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神學運動

漢語神學運動是1990年代以後在華人神學界展開的一場文化詮釋運動,其內容可再分為“漢語基督教神學”跟“漢語基督教文化學”。

簡介

漢語神學運動是1990年代以後在華人神學界展開的一場文化詮釋運動,其內容可再分為“漢語基督教神學”跟“漢語基督教文化學”。運動的主要的機構是位在香港的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其成員散居各地且絕大多數是華人

漢語神學運動的發展

1995年劉小楓完成《漢語神學與歷史哲學》論文初稿,漢語神學運動的概念也在同一時期大抵完成。
1996年劉小楓獲聘為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之高級研究員,並出任“學術總監”一職。漢語神學運動的成員開始在其機構中結識。

漢語神學運動的內容與特色

中國本位的基督教文化研究
採取一種溫和的中華文化本位主義,對基督教文化(或基督教文明)的主要內容進行分析。通常並不是進行以貶抑西方文化為目的之“文化批判”、亦不主張“中華文化優越論”,而是抱定著尊重文化差異的立場,主張兩個文化間的交流應本著對等與互重的原則。為了要明白雙方差異之所在,故要對兩者文化進行正確認識態度下的深入研究,漢語基督教文化學便是為此展開的研究。
以旁觀者的身份,對基督教的宗教用語進行個例的分析,也提出該用語應當如何在中文裡命名的建議,亦分析有歧異的宗教用語是如何在西方產生歧異的等等問題。

對漢語語境的認同與分析
對各國語文在闡述神學觀念時的用字差異進行語言學跟語源學的分析。對於那些由於“漢語語境”造成的翻譯跟表達上的誤差多半表示同情。於積極面上,正面肯定中國文字的方便、達意、無死板文法等特性正適合用於宗教領域的論述。其主張,使用華語的神學研究者不應是單純的接受與引進西方人神學理論而已,更應該善用中文的特殊性,創造出屬於漢語神學語境的新神學內容。

以整個基督教神學的內容為研究對象
“漢語基督教神學”一詞中的“基督教”乃是採取了該字在整個人類文化史當中的完整意涵,主要地強調了天主教、新教東正教的三大基督教體系。過去的華語神學界對於天主教神學跟新教神學的研究已經累積了相當的規模,但對於東正教神學就始終缺乏認識。在“漢語神學運動”的推波助瀾下,以“東正教”為題的研究也在1990年代後接連發表,當中雖然不全是“漢語神學運動”成員的作品,但該運動在此有絕對不可抹煞的功勞。

廣納研究方法
雖然其活躍成員多是詮釋學神學或存在主義神學的主張者或是該門學說的專職研究者,但此運動還是容納了不同的神學主張與研究方法。因此,此神學運動不同於那些嚴格要求成員意識形態的各種神學“學派”,而是在“漢語”這個大的旗幟底下聚集而成的柔性論述集團。

採取比較宗教學的視野進行宗教對話
其成員常以“華人”跟“基督徒”的雙重身份者自居,並自我期許為“基督教在本地的代言人”,積極與中國的傳統宗教“佛教─道教”進行宗教對話。
對所有具有中國特色的宗教研究主題敞開,亦接受“《易經》學”、“風水”....等內容的研究主題。

漢語神學運動的成員

非“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的成員而又是“漢語神學運動”之外圍成員者,目前還沒有一個可依的說法,以下只是該研究所的一些主要成員,可視為“當然的”成員。

劉小楓-請參閱其條目。“漢語神學”觀念的初期鼓吹人之一,亦是一位很重要的思想家跟神學翻譯著作的編輯人
張百春-2002年研究員身份。是中國目前俄國哲學跟東正教神學的權威研究者,著有《當代東正教神學思想》等書
何光滬-其選、譯的文章對漢語神學界產生了不少的影響。
陳家富-任學術交流部主任。香港人,研究興趣包括近代神學、耶儒對話、生態神學。近年集中研究保羅·田立克以及神學的知識學性格,編有《蒂利希與漢語神學》

林子淳-任出版部主任。香港人,研究興趣是漢語神學、聖經研究、基督教傳統的關係;神學與哲學詮釋學;神學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關係,著有《多元性漢語神學詮釋》。
曾慶豹-台灣地區的代表人物,對於新教神學與德國批判哲學都有專著。

機關刊物

《道風:基督教文化評論》-半年刊

參考書目

《漢語神學與歷史哲學》,[香港]道風出版,劉小楓著ISBN962-8322-26-5
《漢語神學芻議》,[香港]道風出版,楊熙楠編ISBN962-8322-24-9
《現代語境中的三一論》,[香港]道風出版,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編ISBN962-8322-20-6
《巴特與漢語神學》,[香港]道風出版,鄧紹光與賴品超合編ISBN962-8322-28-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