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市市鳥

濟南市市鳥

濟南市市鳥白鷺也叫小白鷺,俗稱鷺鷥。 鷺鳥一般指白鷺屬(egretta)的鳥類。 白鷺又稱鷺鷥是一種非常美麗的水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濟南市市鳥濟南市市鳥
2008年11月9日,濟南市市鳥——白鷺揭曉

原因

濟南是聞名遐邇的泉城,然而她在古代卻是雅號“水城”的。作為水城的濟南,泉固然是她的靈魂,卻不是她的全部,因為環繞城區內外,還有濼水、歷水、濟水(今黃河)以及小清河,更有城內的大明湖和城外的鵲山湖(久已湮沒)。泉水、河流、湖泊共同成就了風流瀟灑的水城濟南。

濟南市市鳥濟南市市鳥
水城濟南的市樹,是喜水佳木柳樹,市花是水生名卉荷花,這是早已確定並為廣大市民所普遍認同的。至於濟南的市鳥,當然也應以水鳥為宜。

古代志書記載的濟南水鳥有鷗、鸛、鷺、鶴、鳧、鵜、水鴨、鴛鴦等十數種,其中,鸛、鶴雖然形象極佳,但在濟南並不常見;鳧、鷗、水鴨、鴛鴦,雖然常見,形象卻又不夠大氣。相比之下,市鳥首選,非鷺鳥莫屬。

濟南地區的鷺類主要有白鷺夜鷺池鷺牛背鷺等,它們喜歡集群營巢,遠距離定向覓食,很有規律。在濟南濟微路青龍山的柏樹林中、珍珠泉內高大的法桐上、遙牆鎮小清河岸邊和大明湖畔的楊、柳樹上都有鷺類的營巢基地。它們取食於濟南北部水域和水田(稻田和藕池)中。

在濟南,3至10月間到北郊濕地或水田中,常可觀賞到白鷺翩翩起舞和“金雞獨立”的靚麗倩影;3至7月在鷺鳥的繁殖基地可以欣賞鷺鳥的壯觀和頑強的生命樂章!

歷史淵源

濟南市市鳥濟南市市鳥
在狀寫大明湖風情的詩歌中,有關白鷺的佳句更是不勝枚舉,如:“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李清照);“溪邊白鷺,來吾告汝:溪里魚兒堪數”(辛棄疾);“政恐前呵驚白鷺,獨騎款段繞湖歸”();“白鷺青莎岸,紅蓮碧水湖”(方啟英);“翩翩白鷺下夕陽,鐵笛一聲驚飛去”(余正酉);“荷風醒殘夢,鷗鷺隨人起”(王者鄭);“水寒野鷺下忽起,風東虛舟行復停”(王大堉);“或吟或嘯或論文,白鷺驚飛破天碧”(王大堉);“鷗鷺舊相識,亭池今已荒”(施補華)。其他,如“鷗鷺盟溪沙”(朱湘),“沙宿連拳鷺”(桑調元),“眠鷗翹鷺處”(朱懷朴),分別用以描寫百花洲、濼源書院花池、王府池子一帶的風貌,證明城中凡是較大的水面上都有白鷺美麗的身影。至於郊外的情形,在清人朱畹的詩中,“細雨來時鷺正飛”、“浴鷺閒無事”以及“漠漠水田白鷺飛”等等的詩句,寫的都是北郊廣漠濕地上的白鷺,詩人孫光祀的“薜蘿深處峰頭轉,鷗鷺群邊水徑連”,寫的則是城西北十里硯溪村一帶的白鷺。

白鷺的特點

濟南市市鳥濟南市市鳥
白鷺也叫小白鷺,俗稱鷺鷥。是一種非常美麗可愛的水鳥,屬涉禽類。鷺類指的是鳥類中鸛形目鷺科的鳥類的統稱,在中國有20種。它們是濕地生態系統中重要的生物類群之一,也是環境質量評價的一類指示動物。鷺鳥一般指白鷺屬(egretta)的鳥類。白鷺屬包括大白鷺、中白鷺、小白鷺、黃嘴白鷺和岩鷺5種鷺類。

白鷺天生麗質,身體修長苗條。它有很細而長的頸和腿,嘴也很長且尖銳似矛狀,有3長的特點,嘴長、頸長、腿長。它全身披著潔白如雪的羽毛,猶如一位高貴的白雪公主。繁殖季節白鷺變得更加美麗動人,這時在枕部著生兩條狹長而柔軟的飄帶狀的矛狀羽,形如雙辮;肩和胸也著生蓑羽。冬季蓑羽全部脫落,依然玉體潔白無瑕。白鷺眼睛金黃色,臉的裸露部分黃綠色;嘴黑色,脛和腳亦黑色;趾呈黃綠色。常曲縮一腳於腹下,僅以一腳“金雞獨立”。白天覓食(夜鷺多為夜間覓食),喜食小魚、蝦、蛙及昆蟲和蝸牛等。繁殖時期成大群,常與其他鷺鳥營巢在一起。雌雄均參與營巢,次年常到舊巢處重新修補使用。卵藍綠色似寶石,雌雄共同孵卵,孵化期為23天左右。

