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

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

《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是2009年開明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潔修。

基本信息

圖書信息

書 名: 《漢語成語源

流大辭典》
作 者:劉潔修
出版社開明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12-1
ISBN: 9787802058330
開本: 16開
定價: 450.00元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劉潔修曾榮獲中國辭書學會“辭書事業終身成就獎”,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第十四屆中國圖書獎”。本書以考源求實為重點,“源”“流”並重,對漢語成語的詞義、詞形、用法在歷代文獻中的演變進行了嚴謹而細緻的梳理。全書共收主條、次主條、副條及部分成語縮略語形式總計逾五萬條。主詞條中先引語源書證,並釋義;後對歷代文獻中的不同詞形分做次主條及副條列出,並引書證;對於成語的古義、今義,本義、比喻義等做分別義項處理。本書具有很強的學術性、工具性與資料性。

圖書目錄

凡例
音節表
正文 
筆畫索引
徵引書目
後記

劉潔修先生編著《漢語成語考釋詞典》既蕆事,復於耄耋之年殫精竭慮,續成《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先生於是書,就古今典籍中凡漢語成語之傳世者,傾全力廣徵博採,窮源竟委,上溯其本根,下析其枝脈,探幽抉微,鉅微不遺;不獨取材豐贍,抑且考訂精審,誠今年學術界扛鼎之偉制。數年前曾公開付梓,惜有三不足焉。我國幅員遼闊,兄弟民族各具不同語言,有語言即有成語;書名不標“漢語”,則界畫不清;而出版社於書名徑刪“漢語”二字,一不足也。先生此書稿本都七百萬字,書成面世,僅餘六百萬字左右,大非完書,而不足焉。未經作者同意,於成語具體內容隨意刪減,三不足也。今開明出版社乃悉據原稿慨允以繁簡二體漢字分別出版,是真學術界之大幸,亦出版界極可貴之輝煌勝業。竊聞開明出版社之前身,為六十年前上海之開明書店。當時不避艱難,毅然印行朱丹九先生(起鳳)之鉅著《辭通》,澤被士林,蜚聲學苑,至今傳為盛事。今《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之付梓,實遠紹前修之美德流風,且造福於千秋百世。仆不惟為潔修先生慶,即開明出版社之壯舉,亦當鄭重表而出之。故不憚詞費而略陳鄙見,是為序。公元二千零九年歲次乙丑閏五月吳小如謹撰。

