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果阿—里斯本航線

16世紀80年代至17世紀20年代,澳門的轉口外貿盛極一時, 當時形成3條主要航線,史稱“絲銀之路”:一是澳門—果阿—里斯本航線。二是澳門—長崎航線。三是澳門—馬尼拉—墨西哥航線。

簡介

商船通常於4月或5月滿載棉毛織品、衣料、印度花布、水晶和玻璃製品、時鐘、葡萄酒等離開果阿,沿途採買各地特產,用船上的貨物交換香料、檀香、沉香之類的貨物以及暹羅的鯊魚皮和鹿皮,然後駛向澳門。6月至8月到達澳門,通常要停泊10至12個月。商船通常於4月或5月滿載棉毛織品、衣料、印度花布、水晶和玻璃製品、時鐘、葡萄酒等離開果阿,沿途採買各地特產,用船上的貨物交換香料、檀香、沉香之類的貨物以及暹羅的鯊魚皮和鹿皮,然後駛向澳門。6月至8月到達澳門
澳門—果阿—里斯本航線,葡萄牙人於16世紀70年代至17世紀40年代以澳門為基地所開闢的海上貿易三大國際航線之一。是三條航線中最為重要的國際航線。果阿當時是印度迪斯瓦第(Tisvadi)島上一個商業中心,1510年葡萄牙占領後成為葡國東方貿易的中心。
每年冬春之間,居澳葡商駕駛大帆船乘東北季風,由澳門起航,越滿刺加(馬六甲,今馬六甲海峽),經暹羅(暹羅,今泰國),緬國(緬甸,今緬甸),錫蘭山國(Ceglon,今斯里蘭卡),抵果阿。然後從果阿繼航,分南,西兩條航線,匯於木骨都東(摩加迪沙,今非洲索馬里首都摩加迪沙),再航達里斯本。南線自果阿南航印度洋的官嶼留(今馬爾地夫群島馬累島),再折向西行,至非洲東海岸木骨都束;西線由果阿出航,向西至阿拉伯半島南端亞丁,南渡亞丁灣,沿索馬里海岸,經哈甫尼(哈豐,今索馬里豐角),至木骨都束。進而南渡莫三比克海峽,繞過非洲南端好望角(好望角),沿大西洋非洲海岸北航,經摩洛哥,到達歐洲的里斯本。全航程長約11890海里。
從澳門運往果阿,里斯本的貨物主要有各種生絲,絲織品和瓷器,以及金子,水銀,黃銅,殊砂,麝香,樟腦,糖,茯苓等。自里斯本,果阿運進澳門的貨物則有銀子,象牙,檀香,胡椒,蘇木,水晶,玻璃製品,時鐘,機械製品等。
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荷蘭興起,替代葡萄牙奪取了西太平洋的霸主地位,並占領交通要津滿刺加,切斷了澳門至果阿的航線。從此,葡萄牙人經營並操縱了約70年的澳門 - 果阿 - 里斯本航線衰落下來。

評價

澳門 - 果阿 - 里斯本航線等三大國際貿易航線的開闢和發展,不但極大地促進了澳門和葡萄牙的經濟與社會的繁榮,而且有力地促進了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西歐資本主義的發展,以及東南亞,拉丁美洲經濟的開發。
印度果阿是葡萄牙東方殖民總部,也是葡萄牙東方貿易的總樞紐,澳門則是葡萄牙人在遠東的貿易基地。澳門與果阿的貿易,實質上是聯繫中國與印度、南洋甚至更遠的地中海地區貿易的重要中介。
葡萄牙是一個小國,生產力水平很低,葡萄牙帆船運到東方的大部分貨物,如毛紡品、緋紅衣料、水晶、玻璃製品、時鐘和機械製品等,都不是本國生產,而是轉運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各國的商品。葡萄牙船隊將這些商品運至果阿,大部分在當地銷售,但也有一部分隨船隊繼續東行。同時,在澳門的葡萄牙人也組織船隊在果阿和澳門之間往返貿易。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