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河鄉

潘河鄉

潘河鄉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盧氏縣西北部深山區,境內山大溝深,地域遼闊,總人口12318人。耕地面積1.7萬畝,林地31.69萬畝,森林覆蓋率64.2%,是全縣面積較大的深山區鄉和革命老蘇區鄉,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鄉。

基本信息

概況

潘河鄉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盧氏縣西北部深山區,境內山大溝深,地域遼闊,總人口12318人。耕地面積1.7萬畝,林地31.69萬畝,森林覆蓋率64.2%,是全縣面積較大的深山區鄉和革命老蘇區鄉,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鄉。

沿革

1958年建潘河公社,1983年改鄉。

地理

潘河鄉地處盧氏縣西北部深山區,東連沙河,西接木桐,北與靈寶朱陽鎮毗山相鄰,南與雙龍灣鎮隔河相望,鄉政府所在地距盧氏縣城45公里,行政區總面積23333.46公頃。

行政區劃

潘河鄉轄盧氏溝、上川、前河、磚樓、山岔、潘河、東河、西河、花馬、兩岔口、黃葉、下黃葉、崗頭、陽坡、梅家、前坪、清河17個行政村。

411224209:~200潘河村 ~201盧氏溝村 ~202前河村~203上川村 ~204磚樓村 ~205山岔村 ~206東河村 ~207西河村 ~208花馬村 ~209兩岔口村~210黃葉村 ~211下黃葉村 ~212崗頭村 ~213梅家村 ~214陽坡村 ~215前坪村 ~216清河村

交通建設

潘河鄉始終堅持把項目建設作為擴張經濟總量,推動經濟轉型的“牛鼻子”抓緊抓好,通過實施項目帶動,強力實施基礎設施提升行動和公共服務上水平行動,交通事業跨越發展,26公里250省道穿潘而過,村組水泥道路基本全覆蓋。全鄉以“250省道為支撐,黃崗、西花、山草(山岔村磚樓村)三條幹線公路為骨幹,通組公路為脈絡”的大交通格局已形成。

集鎮建設

近年來,潘河鄉加大項目爭取力度,實施整村推進項目,高標準完成了潘河街區總體規劃,建成了西街、上街、花馬移民小區、街上易地搬遷小區,權村新型農村社區等5個民眾住宅小區和潘河南大街新建工程,街區功能逐步完善,集鎮進一步繁榮。

自然資源

潘河鄉自然資源豐富,是全縣典型的工業經濟重鄉和農業大鄉。境內富含鐵、銅、硫、鋅、滑石粉、石英石等多種礦產資源,主要礦區有八寶山礦區、前坪礦區、張家山礦區、五龍山和前河礦區。共有礦山企業5家,分別是中國黃金集團茂源礦業公司、盧氏縣北方礦業公司、河南天保大地八寶山外圍低品位礦石採選、盧氏縣海鑫銅板廠、清河村鐵礦。

經濟發展

近年來,潘河鄉黨委、政府強力實施“工礦業強鄉、產業化富民、旅遊業興鄉”三大發展戰略,持續擴張總量、加快經濟轉型、促進社會和諧,有力地保證了全鄉經濟社會健康穩步發展的良好勢頭。

社會事業

潘河鄉黨委、政府堅持民生為本,民生為重,以解決事關民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為重點,加大民生改善力度,讓民眾共享發展成果。發展教育事業。堅決貫徹黨的十九大中優先發展教育事業要求,持續改善辦學條件,推進素質教育,不斷提升教育教學水平,推動全鄉教育工作再創佳績。提升醫療水平。進一步發揮好村級衛生室作用,滿足民眾就近享受醫療服務的需要,進一步提升鄉衛生院軟硬體水平,努力為全鄉民眾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豐富文化生活。進一步完善鄉、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努力實現文化廣場建設全覆蓋;積極實施農家書屋、送戲、送電影下鄉等工程,廣泛開展廣場舞、書畫比賽、剪紙比賽等民眾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豐富民眾文化生活。強化社會保障。認真落實鄉村低保、特困求助、大病醫療救助等各項惠民政策,不斷提升鄉敬老院建設和規範化管理水平;加大對殘疾人、智障人士的關心幫助,努力解決他們生活中的困難和問題。提升綜治信訪工作水平。加強信訪和調解工作,暢通訴求表達渠道,紮實推進信訪積案化解和矛盾糾紛排查,防止矛盾上行和激化。持續保持“掃黑除惡”專項鬥爭高壓態勢,依法懲治各類違法犯罪活動,維護社會大局穩定。強化安全生產管理。嚴格落實屬地監管,行業監管和企業主體責任,認真排查和消除各類隱患,確保全全生產形勢持續平穩。

