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後少帝

漢後少帝劉辯,東漢王朝第十三任皇帝,公元175年~公元189年,享年15歲。

人物簡介

後少帝劉辯
朝代:東漢王朝第十三任皇帝
生卒:公元175年~公元189年,享年15歲
在位時間:5個月(公元189年4月~公元189年9月)
生父:劉宏
生母:何皇后
皇后:唐姬

人物生平

何進專權

黃巾大起義破廢了靈帝不少錢財,外帶著還牽走他很多好馬,靈帝經濟上大出血,心疼至極。偏偏戰事一開,遲遲不停,銅錢大把大把的花個不停,靈帝實在受不了這種痛苦,終於在黃巾起義的第六年,也就是中平六年(189年)漢靈帝死了。
靈帝一死,繼承人成了大問題。靈帝生有二子,長子劉辯是何皇后所生,從小在寄養在侯姓道士家,人稱董侯。次子劉協是王美人所生,王美人被何皇后毒死,靈帝就將劉協交給母親董太后撫養,人稱董侯。
劉辯雖為嫡長子,但為人輕佻,缺少威嚴,不似人君之相。靈帝於是有心廢長立幼,讓劉協做繼承人,可是顧及何皇后的哥哥大將軍何進手握兵權,只好做罷。這樣一來,靈帝到死也沒有確立太子。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靈帝也花了不少心思。中平五年,就是靈帝去世的前一年,靈帝將宦官蹇碩升為上軍校尉,並以元帥之職督統其他諸校尉,從而使大將軍何進在名義上也受蹇碩節制。臨終的時候,靈帝就交待宦官蹇碩,讓他擁立次子劉協做皇帝。蹇碩領了遺命,當然要盡執行,考慮到大將軍何進的因素,決定先除掉何進,再擁立劉協。於是在宮中設下伏兵,又派人去請何進進宮議事。何進沒有提防,接到通知就來了。可是偏偏何進平時人脈挺廣,救了他一命。蹇碩手下有個宦官叫潘隱,官居司馬一職,跟何進是老朋友了,看見何進大搖大擺奔著宮門來了,就迎上去打招呼,同時以極誇張的表示給何進使眼色。何進反應還挺快,知道有問題,二話不說,掉頭就跑,抄小道跑回軍營里。潘隱裝模做樣的還在後成追著喊“大將軍,怎么跑啦?快回來呀!”
何進回到部隊,立即把大軍開進天下各郡各國駐京辦事處的廣場(位於洛陽東城),對外自稱有病,躲在軍營里不出來了。
何進能把軍隊開進了天下各郡各國駐京辦事處的廣場,意味著他與地方勢力也建立起了一定的默契。換言之,天下郡國支持,或至少不反對何進掌權。這與同宦官有累世仇恨的“黨人”重新進入權力階層有直接關係,黨人在靈帝初年與外戚一同被宦官消滅,算是難兄難弟,所以支持或至少不反對外戚,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何進本身手握重兵,而且得到了地方上的支持,蹇碩知道不是對手,只好妥協,於是劉辯繼皇帝位,尊何皇后為皇太后,封劉協為渤海王,後又改封陳留王。何進作為何皇后的哥哥,完全掌握了朝中大權。何進一掌握局勢,就誅殺了蹇碩,不久又將靈帝的母親董太后除掉,從而鞏固了自己的權力。