白鷺

白鷺又稱鷺鷥是一種非常美麗的水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古人對它的讚美早讓其中國人心中詩情畫意的一部分。白鷺天生麗質,身體修長,它們有很細長的腿及脖子,嘴也很長,腳趾也是如此,他們全身批著潔白如雪的羽毛,猶如一位高貴的白雪公主。

濟南市市鳥濟南市市鳥
鸛形目(Ciconiiformes)鷺科(Ardeidae)鳥類,尤指白鷺屬(Egretta)的種類。羽衣多為白色,繁殖季節有頎長的裝飾性婚羽。習性與其他鷺類大致相似,但有些種類有求偶表演,包括炫示其羽毛。英語中egret(或aigrette)一詞亦指白鷺的羽毛,白鷺羽在東方的禮服上用作貴重的飾物,以前亦用於西方的女帽業。白鷺的羽毛價值高。白鷺成大群營巢,又無防禦能力,結果因人類的濫捕而瀕於絕滅。後來因服飾的改變,加之人們採取嚴格的保護措施,白鷺的數量又有所增加。白鷺是涉禽,常去沼澤地,湖泊,潮濕的森林和其他濕地環境,捕食淺水中的小魚,兩棲類,爬蟲類、哺乳動物和甲殼動物。在喬木或灌木上,或者在地面築起凌亂的大巢。
大白鷺(Egrettaalba,有時作Casmerodiusalba)見於兩半球,體長約90公分(35英寸),僅背部有羽毛。其美洲的種群有時稱為美洲白鷺或普通白鷺。牛背鷺(Bubulcusibis,有時作Ardeolaibis)大部分時間棲於陸地上,與家養或野生的食草動物為伍,吃這些動物驚起的昆蟲,有時也啄食它們皮上的蜱類。體壯實,長50公分(20英寸);羽衣白色,婚羽短而蓬鬆;腳和喙淡黃色;分布範圍已從歐洲、非洲和亞洲擴展到澳大利亞和南、北美洲。小白鷺(E.garzetta)分布於舊大陸;體長約55公分(22吋);羽衣白色,頭部的羽毛堅挺,而背部的羽毛呈花邊狀。淡紅鷺(Hydranassarufescens,或Dichromanassarufescens)見於北美溫暖的沿海地區,有白色和深色兩種色型。雪鷺(E.thula,或Leucophoyxthula)為白色;體長約60公分(24吋);背部和頭部的羽毛輕薄透明而向後彎曲;分布範圍自美國到智利和阿根廷。

大白鷺

濟南市市鳥濟南市市鳥
體大羽長,體長約90cm,是白鷺屬中體型較大者,夏羽的成鳥全身乳白色;嘴巴黑色;頭有短小羽冠;肩及肩間著生成叢的長蓑羽,一直向後伸展,通常超過尾羽尖端10多厘米,有時不超過;蓑羽羽乾基部強硬,至羽端漸小,羽支纖細分散;冬羽的成鳥背無蓑羽,頭無羽冠,虹膜淡黃色。此鷺棲息于海濱、水田、湖泊、紅樹林及其他濕地。常見與其他鷺類及鸕鶿等混在一起。大白鷺只在白天活動,步行時頸勁收縮成S形;飛時頸亦如此,腳向後伸直,超過尾部。繁殖時,眼圈的皮膚、眼先裸露部分和嘴黑色,嘴基綠黑色;脛裸露部分淡紅灰色,腳和趾黑色。冬羽時期,嘴黃色,眼先裸露部分黃綠色。

中白鷺

體長60-70厘米;全身白色,眼先黃色,虹膜淡黃色,腳和址黑色;繁殖羽背部和前頸下部有蓑狀飾羽,頭後有不甚明顯的冠羽,嘴黑色。棲息和活動於河流、湖泊、水稻田、海邊和水塘岸邊淺水處。常單獨、成對或成小群活動,有時亦與其他鷺混群.生性膽小,很遠見人即飛。飛行時頸縮成“S”形,兩腳直伸向後,超出於尾外,兩翅鼓動緩慢,飛行從容不迫,且成直線飛行。主要以小魚、蝦、蛙、蝗蟲、螻蛄等動物為食。中白鷺在我國南方為夏候鳥,亦有部分留下越冬。

濟南市市鳥濟南市市鳥
小白鷺

體態纖瘦,乳白色:夏羽的成鳥繁殖時枕部著生兩條狹長而軟的矛狀羽,狀若雙辮;肩和胸著生蓑羽,冬羽時蓑羽常全部脫落,虹膜黃色;臉的裸露部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