滸澪村

2001年,滸澪村、來福村合併為滸澪村。 滸澪村是為水鄉,有水必有橋。 滸澪橋位於村南,為抽板橋。

滸澪村這片田地何年有先民來此辟荒,繁衍生息,雖無史料可考,但有先民足跡可尋。1972年,滸澪村四組一農民在平整土地時發現高墩下有冢,層層上報領導,連夜點汽油燈照明挖掘,此為古冢。南通博物院專家根據女屍鞋飾鑑定,女屍為元代普通婦女,說明元代有先民至此。
滸澪村因村域內有滸澪鎮而得名。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年底廢除保甲制,1946年滸澪鎮郊劃為滸澪村,範圍為今一、二、三、四、五、六組。
1954年以來,多次變更村名村域,今日的滸澪村村域,1954年為四個村:滸澪、竹園、周莊、來福橋。四個村各建初級社一個。周莊村成立初級社最早,社名為“旭日”一社,其餘為旭日三社,旭日四社、旭日五社。
1956年成立高級社。滸澪村、竹園村兩個初級社合併為滸澪高級社,來福村、周莊村兩個初級社合併為來福高級社。
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滸澪高級社改稱滸澪大隊,來福橋高級社改稱來福橋大隊。至1962年。
1962年滸澪大隊分為兩個大隊,原竹園村為4大隊,原滸澪村為5大隊。同樣,原周莊村為6大隊,原來福橋村為18大隊。
1984年恢復村制4、5、18大隊橋分別為竹園村、滸澪村、來福橋村,6大隊改周莊村為滸東村。
1998年,村域合併。滸澪村、竹園村三、四、五組合併為滸澪村,滸東村、來福村合併為來福橋村。
2001年,滸澪村、來福村合併為滸澪村。同年,栟茶鎮人民政府在原滸澪鎮設滸澪居委會,與滸澪村村委會合署辦公。
滸澪村自然環境獨天得厚。水網交織,田原秀美。今日村境內團結河、正港河、滸洋河、挺長河、江海河五河縱橫,通江達海,水運、農田灌溉、引淡排澇便捷。
河水源自長江自然甜水,滸澪村人只用作農田灌溉,不作飲水。而以飲井水為普遍,這裡的井水甜美獨特,東巷口(二組)一口百年古井更為奇,不僅甜美,而且特色明顯,用這口水井的水煮大麥粯子粥,粥呈粉紅色,稍冷卻,用筷子挑起粥面,似粉紅色的綢布,似初升的圓月惹人喜愛,粥粘稠沾嘴,讓人愛喝。此井鎮人村人共用,供不應求。青石井欄被吊桶繩磨出一寸多深的槽四五處。
1995年,滸澪村人在周邊村率先用上了深井自來水。家中來客喝茶問主人,此茶是天水還是純淨水?真好喝,主人告訴客人:自來水。一度時期,滸澪村人用純淨水燒茶,後覺得自來水甜,改用電水壺加自來水燒茶,使家中兩三台飲水機“退了休”。
滸澪村土地肥沃,稱為原田。皮棉過百萬擔的年代,皮棉產200多斤。總是位居全公社榜首。當今水稻畝產1500多斤。滸澪村物產豐富,稻麥棉繭油、牲畜水產、瓜果蔬菜等應有盡有。
滸澪村水土好,風水也好,解放以來除1954年大水成災,其餘年份基本上風調雨順,遭災少且程度輕。
滸澪村是為水鄉,有水必有橋。當今有橋十三座,均為鋼筋混凝土結構,穩固地擔負著滸澪村、滸澪鎮東西南北四周交通,給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帶來極大方便。在沒有電風扇、空調的年月,這十三座橋還成為人們炎夏納涼聚會娛樂的好去處。
然而,舊時的滸澪村有橋八座,均為木板橋,只不過有抽板橋、橫板橋、吊橋之分。現在的人們對這些橋過去的功勞,了解的卻很少了。舊時滸村澪八座橋為東廟橋、滸澪橋、虞家橋、許家吊橋、西廟橋(僅此一橋為磚拱橋)、來福橋、董家橋、張家橋。
這八座橋,均與民眾生活結緣。尤以滸澪橋、張家橋、家橋、來福橋為奇緣。