魚死網破

到此為止,何進的種種舉措應當說算是圓滿成功。當時很多英雄豪傑都投於何進門下,後來在歷史上留下重重筆墨,書寫了三國英雄時代的:曹操、袁紹、袁術、劉表等英雄霸主,以及荀彧、荀攸、陳琳等謀臣,此時都是聚集在何進手下的。
當時乃至後世的普遍觀點是:亂東漢天下的就是宦官,所以大家認為要想天下太平,就必須消滅宦官集團。何進掌權以後,立即對宦官進行嚴厲打擊。可是何進本人及其家族應該說與宦官勢力並無太大的私怨,尤其是何太后,當年何太后可以入宮,並在入宮後得寵,完全是靠了宦官的支持。因此,雖然何進力主打擊宦官,但何氏家族尤其是何太后,從私人情感出發,卻非常同情宦官。宦官們深知其中微妙,私底找到何太后的母親舞陽君及弟弟何苗,先送上無數珍寶,跟著就一把鼻涕一把淚請他們替自己求情。舞陽君與何苗被宦官們哭得心軟,開始替宦官們講人情。他們也知道在何進面前講沒什麼用,就進宮找何太后講。何太后本來就對宦官沒有什麼惡意,聽母親和弟弟這么一說,就對宦官再次委以重任。
宦官集團的勢力重新強大起來。何進一看不幹了,這么一來,自己不是要走當年竇武的老路嗎?士大夫們也不幹了,這不是等著再來一次“黨錮之禍”嗎?可是何進作為外戚,其權力基礎就是太后,既然何太后擺明了要重用宦官,他這個當哥哥的,還真就想不出什麼應對的辦法。袁紹見何進沒招了,就來出餿主意,說太后再強,不就一女人嗎?乾脆,咱動用手中的兵權,調動地方部隊進京,以武力迫使太后屈服。
何進正是無計可施的時候,又聯想到當年竇武失敗的教訓,覺得還是把槍桿子抓到手裡為上。就讓主簿陳琳起草命令,調外地大軍進京。陳琳是個讀書人,不懂軍事,可還是看出這事兒太玄了,當即表示反對。何進說你個書生懂什麼呀?不聽你的。曹操當時也在邊上,就說“要殺宦官,一個獄卒就夠了,調什麼外軍啊,萬一控制不住怎么辦?”曹操懂軍事,按說何進該聽了吧?結果何進急了,說“孟德,你也有私心么?”曹操是宦官曹騰的孫子,何進這話透著對曹操的不信任。曹操多聰明啊,一聽話音不對,連忙閉嘴。
退出府來,曹操不禁仰天長嘆:“亂天下的,必定是何進。”
曹操這裡為國擔憂,十常侍待宦官們也在為自己的身家擔憂。何進調動大軍在洛陽周邊搞軍演,而且火燒孟津,大火照得洛陽城夜裡都跟白天一樣。大兵們天天在城外喊“殺宦官!殺宦官!”
到了這個份上何太后還是堅持保護宦官,何苗也找到何進提出跟宦官講和。何進被何苗說得有些動搖,就跟袁紹商議。袁紹一聽,說“開弓能有回頭箭嗎?您要再這么猶豫不決,竇武的下場就要在您身上得演。”何進覺得還是袁紹看問題比較準確,何苗哪裡懂得國家大事?就對袁紹大放權,把一切事交給他處理。袁紹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命令天下各郡各國,捕殺宦官的家屬。同時命董卓給太后打報告,說請求太后誅殺宦官,並且要求帶兵進駐平樂觀待命。這樣一來,何進就等於是向何太后攤牌了,要么你同意清除宦官,要么我放大軍進城,親自動手。反正宦官我是滅定了。這下終於把何太后嚇著了,傳旨,將除了像潘隱那樣跟何進關係特好的之外,將大部分宦官都驅逐出宮,尤其是所謂的十常侍,被勒令回到封國養老。
何進對這個處理結果還是挺滿意的,認為就此可以罷手了,但是宦官和士大夫,卻都不滿意。士大夫們不滿意,是恐怕有一天這些宦官再來個鹹魚翻身,那么自己就要受更大的報復。而宦官不滿意是以往宗親權臣因罪被遂回封國後,大多難逃被逼自殺的下場。何況宦官們深知自己的人緣有多壞,當時甚至後世就沒有不恨他們的。一旦失去權勢,就算何進不想要他們的命,他們也難逃天下人的索命。宦官行事一向狠毒,何進已經把他們逼得沒有了活路(雖然何進自己不這么認為)那么他們就是死,也不惜跟何進拼個魚死網破。
十常侍等宦官集團的核心成員,一同跑到太后面前哭,請太后出面調停。何太后再次站在了宦官一邊,真的下詔讓何進進宮。她沒想到這一下就要了何進的命,也給自己和大漢王朝帶來了滅頂之災。因為宦官們早在宮中埋伏下了刀斧手。宦官們這次的招術,其實和上次蹇碩要害何進的招術是一樣的,都是下詔讓何進進宮,然後埋伏下刀斧手,何進一來,亂刀砍死。上次潘隱在場救了何進的命,這次卻沒有這個好運氣了,參與事件的全是何進的仇人。
何進一進宮,就被張讓等十常侍包圍了,宦官們怒目圓睜,揮動著拳頭,大罵何進忘恩負義。何進一看架勢不對,轉身就跑,尚方監渠穆拔出寶劍刺去,將何進刺透。埋伏好的刀斧手也衝出來,把何進剁成了肉泥!
何進被殺的訊息很快傳出宮來,朝臣,尤其是武將們全都炸了。何進的親軍吳匡、張璋首先率軍攻擊皇宮。武賁中郎將袁術聽到訊息也率軍趕到,就跟吳匡、張璋合兵一處。袁術看宮城不容易打下,就下令火燒南宮。大家攻入宮中,發現何苗也在其中,吳匡大喊“何苗跟宦官是一夥的,謀害大將軍,大家能為大將軍報仇嗎?”何進雖然沒有什麼才能,但是待將士一向仁厚,很能尊重將領體貼士卒,所以人緣非常好。聽吳匡這么一說,在場的將士都哭著喊著衝上去,何苗轉眼間被剁成肉泥!
袁紹覺得這還不解氣,命令關閉宮門,將所有的宦官,不分老幼,全殺死。皇宮裡的人很多,有些人雖然不是宦官,但沒有鬍子或者鬍子少。大兵殺得紅眼,結果錯殺了很多人。後來有反應快的,趕緊脫去衣褲,露男人的標誌,這才得以活命。這樣一路殺過來,約有兩千餘名宦官被殺,其中包括一些沒來得及脫褲子的純爺們。
殺到這個份上,其中一些精明的將領開始意識到一個重大的問題:皇帝到哪兒去了?

