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江紅·茅屋新成,卻賦

滿江紅·茅屋新成,卻賦

《滿江紅·茅屋新成,卻賦》是清代納蘭性德創作的一首詞。這首詞的上片側重於敘事表志——問我為何要建這幾問茅屋,是不是想要如同海鷗那般輕鬆自在,沒有憂愁?想把心裡的感嘆都付諸東流,拋去這世間的一切束縛,以欣賞那無限春光。 下片點出了要擺脫“浮名束”的原因——這世間變幻無常,使人無可奈何.還不如和好友把酒言歡.促膝長談.享受清福。這首詞的字裡行間都表達了詞人對現實生活的憤懣之情。

作品原文

滿江紅·茅屋新成,卻賦

問我何心?卻構此、三楹 茅屋。可學得、海鷗無事,閒飛閒宿 。百感都隨流水去,一身還被浮名 束。誤東風、遲日 杏花天,紅牙曲 。塵土夢,蕉中鹿 。翻覆手,看棋局 。且耽閒 殢酒 ,消 他薄福。雪後誰遮檐角翠,雨余好種牆陰綠。有些些 、欲說向寒宵,西窗燭。

注釋譯文

作品注釋

⑴卻賦:再賦。卻,再。

⑵三楹(yíng):房屋一間為一楹。此言未必整三間茅屋,或為泛指幾間茅屋之意。

⑶海鷗無事,閒飛閒宿:《列子·黃帝》載,海邊有人喜愛海鷗,每天早晨都會來海邊和海鷗一同遊玩,他的父親讓他把海鷗抓來,第二天他再到海邊,海鷗只在天上飛旋,不再飛落到他的身邊了。性德暗用此典,描述海鷗一般的無心而遨遊的生活。

⑷浮名:虛名。 南朝 宋 謝靈運 《初去郡》詩:“伊余秉微尚,拙訥謝浮名。”

⑸遲日:春日,語出《詩經·幽風·七月》“春日遲遲”。

⑹紅牙曲:謂拍擊著紅牙板歌唱。辛棄疾《滿江紅》:“佳麗地,文章伯。金縷唱,紅牙拍。看樽前飛下日邊訊息。”

⑺塵土夢二句:《列子·周穆王》:“鄭人有薪於野者,遇駭鹿,御而擊之,斃之。恐人見之也,邃而藏諸隍中,覆之以蕉,不勝其喜。俄而遺其所藏之處,遂以為夢焉。順途而詠其事,傍人有聞者,用其言而取之。既歸,告其室人曰:‘向薪者夢得鹿而不知其處,吾今得之,彼直真夢矣。’室人曰:‘若將是夢見薪者之得鹿邪?有薪者邪?今真得鹿,是若之夢真邪?夫曰:‘吾據得鹿,何用知彼夢我夢邪?薪者之歸,不厭失鹿。其夜真夢藏之之處,又夢得之之主。爽旦,案所夢而尋得之。遂訟而爭之,歸之士師。士師曰:‘若初真得鹿,妄謂之夢,真夢得鹿,妄謂之實。彼真取若鹿,而與若爭鹿。室人又謂夢仞人鹿,無人得鹿。今據有此鹿,請二分之。”以聞鄭君。鄭君曰:‘嘻!士師將復夢分人鹿乎?’訪之國相,國相曰:‘夢與不夢,臣所不能辨也。欲辨覺夢,唯黃帝孔丘。今亡黃帝孔丘,孰辨之哉?且詢士師之言可也。”,後以此典成“蕉中鹿”“蕉鹿夢”等詞語,形容世間事物真偽難辨,得失無常等。劉克莊《念奴嬌》:“似瓮中蛇,似蕉中鹿,又似槐中蟻。”

⑻翻覆手二句:典出《三國志·王粲傳》,王粲看別人下圍棋,棋局被攪亂,王粲把棋子恢復成原樣。下棋的人不相信王粲有這種記憶力,便用頭巾蓋住棋局,讓他用另一副棋照樣再擺一遍,王粲照做,兩副棋局相較,沒擺錯一個棋子。此典引申後比喻世事無常,是非莫辨。

⑼耽閒:白白耽擱。

⑽殢(tì)酒:縱酒。辛棄疾《最高樓》:“藕花雨濕前湖夜,桂枝風淡小山時,怎消除?須殢酒,更吟詩。”

⑾消:享受。

⑿有些些:有少量、有一點點。些些,湖北麻城、四川雲陽等地方言,詞中常用語。

白話譯文

若要問我為什麼要修建著三間茅屋,那遠在千里之外的梁汾好友啊,你應該是最清楚的。不是嗎?那富貴榮華的豪門朱戶生活,其實並不適合我。多想像那自由自在的海鷗一樣,能夠隨心所欲地飛翔啊,一切的煩惱都付之流水。但現實卻是.我如今還被這現實的虛名給牢牢地束縛著。我白白地耽擱了東風的輕拂,杏花天的美麗,於是我拍擊著紅牙板歌唱。世事變幻如夢,像鄭人蕉中藏鹿一樣真假難辨。反覆無常,如同一局棋那樣變化莫測。暫且樂得清閒,與酒為伴,享受一些微薄的福分。大雪之後屋檐角閃爍的那一丁點兒翠綠,雨後靠牆栽種的綠苗,寒夜裡搖曳的燈燭。