後記

這部《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以下簡稱《源流大辭典》)是在《漢語成語考釋詞典》(以下簡稱《考釋詞典》)和《成語源流大詞典》(以下簡稱《成語源流》)的基礎上擴展修訂而成的。
從1972年,筆者為了編一本成語詞典開始蒐集材料。經過多年不懈努力,克服重重困難,於1989年9月由商務印書館出版了《漢語成語考釋詞典》。該書出版後,頗受廣大讀者歡迎和好評,多年來一再重印,被商務視做“品牌書”。
毋庸諱言,《考釋詞典》儘管對大多數成語的源流作了考證,但由於當時資料有限,編寫倉促,不可避免地會存在一些不足,甚至一些常見的詞語,如“厚積薄發”“斷齏畫粥”“錦瑟年華”等都漏收了。此外,注釋不夠恰當或差誤者,在《成語源流》和《源流大辭典》中都一一加以匡正。學海無涯,學問永無止境。然而生命有限,一息尚存,修訂的任務也就不可能終止。
為了彌補《考釋詞典》的不足,在書稿交付出版社後不就,筆者遂決定再次著手收集資料,對其進行大幅度的增補和修改。其間雖年事漸高,健康頻亮“紅燈”,但始終“痴心不改”。至1999年4月底脫稿,原本300多萬字的書稿竟增至約700萬字,由中型辭書變成了大型辭書。初始擬仍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後因故改由江蘇教育出版社接手,於2003年出版,即《成語源流大詞典》。《成語源流》出版後,受到了業內專家的肯定和眾多讀者的歡迎。更令筆者意外和驚喜的是,《成語源流》問世還不到一年,即榮獲了2004年“第十四屆中國圖書獎”。2006年,經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推薦,中國辭書學會又授予筆者“辭書事業終身成就獎”。
從1972年開始蒐集成語資料算起,到1989年《考釋詞典》和2003年《成語源流》的出版,再到現在《源流大辭典》的出版,一晃已歷三十七載。成語研究已經成為筆者生活的重要部分,甚至可以說是筆者的全部生命。“人生無奈老來何,日薄崦嵫已不多”,有生之年唯一的願望就是為漢語成語研究作出更多的貢獻。儘管《考釋詞典》和《成語源流》已相繼出版,但自己對成語源流的研究仍然不敢有絲毫懈怠,因《成語源流》在出版過程中刪砍過多,以致一些重要的內容也被刪掉,再加上自《成語源流》出版以後,又收集到一些新資料,結合這些資料的研究發現了《成語源流》的一些不足之處,為了彌補其不足,於是由開明出版社出版了這部悉心修訂且不加刪節的《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
《源流大辭典》較《成語源流》主要有以下幾點改進。
其一,在《成語源流》的書名前面恢復了“漢語”二字。季羨林先生在《成語源流》序言原稿的“成語”之前補加了“漢語”兩字,書法家歐陽中石先生的題簽原亦有“漢語”二字。考慮到任何國家、民族的語言都有成語,加“漢語”兩字可以使書名更周嚴,更符合實際。
其二,《源流大辭典》補全了《成語源流》在出版時刪掉的內容。由於刪砍,一些重要的內容未能展現給讀者,以致留下了很大的遺憾。《源流大辭典》不加刪節,按原稿出版,很好地保留了原著的面貌。
其三,《源流大辭典》對《成語源流》的一些不足和錯誤作了修訂補充。
首先,《源流大辭典》增加了《成語源流》未收的二字和三字成語,以及一些五字以上的成語和部分被刪掉的縮略語。
漢語成語固然以四個字的最多,卻不宜因此而走向極端,排斥二、三字乃至十餘字的成語,單單以四字格編出來的詞典,絕非漢語成語的全貌。大量的四字成語在運用過程中並非刻板地依樣葫蘆,幾乎所有的地道成語都有散語的呈現形態,盡顯其使用的靈活多樣、豐富多彩。這正是漢語的一大優越性,是世界其他語言不可同日而語,也是他國語彙望塵莫及的。如四字成語“一葉知秋”“一傅眾咻”,它們的源頭本來都是字數多一倍的散句。前者原作“一葉落而知天下秋”,後者原作“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並非緊為四字後,原來的散句就“壽終正寢”了,直至清代仍有照用原句的書證。例如,“故君子之儒,必使之由國小而後入大學,必使之由躬身行而後有文章,有內有外,有本有末。非漸磨歲月之久,吾未見其能君子也。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又未見其能君子也。”(清·齊周華《名山藏副本·下卷·答慈谿鄭義門先生書》“一傅眾咻”是成語,這裡偏不用四字的,卻用十字的。可見,“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不宜被排斥於成語範圍之外。
