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浮艙[設備]

漂浮艙[設備]
漂浮艙[設備]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漂浮艙,是一種外形酷似太空艙的用於漂浮的專業設備。漂浮艙有兩個特點:其一是不僅產品外形要像太空艙,且內部功能要智慧型化,擁有和太空艙一樣的微重力漂浮環境;其二是專門用於漂浮的專業設備。

基本信息

發展史

Lilly博士最早的漂浮艙Lilly博士最早的漂浮艙

漂浮艙,源於西方心理學的重要研究—限制環境刺激療法(REST)。

即創造出一種無聲、無光、無風、無外界一切刺激的溫暖的微弱重力環境讓人體進行自我修復,使人進入特殊放鬆狀態的運動。

漂浮技術最早起源於美國NASA宇航局,是由美國心理學家、神經學專家JohnC.Lilly(史蒂夫·賈伯斯的精神導師)博士在1954年發明了懸浮療法—人體能量修復技術(Floationtherapy)。並針對人體特性研製出複合超飽和礦物鹽溶液配合漂浮療法,套用於太空人訓練和身體恢復與潛能開發。

國內漂浮由北京大學心理學系教授胡佩誠於20世紀90年代引進,並結合中醫投入醫療使用。曾在北京二院用於治療心理疾病和進行青少年兒童潛力提升。

而最初的漂浮,來源於50年代的感覺剝奪實驗和研究;感覺剝奪是指將外界刺激輸入降低到最低程度,使機體在一段時間內處於外界環境高度隔離的特殊狀態。

1954年,美國宇航局聯合美國科學院共同研發;在美國國家心理健康研究院(NationalInstituteofMentalHealth)的資助下,研發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漂浮儀;

1973年,漂浮技術開始民用,世界上第一家商業性質漂浮中心在美國成立;之後澳大利亞的國家運動研究中心在運動員身上套用漂浮技術;研究員RoderikA.Borrie提出的“限制環境刺激療法”(restrictedenvironmentalstimulationtechnique)這一術語得到大家的認可,並產生了積極的意義。

1981年,世界漂浮協會在美國加州成立;漂浮治療開始非常多的套用於臨床,發展很迅速,利用漂浮設備進行各類研究的學術多了起來。

20世紀90年代,漂浮逐漸被上流社會私人莊園接受並廣泛安裝;

這一時期的漂浮治療的研究和臨床相對的減少了。

2000年左右,漂浮治療技術隨著全球化的浪潮在全世界得到了傳播。獲得了很多堅實有效的實驗數據,這些因素帶來了漂浮治療技術再次的蓬勃發展。

2012年,第一屆世界懸浮大會(TheFloatConference)在波蘭舉行;

2013年,全美有600多家“漂浮中心”在運營;

2014年,全球首家青少年智慧型訓練漂浮研究所在多倫多成立;

2017年,全球約有超過2000家商業性質的漂浮中心;

2017年,經國家認可的漂浮設備優浮(UFLO)智慧型漂浮艙正式面向全國,開始量產。

2017年5月,在杭州召開的心理學大會上,“漂浮治療”作為正式的一章,被編入即將出版的十三五“心理治療”高校教材。

核心技術

漂浮艙三大核心原理:失重體驗&限制環境刺激療法&雙腦同頻共振技術

漂浮艙核心技術

醫療級的漂浮液過濾殺菌消毒技術(簡單的設備只用PP棉,只能過濾些毛髮什麼的,人漂得多了,水會發黃、變臭;)

艙門三重安全技術:由於漂浮艙是密閉的空間,所以需要無論從外還是從內都有可以直接打開艙門的按鈕,即使處於停電的狀態下,從艙內也可輕易打開艙門;

緊急通話裝置:確保漂浮者可隨時與外界進行聯繫。

醫療級別的漂浮艙標準更為嚴格,而且還需要專門為治療配備的可隨意調控的音樂、燈光,需要專門的漂浮治療人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