澱粉樣關節病

澱粉樣關節病

澱粉樣變性(amyloidosis)是多種原因引起的一組臨床症候群,不是一個臨床獨立病種而是一組由組織結構推動的蛋白沉積病。本病最早由Wirchow於1854年發現近20年來隨著澱粉樣物質從各種疾病患者的組織中提取,其相應的化學成分得以進一步分析及了解診斷率亦顯著提高,實際上澱粉樣變病臨床上並非少見。

基本信息

病原

澱粉樣關節病澱粉樣關節病

糞腸球菌(E.faecalis),該菌可能有多種致病菌株和血清型(Philipp等,2000年)。

流行特點

1992年在荷蘭的重型羅斯蛋種雞和法國的一群羅斯蛋雞中,發現了一種從臨診症狀上不被人們所熟知的關節性疾病。荷蘭在1996—1997年流行本病時,褐色小母雞發病率最高。本病無季節性,多見於5~6周齡雞,發病率一般為1~4%,有時可達到20%,肉種雞也見零星發病。實驗證明此病可能存在垂直傳播。

主要症狀

澱粉樣關節病澱粉樣關節病

體形變小,步伐僵硬,單側或雙側性脛股關節增大,有的脛跖關節變粗。

剖檢特徵

肝臟腫脹,呈青銅色;脾臟腫大、蒼白。剖開關節腔,可見淺層關節軟骨關節囊周圍組織上有橘黃色物質沉積。

實驗室診斷

澱粉樣關節病澱粉樣關節病

從本病分離到有活性的糞腸球菌,通過靜脈內、關節內、腹腔內接各於6周齡褐羽蛋雞,可以複製出澱粉術關節性病變;肌肉內接種1日齡雛雞,有60%出現嚴重的生長抑制和關節炎,出現澱粉樣關節病的約有40%(Landman等,1999年),然而並不是分離到每一株糞腸球菌都能引起廣泛的澱粉樣關節病。關節內注射純弗雷德佐劑,可引起澱粉樣沉積物的廣泛形成;又如金黃色葡萄球菌、腸炎沙門菌、大腸桿菌也有可能引起關節澱粉樣病變,但這種情況很少見。用脈衝(電)場凝膠電泳法(PFGE)對澱粉樣病變、非致澱粉樣病變及與澱粉樣病變相關的,由一些歐洲國家分離到的糞腸球菌進行染色體DNA限制性內切酶分析定型過程中,發現所有的致澱粉樣病變和與澱粉樣病變相關的糞腸球菌分離物,有相似的限制性內切酶圖譜,表明它們屬同克隆傳遞。

防制要點

該病系近幾年在少數國家發現,並正在積極研究中。有關對本病的全現認識和採取得力措施,尚有待實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