董卓進京

漢少帝劉辯與陳劉王劉協在大亂之時,被十常侍之首,宦官張讓脅持了逃跑,本來他們還脅持了何太后,但是何太后被盧植救走了。張讓帶上小皇帝和小王爺繼續跑,跑到黃河邊上的時候,被河南中部椽閔貢的軍隊追上,張讓等人知道這回沒活路了,就向皇上和王爺施一大禮,說“臣等這回是徹底完蛋了,天下已經大亂,希望皇上能自我保重。”說完扭頭跳了黃河。閔貢找到少帝,公卿們也跟著找來,大家給少帝套了輛馬車,其餘人或騎馬或步行,打道回宮。
可是出來找皇上的不只閔貢一路,誰不知道找到皇上首功一件啊。比何進調來的外軍之一,并州牧董卓,就是其中之一,而且是主要兵力之一。那么,何進要調的外軍都有哪些呢?主要有八路,分別是:
原前將軍、正在赴任途中的并州牧:董卓。
原并州刺史、現任武猛都尉:丁原。
東郡東郡太守:橋瑁。
大將軍掾:王匡。
西園軍假司馬:張楊。
并州從事:張遼。
騎都尉:鮑信。
都尉:毌丘毅
在這八路大軍中,王匡、鮑信、張揚、毋丘毅,其實都是京官,臨時奉命去外地徵招軍隊,張遼也是臨時征詔部隊,所以他們手上其實根本沒有現實意義上的“兵”,就一“概念股”。真正現實中的“外軍”,只有三股,董卓、丁原、橋瑁。
三支部隊的首長接到命令都在第一時間開向洛陽,何進一死,各路軍隊就開進城裡屠殺宦官。董卓的心眼比較多,接到情報說皇帝被帶出宮了,立馬率軍搜尋,準備搶個頭功。
結果皇上被閔貢先找著了,往回走的時候,跟董卓的大軍正撞上。董卓一看這么多人,就大聲問“皇帝在哪兒呢?”離休老幹部前任太尉崔烈當時也在場,見著董卓這么吆五喝六的,就出來讓董卓迴避。結果董卓怒了,大聲吼道:“老子不分白天黑夜連跑三百里,避什麼避?信不信我砍掉你這個公卿的頭?”在場的眾人,尤其是少帝劉辯,見著董卓相貌兇惡,而且手下軍隊眾多,都嚇得不敢說話。
偏偏陳留王劉協不怕董卓,問道:“你是來護駕的還是來劫駕的?”董卓說:“我是來護駕的”,陳留王說:“天子在此,還不下馬。”
陳留王這一番回話非常有力度,你懂卓再橫敢說你是來劫駕的嗎?你要是護駕的,你就得服管。結果董卓竟然真的跳下馬來,向少帝施禮。施完禮,董卓又跟詢問少帝的情況,結果少帝說了半天也沒說明白怎么回事兒。董卓覺得這少年天子太廢物,就轉回過頭來又問陳留王整個事件的經過,結果陳留王從頭到尾說得清清楚楚,一樣不差。董卓大驚,覺得陳留王了不起,又聽說陳留王是由董太后撫養成人的,就說“我是董卓,跟董太后是本家,讓我抱著你回去吧”陳留王同意了。於是董卓抱著陳留王回到皇宮。
或許就是在這一刻,董卓已經起了廢掉少帝,另立陳留王為帝的心思。但董卓作為一個外蕃的邊將,要想搞廢立這種以往都是太后、外戚、宦官掌握了“印把子”的人才能搞的事情,當然只能通過他自己特有優勢——“槍桿子”。但是董卓的槍桿子並不夠硬,也就幾千人,只能算是奉調入京的三大主力之一,丁原、喬瑁,實力並不比他弱,袁紹、袁術、曹操,也都掌握著一定的實力。
