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畫

漢畫

中國漢畫是中國漢代時期的藝術。

漢畫

定義1

中國漢代畫像石,是兩漢時期裝飾於墓室、墓祠、墓闕、石棺、摩崖等建築物上,以石為地、以刀代筆,或勾以墨線、塗以彩色的特殊藝術作品,是漢代社會最為盛行的一種文化儀式,也是當時社會最為精華的一種物質和精神產品,更是我國藝術寶庫中的珍貴遺產。作為漢代社會的典型性文物遺存,漢畫像石(磚)對於研究漢代文化及中華遠古文明具有極高價值。
南陽是中國出土漢畫像石最多的地區。南陽漢畫館始建於1935年,現收藏漢畫像石已達2500餘塊,場館占地53360平方米,在館後還有復原典型漢畫像石墓十餘座,是研究漢代社會的重要依據之一,有很高的觀賞和研究價值。
魯迅對於漢畫像石的研究是深入而精闢的。這從1935年12月21日寫給王冶秋的信中也可得到證明。魯迅說:“今日已收到楊君(楊廷賓、南陽人,王冶秋之朋友)寄來之南陽漢畫像拓片一包、計六十五張,此後當尚有續寄,款如不足,望告白,當續匯也。”魯迅在信中說道這些漢畫的內容有神話、有變戲法的、有音樂隊、更有車馬出行……魯迅想從南陽漢畫裡找到實證,來豐富他擬寫的《中國文學史》和《中國字型變遷史》,這種注重文物實例的研究眼光是當時一般學者所不能比擬的。
直到魯迅先生逝世前兩個月,他還托人蒐集南陽漢畫像拓片。1936年8月18日,魯迅給王正朔一封信:“正朔先生足下:頃奉到八月十四日惠函謹悉一切。其拓片一包,共六十七張,亦已於同日收到無誤。僑基石刻,亦切望於水消後拓出,遲固無防也。知關錦念,特此奉聞,並頌時綏不盡,周玉才頓首八月十八日。”寥寥數語,足以表明魯迅先生殷切希望和迫切心情,不幸的是魯迅先生未等到那一天,便於1936年10月19日與世長辭了。但可以告慰魯迅先生英靈的是,魯迅博物館已於1987年將魯迅生前收藏的有關南陽漢畫拓片整理出版,全國最大的漢畫像石研究中心———南陽漢畫館館藏近3000塊漢畫像石已對外開放。

定義2

日本繪畫名稱。原指中國繪畫,後指受中國南宋繪畫影響而產生的日本水墨畫。12世紀末,中國南宋的水墨畫隨著佛教禪宗的東漸開始傳入日本,並在社會各階層中傳播,至13~14世紀達到鼎盛,15世紀後逐漸衰落。日本漢畫主要吸取、借鑑南宋院體畫和法常等人的禪宗畫,以水墨的形式,描繪日本的山川四季風光和風土人情,以詩畫軸和障屏畫的形式,表現了本民族的審美觀念,畫面具有一種禪宗的意味。漢畫的知名畫家有如拙、周文雪舟等人。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