命,利森與其他四個清算專家因此一起被派往印度尼西亞分行拯救其於水深火熱之中。利森首先駐紮在巴林銀行香港辦事處(該辦事處是監督印尼辦事處之分行),成功解決了印尼業務的瓶頸。1991年9月回到倫敦後,利森被委任調查一項涉及客戶和銀行員工之間期貨期權交易的欺詐案件。據稱,該雇員盜用了客戶的賬戶,進行保證金交易直到銀行收到追加保證金通知才使案情浮出水面。由於利森最終將銀行推向深淵的手段與此如出一轍,他是否從這一案件得到靈感,人們不得而知。但不論如何,利森被要求接管解決日本的期貨和期權交易,這對他來說無疑是一個寶貴(但也是致命)的學習機會。當時,利森已經積累了後台操作(尤其是全球期貨和期權交易活動)的寶貴經驗,在行內小有名聲。利森對其雄心壯志毫不掩飾,他曾向上司傾訴:“我對無聊工作的容忍力很低,我不想永遠做清算。”
機會來了
1992年4月,巴林銀行決定在新加坡開設一個專門的期貨和期權交易的辦公室,而利森將領導新成立的附屬公司的結算業務,同時兼任巴林銀行在新加坡國際金融交易所(新交所,SIMEX)的樓層經理。由於SIMEX交易成本低且環境友好,日本期貨及期權交易量因此大量增加。將前台和後台的責任委託給同一個人,這種致命錯誤為巴林的傾覆埋下伏筆。事實證明,新的新加坡業務很快成為一個不折不扣的成功範例,利森自然得意洋洋,不可一世。JudithRawnley在談及繁忙的SIMEX交易大廳里普通的一天時,非常生動地描述利森頭上的光環:尼克快步走向自己的交易台。即使他的同事和其他交易員再繁忙,也得花時間跟利森打招呼。他是當時SIMEX交易所里舉足輕重的人物之一。在茫茫人海中,尼克只是另一個外籍商人,但他在SIMEX交易所里卻是國王。巴林銀行的交易量占市場中很高比例,尼克在市場上也舉足輕重。競爭對手不斷監測他的頭寸,用以猜測市場今後的動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