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天寶山

這段故事,聽起來好象是神話,但是,漁者網得寶珠進貢給官府,確有其事。《漳州府志·藝文志》中載有宋代漳州知府王冕寫的《漳州進珠表》一文,詳細記述得珠的經過:
“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春,冕自廬陵移典是郡。越明年三月,龍溪屬邑民邱鄯於九龍溪網魚得珠一顆,圍闊三寸七分,中有小珠七顆,如七曜;次如七曜者不可勝數。……”
從王冕進珠表的序言中,記載了網珠漁者的姓名,及所得寶珠的形狀。地方官吏進貢寶物給皇家,除歌功頌德一番外,決不敢無端妄說,否則就會獲欺君之罪的。據《龍溪縣誌》記載,得珠的地點是在華封嶺下,北溪流經這裡,“怪石嵯峨,灘瀨奇險,舟楫不通”,這一段溪也叫“華封溪”。溪中有處灘瀨,就叫“寶珠灘”,一名大瀨,“上有石標,高丈余,傾瀉潭中,發泡有聲。春夏水大聲微;秋冬水小聲鉅,夜聞如漏鼓聲,故又名更鼓水。宋,邱鄯獲珠於此。”灘瀨的旁邊還有一塊“寶珠石”,約模有一丈多高,上面有洞穴徑寸。舊時傳說,漁夫所貢的那顆寶珠,以前經常飛入其穴中。這個傳說很有趣,寶珠竟然還有它的巢穴,經常飛去飛來。
然而,天寶確實不愧為寶山、寶地。不僅山川形勝,而且物產豐富。大可以移王勃佳作的名句來讚美它:“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巍峨秀麗的天寶大山,三峰並峙,由西而東;標名為“大尖”、“二尖”、“三尖”,昔日滿山綠樹濃陰,鬱鬱蒼蒼,生氣勃勃,明秀挺拔。“寶峰飛翠”是漳州的八景之一。朱熹曾在芝山開元寺後講學精舍前手撰一付名聯,後一句:“十二峰送青排闥,自天寶以飛來”,就是讚美天寶美景的。山上還有寶岩洞、芙蓉城、百丈泉、鬼示坑等名勝處。山下則是天寶、過塘兩個公社,平川萬畝,土地肥沃,灌溉便利,稻麥三熟,更盛產荔枝、龍眼、柑桔、西瓜等各種鮮果。尤其以天寶香蕉,聞名遐邇,每年遠銷北京、上海等處,久負盛名。可以說是漳州市的“米糧川”和“水果鄉”了。
天寶大山雄踞於華安、南靖的邊界上,是漳州市西北郊的天然藩障,山上有雷層、魚兩寨及四角林,傳說元朝陳友定入漳時,曾經屯兵在這裡。
在革命戰爭年代中,天寶大山也曾譜寫下英雄的光輝篇章。一九三二年四月間,毛主席親自率領工農紅軍東路軍向漳州挺進,決定性的一戰就在天寶大山打響了。紅軍三十一團和三十二團主攻天寶大山。三十一團提前一個小時出動,繞至敵後,攻擊大尖山守敵,三十二團正面主攻,等三十一團打響後,以突然襲擊,從板溪和盤桓嶺之間打開一個缺口,然後猛插至天寶圩,截斷敵人的退路。戰鬥打響後,毛主席和聶榮臻政委親臨前線指揮,紅軍將士象猛虎般撲向敵群,打得敵人人仰馬翻,滿山鼠竄。而漳州軍閥張貞也親身到茶輔督戰,據說他是炮科出身的,但卻不曾臨戰指揮過,這一次他親自下令開炮,但是這幾門“馬後炮”,遠遠抵擋不住紅軍凌厲的攻勢,張貞的部下丟盔棄甲,望風而逃。侍從們倉皇失措地把張貞塞進汽車,才得以脫身。十七年後,解放大軍仍然沿著這條勝利大道,第二次解放漳州,那個難忘的日子是:一九四九年九月十九日。
解放後,漳州市委和全市人民曾經提出開發天寶大山的宏偉規劃,使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後來,由於林彪、“四人幫”的干擾與破壞,宏圖迄今尚未實現。今天,天寶大山正在逐步被開發利用起來,為祖國的“四化”做出新的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