創作背景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顧貞觀南歸三年有餘,納蘭為了招待顧貞觀回到京都,專門建造了幾間茅屋,並寫下了這首詞以迎接顧貞觀。

作品賞析

文學鑑賞

納蘭這首詞與他其他的贈友詞有所不同,這一次他沒有一味地抒發懷念,而是側重敘志。“問我何心?卻構此、三楹茅屋。”這話問得蹊蹺。在風景秀麗的淥水亭旁邊修幾間中看不中用的茅屋,是燒錢多。所以,這樣的問題,很沒有建設性的水準,但句子卻是相當的流暢、明了。 接著是回答。有問有答,態度很端正。納蘭自圓其說,可以閒居於此,就像自由自在的海鷗那樣,無憂無慮,自得其樂。古代人喜歡用與海鷗為伴表示閒適或隱居。宋代陸游《雨夜懷唐安》詩中有“小閣簾櫳頻夢蝶,平湖煙水已盟鷗”句,用莊生夢蝶和鷗鳥訂盟的典故來喻示閒適的生活。納蘭淡泊功名,嚮往過著陶淵明等隱居標兵不問世事的悠閒生活。 “百感都隨流水去,一身還被浮名束。”這裡是看破紅塵的覺悟。生命如水,忙忙碌碌之間,一切都已經流逝。所有才情,所有的雄心壯志都將被風雨吹打得七零八落,而我豈能還為虛妄的功名利祿所縛?

朱顏青鬢,枉被浮名誤!生活的底蘊究竟是什麼?是既然生下來了,就要活下去嗎?幾千年來,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一代又一代人。有的追名逐利,有的獨善其身,有的寄情山水,有的燒香拜佛,有的捨生取義,有的苟且偷生。

上片最後一句“紅牙曲”指拍擊著紅牙板歌唱。紅牙板是用紅色檀木製成,古代於唱歌時打拍子用的牙板,與北方說“數來寶”的藝人手中所持的碎板有些類似,只是木質更好、做工更細而已。元代詩人楊維楨專有一首《紅牙板》詩,描繪說:“良工削出紅冰片,自非紅鸞之舌為爾繩,安得三三貫成串?”

下片點出所以要擺脫“浮名束”的原因,構想如何打發今後的生活。如今世事反覆無常,當袖手旁觀,將其作為一局棋來看待。蕉中鹿,有世事無常、真假難分的意思。典出《列子》:有一個鄭國人砍柴時,忽見一隻鹿跑過來,他一扁擔將鹿打死。他怕被獵人看見,將鹿藏在一個坑裡,上面蓋上一些蕉葉。等到他要將鹿帶回家時,卻找不到了,就以為這是一個夢,一路自言自語,被路旁一個人聽到了,這個路人好奇地依言找到了這隻鹿。樵夫回到家裡,不甘心失掉這隻鹿,夜裡真的又夢見他藏鹿的地方,還夢見拿走鹿的那個人。第二天清早,樵夫就根據他夢中的線索找到了那個人。於是兩個人為爭鹿起訴,鬧到了法官那裡。這個故事形容世間事物真偽難辨,得失無常。

既然世事無常,何不躲避在一邊,縱酒吟詩,自在悠閒,也算是安享一份微薄的福氣。

大雪之後屋檐角閃爍的那一丁點兒翠綠,雨後靠牆栽種的綠苗,寒夜裡搖曳的燈燭——這,就是納蘭期望的生活意趣,他渴望擺脫宦海羈絆,避開現實去過田園的悠閒生活。

名家點評

現代作家趙秀亭、馮統一《飲水詞箋校》:“康熙十六年,梁汾南歸;十七年,性德為之築草堂以邀之;十九年,梁汾復至京師。性德致張見陽手札第一簡末有梁汾跋語云:‘卿自見其朱門,貧道如游蓬戶。容兄因仆作此語,構此見招。’詞當作於康熙十七年內。”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1685),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籍,大學士明珠長子。生性聰敏,少好讀書,博通經史。康熙十五年(1676)進士,得帝恩寵,官一等侍衛。喜結交朝野文士,與徐乾學、姜宸英、嚴繩孫、陳維崧、秦松齡等交遊契厚。能詩文.尤以詞為佳,長於小令。詞多寫護駕出巡之感及夫妻離情別緒,善用白描,不事雕琢,情真意摯,自然超逸。況周頤《惠風詞話》推為“國初第一詞人”。有《通志堂集.》、《納蘭詞》(又名《飲水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