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兒化”研究

漢語“兒化”研究

120000版次: 1頁數: 1紙張:

漢語“兒化”研究
作 者: 王媛媛
出 版 社: 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10-1
字 數: 120000
版 次: 1
頁 數: 139
印刷時間: 2009-10-1
開 本: 大32開
印 次: 1
紙 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545003635
包 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社會科學 >> 語言文字
內容簡介 《漢語“兒化”研究》首先從方言材料的梳理出發,闡釋了在現代漢語平面上“兒”的幾種不同的讀音形式,然後佐之以歷史文獻材料,解說漢語“幾”音的歷史發展變化過程,說明“兒”的不同讀音形式正是促成不同方言擁有不同“兒化”形式表征的依據。接著,文章以大量的文獻佐證論說了“兒”的虛化過程,從語義與功能上交代了“兒”的發展軌跡,為此後“兒化”的論述鋪平了道路。在接下來的“漢語兒化的形成及其發展演變”一章里,作者將這一語言現象從形式上分成“兒綴”(“兒”自成音節)與“兒尾”(“兒”不自成音節)兩個歷史發展階段,我認為是符合漢語“兒化”歷史發展的客觀事實的。這樣的結論無疑能夠解釋現代漢語平面上所呈現的各種不同的“兒”類小稱。整個論文的結構嚴謹、清楚。
科學研究的收穫是甜蜜的,但過程卻充滿了艱辛與曲折,年輕學人戰勝曲折和困難不但需要勇氣,還需要意志與科學的方法,這也是王媛媛的實踐。當然,王媛媛的這篇博士論文免不了有一些尚待完善的地方,但瑕疵並不能掩蓋這篇論文的閃光點,鼓勵與獎掖攀登在艱苦的治學道路上的後學者,這是我們這代人的責任。是為序。

作者簡介

王媛媛,江蘇省徐州市人,文學博士,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中國語言文化學院教師,全國漢語方言學會會員。主要研究領域為漢語方言研究和語言套用研究,曾在《中國語文》《語言研究》等核心期刊發表論文多篇,其中《南方方言性別標記詞的虛化現象研究》《國語中“你看”變體的多角度考察》兩篇論文被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本書的研究範圍及選題意義
第二節 本書的理論依據及研究方法
第三節 本書的材料來源
第四節 本書的符號說明
第二章 前人研究成果的述評及漢語“兒化”的界定
第一節 前人研究成果的述評
一、前人的研究成果
二、以往研究的不足
第二節 漢語“兒化”的界定
一、以往有關“兒化”界定的觀點
二、本書對於漢語“兒化”的界定
第三章 漢語“兒”音的歷史演變過程及漢語“兒化” 的語音類型
第一節 漢語“兒”音的歷史演變過程
一、對前人“兒”音研究的評述
二、“兒”音的歷史演變過程及演變機制
第二節 漢語“兒化”的語音類型
一、以往關於“兒化”語音類型分析的主要觀點
二、漢語“兒化”的語音類型
第四章 漢語“兒”的虛化現象研究
第一節 以往關於漢語“兒”的虛化的論說
一、以往關於漢語“兒”的虛化論說的共識
二、以往關於漢語“兒”的虛化論說的分歧與不足
第二節 漢語史上“兒”的虛化表現
一、魏晉南北朝時期“兒”的虛化表現
二、唐宋時期“兒”的虛化表現
三、元明清時期“兒”的虛化表現
四、“兒”的虛化表現比較研究
五、漢語史上“兒”的虛化表現小結
第三節 “兒”虛化原因和虛化機制探討
一、“兒”的泛化
二、“兒”的虛化
三、“兒”虛化過程小結
四、“兒”虛化機制小結
第五章 漢語“兒化”的形成及發展演變過程
第一節 “兒化”的形成
一、以往關於“兒化”形成的主要觀點
二、本書關於“兒化”形成的觀點
第二節 漢語“兒化”的發展演變過程
一、“兒綴”階段
二、“兒綴”和“兒化”並存階段
三、“兒化”階段
四、“兒化”消退階段
五、漢語“兒化”的發展演變過程小結
第六章 結語
第一節 本書研究的結論
第二節 本書的創新之處
第三節 本書的不足之處
參考文獻
附錄1 調查發音人情況一覽表
附錄2 漢語“兒化”調查詞表
附錄3 “兒化”調查語料舉例
後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