有些成語被分為兩截,前後各四字,如果上下句是因果關係者,即使上下句均可單獨適用或立目,兩者仍由相互依附關係,其根是八字成語,而非四字成語。例如:“倒持泰阿,授人以柄”,很多詞典都收為兩個四字成語(《源流大辭典》亦不例外,俟修訂時予以改正)。有的詞典在“授人以柄”條下舉例卻是“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即使所舉之例為單用的,也是現代雜誌中今人的作品,缺乏說服力。其實早在宋代就已有人單用下句,但在行文中“授人以柄”的結果卻隱約露出上句之因來。再比如:有個成語出自《莊子·駢拇》,原話為“鳧頸雖短,續之則憂;鶴頸雖長,斷之則悲”,縮略成四字即“斷鶴續鳧”。可見,成語的產生也有其發展衍變的規律,應順其自然,實事求是,大可不必為法而自困。
其次,《成語源流》因為是簡體排版,不可避免地因繁體字與簡體字之間的轉換在成語的用字方面出現了一些問題,《源流大辭典》儘量予以訂正。
成語中的用字很有講究,尤其不宜以今代古,以所謂的正簡而取消異繁。如“箇中人”“箇中甘苦”“箇中三昧”等等,《成語源流》全部棄“箇”而以“個”代之,是不太恰當的。其實,所引用的書證幾乎全用“箇”,不但罕用“個”,甚至連“個”也少用。從唐宋以迄明清,“箇”字用得最多,其中必有道理,一時難以深究。為慎重其間,即採取尊重所用之書證,例文中凡原著作“箇”者,一概不隨意改為“個”或“個”。在丁聲樹先生《古今字音對照手冊》中“e”韻的“gè”音去聲中,“個”“個”“箇”均為古賀切,三字並存,故不可偏廢。此是音、義、詞類皆同者,尚且須要根據書證區別對待,何況那些含義有差別、字音有歧異的字詞呢!比如“春蒐秋獮”之“蒐”,《成語源流》將原稿之“蒐”改為“搜”,是不太恰當的。“蒐”是“獵、狩或閱”(如“蒐乘補卒”“簡兵蒐乘”的意思,而“搜”則無此義。直至清末,尚未見到有人將“蒐獮”寫作“搜獮”者。可見,成語用字直接影響到成語的意義,必須使用本字,以保持成語的本來面貌。至於有異音的繁簡字,如果簡化字不能表達其正確含義者,則不任意轉換。
最後,《源流大辭典》還刪掉了《成語源流》中引用例證方面的一些懈筆,同時還訂正了古文獻中的一些訛誤。
比如,《成語源流》在“犁舌地獄”條中有一個副條“泥犁地獄”,例證是蔣士銓的《冬青樹·勘獄》,就應予摒棄,因“泥犁”為梵語,意譯即為地獄,“泥犁”之後連用“地獄”,豈不重沓?故《源流大辭典》已刪此不規範的副條。
又如,付之祖龍,意即“付之一炬”,而《野叟曝言》一五二回(人民文學出版社點校本)作“付之祖龍一炬”,有的成語詞典取之為例證,《源流大辭典》因其重疊不合成語的規範用例而棄之不取。
再比如,《佩文韻府·拾遺卷九三·入聲·四質韻·律》下引《貴耳錄(按:錄應作“集”)》,以“兀底律”為詞目,某部大辭典即據此收錄,釋之為:“宋俗語,錢。”其下引宋·張瑞義《貴耳集》書證。其實,在漢語中根本就不存在“兀底律”這一所謂的詞語。《佩文韻府·卷三八·上聲·八薺韻·底》之下條目作“兀底”,引《貴耳集》行文卻作:“晉王衍口不言錢,強名‘阿堵’,俗言兀底,律貪之謂也。”“阿堵”為六朝人口語,指示代詞“這,這個”;“兀底”為宋代人俗語,亦是指示代詞“這,這個”。“阿堵”與“兀底”兩相對應,“律”字屬下半句,是“約束”的意思。王衍為何不言錢?一則是自律,再則警戒人不可貪財,而絕不是“貪之謂也”;一字不求甚解,以至於將“阿堵物”與“兀底律”視為同義詞。“阿堵”雖與“兀底”同為指示代詞,但“阿堵”可作“阿堵物”的縮略語,即用來指錢;而“兀底”則無此功能,“兀底律”不是詞語,當然也沒有“錢”的意思,任何人也舉不出當“錢”來用的例證。“阿堵”則不然,其用來指錢的例證信手即可拈來,如,“纏情阿堵”(《史可法集·四·勤王討賊檄文》)、“任是親女兒,還隨阿堵移”(《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六)、“吾曹意氣恥阿堵,揮斥黃金賤如土”(郁植《悲歌·其三》),《清詩別裁集》卷七)。可以判斷,“阿堵物”“阿堵”是有出典的成語,《源流大辭典》固當收錄;“兀底”僅止一個歷史上曾經在口頭通用的指示代詞,不具備成語的資格,《源流大辭典》固不當收錄。多年的千慮一得,終於成帙。值《源流大辭典》告竣付梓之際,心中有很多的感慨讓筆者難以釋懷,不吐不快。
