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話三國演義

漫話三國演義

《漫話三國演義》是一本於2000年08月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內容介紹

古典文學名著《漫話三國演義》,是我國流傳久遠的一部歷史演義小說。它與《金瓶梅》、《水滸傳》和《西遊記》並稱“四大奇書”,有人把它評為“第一才子書”。

《漫話三國演義》並非一人一時之作,它的成書經歷了漫長的歲月,是集藝人的“說話”及文人的加工,最後完成於羅貫中。

說到小說《漫話三國演義》的形成,首先得從“演義”講起。“演義”是特指古代長篇歷史小說的一種文學體裁,其內容須藉助於歷史,所以它最早稱“講史”和“平話”(講史的別稱)。“演義”,是由平話發展而來的。那時藝人們在“講史”時常藉助歷史的盛衰興亡加以評議,故平話又稱“評話”。平話相當於現在的“評書”,是只說不唱的一種曲藝,也是流行於民間的一種口頭文學。

早在魏晉南北朝時,便出現了三國的一些人物故事傳說,到了唐代便有了較系統的三國故事,至北宋時期,“說三分”已盛行。所謂“三分”便是指“魏蜀吳三分天下”。再後來便產生了“平話”,如《三國志平話》、《五代史平話》、《武王伐紂平話》等,這便是“演義”的前身。

如果再往上追溯,那么在敦煌發現的《昭君變文》、《伍子胥變文》等說唱歷史故事的寫本,該是演義小說的鼻祖了。如果按章太炎說,“演義之萌芽蓋起源於戰國。”那么“演義”的起源就更早了,至少有二千多年的歷史。

“演義”一詞,最早見於《後漢書·周黨傳》:“黨等文不能演義,武不能死國。”據《辭海》解釋:“謂敷陳義理而加以引申。”後遂將根據史傳經作者加工而敷演成的長篇小說稱“演義”。

為了吸引觀眾,加強故事性,“演義”必須設“懸念”,每說完一段便來個“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於是便定有回目,這就形成了後來的“章回”體,又稱“章回小說”。但“演義”小說僅限於歷史題材,而章回小說的題材較廣闊,這導致了以小說為代表的明清時期的一個文學高峰,《金瓶梅》、《紅樓夢》、《花月痕》、《漫話三國演義》、《水滸傳》、《隋唐演義》、《洪秀全演義》等都是產生或最後定型在這一時期的。演義小說之所以能獲得空前的繁榮,是因為它紮根於民眾,章太炎對此有很高的評價,認為稗官野史之與普及民眾是為正史所不及。

《漫話三國演義》的形成,從“說三分”而“平話”而“演義”,從中經羅貫中的藝術加工,以及毛宗崗父子修訂,可說是達到了完美而定型了。“它從醞釀到成書,前後經歷了一千多年”,是凝結了無數人藝術智慧和心血而成的一部傑作,是演義小說中的上乘之作,可謂“演義之首”,不愧“第一才子書”之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