為了壓服群臣諸將,董卓就想了瞞天過海的辦法,他讓自己的部隊晚上悄悄的出城,第二天再大張旗鼓的進城,每隔四五天就這么搞一次,造成一種軍隊源原不斷的假像。一下子大家都唬住了。
可是光玩虛的早晚要露陷啊,董卓也玩實的。何進、何苗先後被剁成肉泥,他們的部曲失去依靠,董卓就把他們兼併過來。同樣奉調入京城的丁原不服董卓,董卓就收買丁原手下大將呂布。董卓為了收服呂布之心是花了大心思的,他見呂布沒有好的坐騎,除了送給呂布大量金銀之外,更投其所好,將自己最愛的寶馬“赤兔”送給呂布。呂布於是殺了丁原帶著隊伍投靠董卓,丁原的部隊也歸了董卓。董卓兼併了何氏兄弟與丁原的部隊以後,軍事實力在洛陽居於首位,說話開始真正有份量了。董卓於是就決定廢掉少帝,另立陳留王為帝。
董卓想再做一次試探,看看朝中大臣的態度,就找到袁紹,跟袁紹說“當今天子年幼愚昧,不應該做萬乘之主”。袁紹其實是整個事件的實際策劃者和執行人,何進就是替他挨刀的(當然他自己不這么認為)。結果忙了一大通,外戚宦官死光光,反而是董卓這傢伙憑空坐大,袁紹對此十分不甘心。可是朝廷剛剛經過巨變,袁紹不想再生動亂,就一直忍耐沒有動作。現在聽董卓這么問,就回答說:“大漢王朝的恩德遍布海內,恩澤四夷,萬民擁戴,國泰民安。當今皇上年紀雖小,但並沒有什麼惡行被傳布天下。你要搞廢立,恐怕天下人不會贊同吧?”董卓一聽袁紹這話,當即拔出劍來,怒目喝叱袁紹說:“我有心重用於你,你卻不識抬舉,今天不殺了你,早晚是禍害!”結果袁紹倒不怕事大,也把寶劍拔出來,兩人都持劍對視。
因為袁家四世三公,而且袁紹本人也是極具威望,所以董卓終於沒敢妄動,其他人趕緊出來打圈場,雙方都收劍回家。當晚,袁紹逃離洛陽。
不久,董卓正式提出要廢掉少帝,另立陳留王為帝,理由很簡單,少帝太笨了,當此亂世,應當立聰明小孩做皇帝。還一理由他沒公開說——就是他抱陳留王時說的那句“我跟董太后是本家。”結果除了尚書盧植投了反對票之外,其他人都沒吭聲。就這樣,漢少帝僅當了五個月的皇帝,就被廢掉了,降為弘農王。
漢少帝既然被廢,何太后自然也要廢掉。董卓廢何太后的理由更加“光明正大”——“皇太后逼迫董太皇太后,使她憂憤而死,不合婆媳禮法。”一杯毒酒把何太后送到董太皇太后去那去了。隨後將何太后的母親舞陽君也一併處死,甚至已經被殺的何苗也被開棺棄屍。最後,董卓覺得漢少帝劉辯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也怪沒意思的,就送他一杯毒酒,讓他到地底下跟奶奶、姥姥,爸爸、媽媽,一家團聚去了。
劉辯死的時候,虛歲才十五歲。臨終之即,他對自己的皇后唐姬唱了一首歌,讀來令人傷感,抄錄如下,算是作為這個可憐的孩子一生的總結。
天道易兮我何艱/棄萬乘兮退守藩/逆臣見迫兮命不延/逝將去汝兮適幽玄。