首先,筆者對開明出版社親力親為的領導和參與這部辭書出版工作的所有同志表示誠摯的敬意和感謝。在對《成語源流》的補充修訂完成之後,欣慰愉悅之時,作者卻又為找一家合適的出版社開始勞心勞神。正當侘傺無聊之際,大約在2005年春夏之交,筆者突然接到了開明出版社陳總編約稿的電話。當作者表達了自己的願望後,陳總編當即表示願登門拜訪進行協商。於是,在短時期內該社長和總編即有“三顧茅廬”之舉,其中一次是焦社長親自一人駕車到敝舍懇談。有感於開明出版社的誠意,筆者最終將書稿交該社出版,他們出版《源流大辭典》的初衷是想給出版界和辭書界留一本經得住時間考驗的好書。開明出版社承諾全書將按原手稿排印,將其原原本本地呈現在廣大讀者面前。於是雙方很快就達成協定:由開明出版社全權出版《源流大辭典》的簡體字本和繁體字本。
需要特別一提的是,在編校過程中,陳總編親自閱稿勘正,遇到原稿訛舛,常常通電話協商訂正。更令作者欣慰、悅服的是陳總編的審稿勤勤懇懇而又虛懷若谷,在很多問題的理解和觀點上與筆者不謀而合,實獲我心。舉一個例子,“白雲親舍”和“不捨晝夜”,兩個“舍”字原稿均注音為shè,《成語源流》都改為shě,第一個“舍”是指雙親居住的房屋,妄改為上聲是錯誤的;第二個“舍”有人認為可以兩讀,如楊伯峻先生在其所著之《論語譯註》中就持此說:“上聲,同舍;去聲,也作動詞,居住,停留。”愚意以為讀上聲雖勉強可以講通,卻遠不及讀去聲貼切通透。上聲之義有:“棄”“置”“廢”“除”“放”“縱”“投”“免”“去”“釋”“罷”“解”“離開”“布施”等;而去聲之義有:“居”“止”“息”“停”等。兩相比較,前者詁訓所用之字,字字不易解通,而後者均可名通,即以“居”而言,如“歲月不居”“日月不居”,“居”字為停留義,明了而確鑿。陳總編與愚意相吻合,即此一端可見知音難遇,如果十餘年前得此笙磬同音,拙稿當可更上一個台階!
此外,還要感謝社科院老年研究基金課題組的幫助!為了能積累更多的資料,自己要買好多圖書。近年來個人財力拮据,而圖書價格昂貴,新出版的古籍可資修訂《源流大辭典》參考利用者甚多,比如《靜志居詩話》就必須購買,以替代原所用的廣益書局版的《竹垞詩話》。諸如此類的還有:《故訓彙纂》《朱熹集》《范仲淹全集》《全唐文補編》《祖堂集》《越縵堂讀書記》《李玉戲曲集》等等。一則作為釋義參考,二則用於補充資料或核查詞語。為此,作者平生第一次向中國社會科學院申請老年科研基金研究課題經費,承蒙批准,獲得兩萬元人民幣的資助。這筆款項部分用於購置參考書,部分用於購買《源流大辭典》的樣書。因《源流大辭典》部頭大,價格高,稿酬微薄,故院老幹部工作局領導給予特殊照顧,真可謂久旱之甘霖。
值得筆者永誌不忘的是,北京大學資深望重的教授吳小如先生,本與筆者無一面之雅,卻以數年的神交結下了深厚的文字因緣。今又承蒙不我遐遺,慨然為本書撰寫序言,言簡而意賅,唯過譽之辭不免令人惶恐慚怍,然而又是對筆者的一種鞭策,更是吳先生對此書寄予的殷切厚望。值本書即將問世之際,僅以瓣香之誠,在此表示誠摯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近兩年來,關心和支持《源流大辭典》的朋友曾以多種方式給以協助,有的熱情撥冗查考和答覆所請教的問題;有的將自己讀書所見筆者未收的成語書證特意函賜,他們對此書寄予厚望,企盼其出版對祖國的文化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對這些良師益友,筆者在此一併敬致謝忱!
劉潔修
2008年11月15日於北京
2009年3月10日改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