旅遊資源

按照打造“旅遊新名鄉”和豫西著名的登山基地、特色農業觀光基地和豫西重要的自駕休閒度假游目的地的目標定位,加快冠雲山景區建設。冠雲山(又名觀音山)景區,位於潘河鄉花馬村,該景區跨崤山、熊耳、伏牛三山,距縣城30公里,距省道250線15公里,距隴海線的靈寶站78公里,交通便利,與雙龍灣景區、大宗潭景區聯動開發,最終把冠雲山景區打造成豫西最大登山基地和休閒娛樂自駕游目的地,極具開發價值。

冠雲山景區總面積10.6平方公里,景區內植被茂密,峰巒疊障,古樹名木盤根錯節,珍花異草遍地皆是,千畝草場碧波蕩漾,人文景觀歷史久遠,是盧氏縣又一處人間仙境。主峰天壇峰海拔1886米,森林覆蓋率達98%,珍稀植物和名貴中藥材多達兩千種,金錢豹、羚羊、野鹿、猓子狸、金雞等珍奇動物隨處可見;景區內氣候,春暖、夏涼、秋爽、冬溫,植物資源非常豐富,野生食用資源120餘種,藥用資源400餘種,兼有藥用價值和經濟價值。更有罕見的原始森林、高山草場、瀑布、獵場。以冠雲山、玉皇閣兩大主峰為中心向四周鋪展,同時遺存的蓮花池、什坊院、山神廟、觀星台等頗具神秘色彩,是體驗山地宗教文化的好去處。

特色產業

以250省道沿線信念養豬、蔬菜大棚、中藥材、食用菌繁育等特色農業一條線為中軸、以山草特色農業觀光帶、東西河生態旅遊功能示範區為兩翼,以黃崗地區菸葉、艾葉、核桃、連翹傳統農業種植板塊、光伏發電科技示範基地和八寶山特色工業產業集群為支撐的“一軸兩翼三支撐”產業發展格局。目前潘河鄉“一軸兩翼三支撐”的產業規劃已成為全鄉脫貧攻堅戰的“戰略圖”,引領潘河鄉在這場戰役中取得一個個勝利。

紅色歷史

姚雪濤,1921年出生,原名姚廣吉,山西省昔陽縣(原昔西縣)城關鎮鍾村人。高小畢業後,1936年7月,考入太原友仁中學。在校加入薄一波領導的“犧盟會”,積極參加抗日救亡活動。

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調遼縣(後改為左權縣)工作。

1942年,姚雪濤任中共陽城縣委宣傳部長。

1943年,姚雪濤任太岳四地委組織科長,在選拔幹部、培養幹部工作中作出突出成績。

1947年9月l0日,陳謝大軍渡過黃河解放盧氏縣城。被任命為中共盧氏縣委副書記。

1947年11月2日,姚雪濤帶領工作隊在潘河發動民眾時,被突襲盧氏縣的胡宗南部新一師包圍。突圍中,姚雪濤受傷。為不拖累和掩護同志,他命令大家撤離,自己一人留下,並鳴槍吸引敵人。敵人循聲追至樹叢,見昏迷不醒的姚雪濤衣著破舊,不像是當官的,就匆匆離去。姚雪濤甦醒後到村邊山神廟旁一堆玉米稈垛里暫時躲避。傍晚,上留書村土豪劣紳張庭彩發現了渾身是血、奄奄一息的姚雪濤,頓生歹意,搬起一塊石頭,狠狠向姚雪濤頭部砸去。年僅26歲的姚雪濤為人民的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當地民眾冒險,在長有一顆獨立柏樹的山崖下,掩埋了烈士的遺體。1952年,姚雪濤的遺骨被移葬於盧氏縣烈士陵園。

文化特產

鑼鼓書。

名勝古蹟

古蹟有周燕王墓遺址和宋、元時代採鐵礦遺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