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漢年的一生

潘漢年的一生

本書以翔實的史料,生動的筆觸,跌宕起伏的情節,展現了潘漢年傳奇的活動經歷及其他被捕入獄前前後後的內情。 潘漢年這個名字,是與共和國初年的政治風雲緊緊聯繫在一起的。 本書以翔實的史料,生動的筆觸,跌宕起伏的情節,展現了潘漢年傳奇的活動經歷及其他被捕入獄前前後後的內情。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潘漢年的一生

驚險神秘的戰鬥生涯,坎坷曲折的人生旅途。

內容簡介

潘漢年,這位充滿神秘色彩的職業革命家,中共黨內高級領導層中的傳奇式人物,他的一生,雖然坎坷曲折,但卻令人敬佩;雖然光照千秋,但卻叫人嘆息。他有著特殊的功績,也有著特殊的遭遇。潘漢年用智慧和生命踩出了自己豐富多彩的人生軌跡。本書以翔實的史料,生動的筆觸,跌宕起伏的情節,展現了潘漢年傳奇的活動經歷及其他被捕入獄前前後後的內情。

潘漢年這個名字,是與共和國初年的政治風雲緊緊聯繫在一起的。他從一個海上文人到黨的隱蔽戰線的神秘英雄;從共和國上海市第一任副市長到鐵窗中的階下囚,蒙冤27載,這當中充滿了種種神秘與不解。本書以翔實的史料,生動的筆觸,跌宕起伏的情節,展現了潘漢年傳奇的活動經歷及其他被捕入獄前前後後的內情。

作者簡介:

張雲,生於1947年9月,江蘇省啟東市人。復旦大學歷史學碩士。現任南京政治學院上海分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軍事歷史研究》主編,大校軍銜;兼任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常委,上海市中共黨史學會會長,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特約研究員,復旦大學韓國朝鮮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上海政法學院兼職教授,中國孫子兵法研究學會理事,上海市國防研究所兼職教授,華東理王大學戰爭與和平研究中心兼職教授等。長期從事中國近現代通史、中國共產黨黨史、中國軍事史、中國軍事思想和軍事史學理論等領域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治學嚴謹,理論功底厚實,論著甚豐。總計發表文字600餘萬。主要著作20餘部(包括主編、合著);論文100餘篇,其中4。余篇收入論文集《兵苑學思》。學術事跡被收入《中國教育專家名典》、《世界名人錄.中國卷》、《上海市當代哲學社會科學家辭典》等。

目錄

引言

涉足人世

采樵兒

勇斗“四凶”

步入文路

“小夥計”

“新流氓主義”者

主筆・驍將・書記

置身營幕任主筆

“聽車樓主”

模特兒:三個飛雲

“小開”書記

從“作協”到“左聯”

“大同盟”與“總同盟”

特科牛刀小試

衛黨除隱患

情報科長的神通

先拿王斌開刀

為周恩來闢謠

紅都初露鋒芒

出使閩省

“突擊隊長”的風波

港商“楊濤”

從莫斯科到寧滬杭

“柏林”首唱主角

受命飄然臨港

黃毅的“啟事”

陝北之行

初會陳立夫

奔走寧滬杭

一身二任的“八辦”主任

拜訪宋慶齡

接送王稼祥

中國飯店的秘密會面

《救亡日報》的開張

撤離“孤島”

出入魔穴的特殊人物

蕭叔安――百樂門飯店的來客

滲透日特“岩井機關”

打人汪偽“特工總部”

會見汪精衛之謎

淮南與陝北

“鎮江事件”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揚帆的肺腑之言

書生本色

“七大”代表

“不管部部長”

重返情報戰線

縱論“上下古今”

香港兩年半

《民眾》論壇指點迷津

新上海的常務副市長

奉命赴任

社會治理“遺大投艱”

統戰工作再顯身手

家,公僕與普通人

“覆盆”廿七載

兩條新聞:天上與地下

神秘的“失蹤”

功德林、秦城、團河農場

“從去處來,又向來處去了”

最後的歲月

零落成泥香如故

歷史畢竟是公正的

忠魂千古

潘漢年生平大事編年傅紹昌

後記

書摘

涉足人世 采樵兒

1906年1月12日(清光緒三十一年十二月十八日),潘漢年出生於江蘇省宜興縣(今宜興市)歸逕鄉陸平村。

潘漢年的家鄉宜興,地處江蘇南端,東瀕太湖,西接溧陽,西北靠金壇,東南部與武進毗鄰,?湖鑲嵌其間,南枕天目山之餘脈群山,與浙江、安徽兩省交界。據宜興縣誌記載,早在商代之前,這裡即有建置,以荊溪河名之,稱荊溪地。至春秋戰國時,設荊溪邑。公元前221年,即秦始皇26年,宜興設縣,縣名為陽羨。

這是一個得天地之靈氣,受日月之精華的好地方。“陽羨處處有洞天,荊溪步步皆勝地。”著名的靈谷天府,深藏於靜臥平川的石牛山之中,可謂大自然之傑作;“井底相連藏洞府,驚奇廣廈天生成”,堪稱洞天世界的仙宮佳境。善卷洞與張公洞配有符信,四顆巨大的印材,鐫刻著頗有意味的印文,其中善卷洞兩顆為:“欲界仙都”、“萬古靈跡”;張公洞兩顆為“洞天福地”、“海內奇觀”,這就是遐邇聞名的“洞天四寶”。

宜興古蹟,亦令世人矚目。“岳堤”、“百合場”是岳家軍大敗金兵的歷史見證;海會寺、芙蓉寺、顯親寺等處,成了文人墨客的吟唱之地;宜興碑林的詩書絕唱、勒史志記,亦為世人刮目。

最使宜興人得益的是,此地物產豐富,商業繁榮,文化教育事業十分發達。宜興有“陶都”之稱,其均釉陶器――“陽羨名陶”,名揚中外;陽羨文化群體為學界所矚目,文學史上的陽羨詞派,曾獨領風騷數十年;宜興培養的眾多知識分子,分布於全國各地,有學生,也有教授,因而素有“無宜不成教”和“無宜不成校”的美談。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