史書記載

〖古文〗初,帝數失皇子,何皇后生子辯,養於道人史子眇家,號曰“史侯”。王美人生子協,董太后自養之,號曰“董侯”。群臣請立太子。帝以辯輕佻無威儀,欲立協,猶豫未決。會疾篤,屬協於蹇碩。丙辰,帝崩於嘉德殿。碩時在內,欲先誅何進而立協,使人迎進,欲與計事;進即駕往。碩司馬潘隱與進早舊,迎而目之。進驚,馳從儳道歸營,引兵入屯百郡邸,因稱疾不入。戊午,皇子辯即皇帝位,年十四。尊皇后曰皇太后。太后臨朝。赦天下,改元為光熹。封皇弟協為渤海王。協年九歲。以後將軍袁隗為太傅,與大將軍何進參錄尚書事。(《資治通鑑·漢紀五十一》)
〖今譯〗最初,漢靈帝的幾個皇子都沒有活下來,等到何皇后生了皇子劉辯,就養在道士史子眇家中,稱為“史侯”。王美人生皇子劉協,董太后親自撫養,稱為“董侯”。群臣請求確立太子。靈帝因為劉辯輕佻沒有威儀,打算立劉協,為此猶豫不決。到了靈帝病重的時候,就把立劉協的事情託付給蹇碩。丙辰日,靈帝在嘉德殿去世。蹇碩當時在大內,就準備先誅殺何皇后的哥哥何進然後擁立劉協,派人去請何進說要與他商量大事;何進立即前往。蹇碩手下的司馬潘隱跟何進很早就是老朋友,遞眼色給何進。何進大驚,抄小路回到軍營,帶上部隊進駐百郡邸(天下各郡駐京辦事處,在當時洛陽的“東城下,步廣里”),自稱有病,不出來。戊午日,皇子劉辯即皇帝位,劉辯這時十四歲。劉辯尊何皇后為皇太后。太后臨朝稱制掌握朝政。大赦天下,改元為光熹。封皇弟劉協為渤河王。劉協這年九歲。以後將軍袁隗為太傅,與大將軍何進共同管理中央政務。
〖古文〗甲戌,卓復會群僚於崇德前殿,遂脅太后策廢少帝,曰:“皇帝在喪,無人子之心,威儀不類人君,今廢為弘農王,立陳留王協為帝。”袁隗解帝璽綬,以奉陳留王,扶弘農王下殿,北面稱臣。太后鯁涕,群臣含悲,莫敢言者。(《資治通鑑·漢紀五十一》)
〖今譯〗甲戌日,董卓再次召集眾大臣於崇德前殿,威脅太后廢少帝,董卓說:“皇帝在服喪期間,沒有為人之子的心態,舉止威儀也不像個人君的樣子,現在廢為弘農王,改立陳留王為劉協為帝.”袁隗上前取下少帝的玉璽印綬,奉給劉協,又扶著劉辯下殿,向劉協稱臣。何太后哽咽著哭涕,群臣也都含悲傷,只是沒有敢出來說句話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