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海市博物館

澄海市博物館,始建於1952年,館舍為琉璃瓦頂民族形式四層樓房建築,總占地面積2400平方米。

管轄隸屬

博物館前身為1952年建立的縣文化館文物組,1976年8月設澄海縣博物館,與文化館合署辦公,1978年正式獨立建制,館址設於縣文聯。1982年遷至原武裝部舊址(即現館址),1986年於院內西側建碑廊,1991年於院內南側建文博大樓。隸屬市文化局。

館舍介紹

博物館館舍為琉璃瓦頂民族形式四層樓房建築,設展廳、陳列室、庫房、辦公廳,面積共有1230平方米,另有附屬建築澄海縣碑廊面積150平方米,館舍總占地面積2400平方米。

展覽設定

博物館陳列主要內容有陶瓷器、鏡屏、青銅器、石器、骨器、玉器、金木石雕、碑記石刻、錢幣、革命文物、繪畫、古籍、法帖等。
一層設臨時展覽展廳面積250平方米,層高4.5米。
二層陳列室250平方米,設固定陳列展櫃12個,正麵茶色玻璃鋁合金幕牆,層高4米,展品數量4000多件,以古工藝門類文物為主,如陶瓷工藝、金木石雕工藝、繪畫工藝、造幣工藝、鏡屏工藝。1984年以來,先後舉辦澄海縣人民革命鬥爭史展覽、古陶瓷、青銅器展覽、古今中外錢幣展覽、新中國四十年集郵展覽、捐獻文物展覽、余錫渠模範事跡展覽、澄海市旅外華僑、港澳台同胞愛國愛鄉事跡展覽等。

館藏作品

該館館藏文物有玉、銅、錫、陶瓷、石骨角等器物、歷代金木石雕工藝、繪畫工藝、彩陶、彩瓷工藝、古籍、古法帖,出土文物和革命文物10000多件,合4000多件套。其中一級藏品13件套、38小件,二級藏品61件套、90小件,三級433件套、634小件。藏品中有相當部分屬於傳世精品。
澄海市博物館的科研工作自1961年以來,先後開展了對《鄭皇達信大帝》、《陸秀夫滴居澄海》、《樟林古港遺址》、《澄海歷年出土文物》、《澄海歷代碑記石刻》、《龜山西漢建築遺址》、《澄海華僑創業史和華僑愛國愛鄉事跡的研究》,出版了《澄海縣文物志》、《古泉拾遺》、《澄海民間故事》、《潮汕熟語集釋》、其中《澄海縣文物志》獲得縣授予的優秀方誌獎。
澄海農民捐文物
澄海市上華鎮橫隴村民劉成彬將其收藏的戰國、秦漢以來的19件珍貴出土文物捐贈給澄海市博物館收藏。這批文物有在“潮回頭”出土的戰國蘑菇罐,秦代方格紋陶罐,漢代角狀尖底杯,南北朝青釉蓮瓣紋斂口缽,隋代四耳弦紋紅陶罐、印花盞,唐代玉璧底碗、五代青釉瓷碗,唐宋瓦當,宋代褐釉三足爐、青釉瓷碗、綠釉燈、潮州筆架山穹劃花紋碗;龜山附近出土的漢代鐵鼎、削刀等。
劉成彬捐贈的這批出土文物時間跨度大、出土地點明確,相當部分填補了博物館館藏文物的空白,對揭示澄海的歷史和韓江流域的文化淵源,研究潮州古代陶瓷生產,粵東鳳嶺古港的航運、商貿以及民間豐俗文化等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澄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博物館領導對劉成彬的光榮義舉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讚賞。
文物有戰國蘑菇罐、秦代方格紋陶罐、漢代角狀尖底杯等

開放時間

澄海市博物館每天上午 8:00 - 下午 17:00 開放。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