滸澪橋位於村南,為抽板橋。橋寬近4米,長20多米。在日偽和國民黨反動統治時期,有敵情時,橋中段橋板立即抽去,敵從栟茶來,對滸澪鎮、滸澪村大多數地域,敵人只好望橋興嘆,被阻橋南,我黨政軍民則贏得時間,抵禦或撤退。
張家橋,位於村東。抽板橋,橋寬1米多,橋長20多米。東西走向,東岸為周莊。西岸為土公路,日偽侵占時期,一天,我滸澪鄉領導(小鄉)正在周莊部署二五減租等工作,民兵中隊長在張家橋東北岸站崗放哨,橋板早已抽去。突然發現東廟下的土公路上來了日偽軍,正在燒橋西岸張家的草垛,民兵中隊長鳴槍為號,鄉里領導知有敵情迅速撤退,敵聞槍聲,向張家橋撲來,橋板被抽,無法過河,被阻在西岸。敵人拉草堆草填河,哪有那么多草填得?只好站在橋西岸打槍,我民兵早已撤退。那一年日偽後來偷襲報復,大燒了周莊、萬家莊46家。
董家橋,橫板結構,與張家橋規模相當。當地百姓在此橋活捉並燒死民國時期稅警之奸細地痞無賴。栟茶鹽場與別場不同,屬於鹽垣商私有,除截留少數未墾草盪外,須向民盪或他處購辦草薪,以供全年煎鹽之用,每煎一桶,只可賺到一元上下,尚不足以餬口。而劃草價昂貴,成本較高,鹽垣收鹽之價,系屬官定。當時國稅既重,又不能任意出入,煎鹽的灶民,千百家行將斷絕糧食,非販賣私鹽,無其他生路。鎮人繆佩哉辦繆大昌官鹽分銷商號被民眾搗毀。滸澪村董家橋,灶民較多,民眾也不滿官鹽。私鹽買賣較盛,給地痞無賴有敲榨可乘之機。滸澪廣霖院(東廟)駐有緝私鹽稅警(百姓稱鹽兵)。董家橋地痞黃三兒充當奸細,邀“功”領賞,有了挑私鹽的灶民,即報駐在東廟的鹽兵,灶民被敲榨甚多。黃三兒為了多領賞,還到無故百姓宅外做贓栽贓。當地百姓恨透了,一日黃三兒做贓被百姓捉於董家橋。眾人堆草燒死黃三兒。鹽兵趕來,百姓早已散去。
滸澪村多名勝,諸如張家祠、廣霖院、毗盧禪院、飲馬池、忠孝牌坊、貞潔牌坊、曹將軍墓等,當今雖已不復存在,但留下的傳說、玄說很美妙。
滸澪村域環抱滸澪鎮、滸澪村,半農半商戶居多,歷古以來就對商業熟悉,感受很深。舊時,滸澪鎮六十多店面,滸澪村人開設的占大多數。1956年,私營工商業改造,進入從業人口的多為滸澪村人,但與滸澪村總人口相比,進入商業的人口占比很小。田少人多,他們想著經商。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來,滸澪村人聞風而動,1979年,鎮區建立數個售貨亭,臨街的人家,在家中開起了小店,與集體商業展開競爭。鎮鬧市區建有臨街綜合經營大樓3處。今日滸澪鎮100多爿店面,滸零村人開設的40多爿。
辦廠,滸澪村人具有豐富的經驗。公社化時期,滸澪村創辦了回紡布廠,漁網廠、“洋網”廠、玩具廠、糧食加工廠、油坊、食品廠(燒雞)、石灰廠、安鶉養殖場等集本企業。壯大了集體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七組集體企業收入高,在農民員擔“三糧四錢”的年代,由集體收入支付,農民個人免交“三糧四錢”。一組農民享受集體分紅至今。集體企業還培養和鍛鍊了人才。改革開放以來,滸澪村私營工廠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紡織廠11家,漁網廠6家。
滸澪村是令人依戀的寶地,人口進多出少,尤其是男女婚事,女嫁進的,男入為婿的,女兒嫁出後留住本組的,外地來滸澪經產商,工作留下在此成家的很多。滸澪村人氣旺盛,興旺發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