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子潭圍

圍屋坐西朝東,呈長方形,長、寬在40米至50米之間。 走進漁子潭圍的大門,左邊院子有一口古井,井水清亮見底。 “客家酒堡”的酒芳香灑滿龍南,灑滿人間。

漁子潭圍坐落於龍南縣裡仁鎮境內,位於龍關公路東南側。距縣城12公里。
清朝嘉慶18年(1813年),粟園圍十八世孫李遇德因圍內人丁漸趨擁護,攜妻女來到位於里仁新里群山環抱的一個山窩墾荒耕種。從關西涌流而下的濂江水在山窩旁衝擊形成數百平方米的水潭。潭水清澈明亮,深可見底,每當春季桃花盛開之時,有數以萬計的青鯉鯽魚在潭水中追逐產卵,攪得潭水激起圈圈漣漪,故而被當地百姓起名為漁仔潭。嘉慶末年至道光年間,李遇德在漁仔潭西南角建造了這座圍屋。
圍屋右側,是河畔平壩。沿河兩岸的小壩有人經管,種有毛竹、臍橙、桃樹、楊梅樹等。還有4株2米多高的鐵樹,小水池、小魚塘。圍屋背後的秀峰陡峭傾斜至距圍瓦檐10米處,既是青山,又是石山,山上的泉水終年流淌,圍有的溪流衝擊巨大的高車吟唱著客家農耕文化的歌謠。圍坪的醉先廣場聳立四把巨大的酒壺和兩壇客家米酒的雕塑,展示出客家人熱情好客的民俗風情。
圍屋坐西朝東,呈長方形,長、寬在40米至50米之間。其住房布局為“口”字形。中間為祖廳,一門二進式,雕樑畫棟,工藝精湛。外牆和炮樓均採用桐油石灰澆漿夾卵石砌成,極為堅固,歷經300餘年的風風雨雨,至今成色很新。
大門為半月形,三重門。外門包有鐵皮,二道為木門,大門右則2間,左側8間,右幢9間,左幢9間,後幢12間,地面住房40間。
走進漁子潭圍的大門,左邊院子有一口古井,井水清亮見底。據傳這口古井曾是酒井,從井裡打上來的都是酒,後來因有人一時貪心想擴大古井,反而變成了水井。
如今漁子潭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評為“中國藏酒最多的圍屋”,圍屋內家家戶戶世世代代自釀客家米酒,被人們親切地稱為“客家酒堡”。圍屋大門前是一片池塘,稱為黑硯,對面是筆架山,意味著圍屋人傑地靈。乘著新農村建設的春風,圍門前新建了1100平方米的醉仙廣場。廣場以釀酒、展酒、賞酒、品(評)酒、藏酒為主題,從而顯現出客家人的一種酒文化。
“2008龍南客家文化年”期間,龍南縣對漁子潭圍屋文化進行了全面挖掘開發,把這裡整合成“客家酒堡”文化旅遊區。景區分漁仔潭圍屋文化館和醉仙廣場兩大部分,和五個功能區;一是酒文化收藏展覽區,二是名酒品嘗區,三是傳統工藝演示區,四是遊客服務區,五是藝術創作區。當年端午隆重開堡後,四方賓客紛至沓來。
漁子潭圍被越來越多的遊客細細品著客家文化的豐富內涵;品嘗濃香的客家酒。
山村的圍屋更加熱鬧,更加沸騰!
“客家酒堡”的酒芳香灑滿龍南,灑滿人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