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小正太

漢服小正太

“漢服小正太”得名於這名中國小正太的漢服打扮。2014年4月12日,一位中國漢服小正太驚現北京植物園,趁著植物園桃花開得正艷,小傢伙身穿漢服樹下合影,還拿起古時候的竹簡有模有樣的讀起書來。

個人簡介

漢服小正太 2014年4月,一位中國漢服小正太驚現北京植物園,趁著植物園桃花開得正艷,小傢伙身穿漢服樹下合影,還拿起古時候的竹簡有模有樣的讀起書來。漢服小正太的爸爸是位十足的武魂玩家,孩子被同化為愛折騰的“熊孩子”,這次能拍一組體現中國國學文縐縐感覺的照片,從武魂小正太轉變成漢服小正太真心不容易。

網路走紅

有網友將其與最近熱門的韓國小眼正太對比,可以說從“萌”的程度上是有過之而不及的,而且漢服小正太更是弘揚了中國傳統文化,有著非凡的意義。

漢服文化

漢服,又稱漢衣冠,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為漢裝、華服,是約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裝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的體現。

“漢服”一詞的記載最早見於《馬王堆三號墓遣冊》: 簡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漢服”。《漢書》:“後數來朝賀,樂漢衣服制度。”這裡的“漢”是指漢朝的服裝禮儀制度,即《周禮》《儀禮》《禮記》里的冠服體系。漢服“始於黃帝,備於堯舜”,源自黃帝制冕服。定型於周朝,並通過漢朝依據四書五經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成為儒家神道設教的一部分。“乗殷之輅,服周之冕”是儒家治國思想的要義。因此後來各個華夏朝代均宗周法漢以繼承漢衣冠為國家大事,於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輿服志。

漢服自身內部體系非常完備,歷經千年的發展,服製成熟,不僅本身種類豐富而且配飾是也非常繁多豐富。漢服的款式、形制、用料、剪裁在各個歷史時期都有著明顯的不同,但主體部分相同。在中國傳統社會,衣冠服飾被視為“治天下”之道。“黃帝、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是說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聖的[10-11]。漢服還通過儒家和華夏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亞洲各國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飾均具有或借鑑漢服特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