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緬戰爭

滇緬戰爭

日本對緬甸的侵略是1941年12月發起、1942年1月展開的,企圖借重對緬甸的占領,侵奪美國取道緬甸的大批援華戰略物資,直接切斷中國國民政府唯一的海外交通補給線――滇緬公路,全面封鎖中國,同時揚言將與納粹會師中東。嚴重的戰爭態勢引起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同盟國的關注。

介紹

中國遠征軍是根據一九四一年成立的中英軍事民盟而組織的。當一九四零年歐洲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之後,六月四日英法軍在敦克爾克棄甲丟盔大潰敗之後,英倫三島岌岌可危,英國希圖借中國人民長期抗戰的偉大力量,支援它在遠東殖民地特別是緬(緬甸)、印(印度)、馬(馬來亞)方面的軍事,挽救遠東大後方的危機。同時,在中國方面,為了要取得抗戰最後的勝利,當時也必須確保滇緬路這條最後國際交通運輸線。因此,自一九四零年十月間起,英國首先開放封鎖已久的滇緬路,接著醞釀中英軍事民盟。一九四一年春,英國邀請“中國緬印馬軍事考察團”到緬甸、印度、馬來亞作軍事考察。以後幾經協商,才在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簽訂“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成立中英軍事同盟。

中國遠征軍於1942年2月由滇西進入緬甸,與日軍進行了兩個多月的戰鬥,失利後,一部返回滇西,據守怒江天險以阻敵;另一部退入印度藍伽,組成中國駐印軍,亦稱新軍,接受美國裝備並受美軍訓練。而後,由於盟軍在太平洋戰場取得了主動權,中國駐印軍與英、美軍協同,遂於1943年10月對緬北日軍展開反攻,即緬北滇西戰役。在滇西怒江與日軍對峙的中國遠征軍,也於1944年5月發起了松山戰役和騰衝戰役,並於1945年1月27日與中國駐印軍在緬甸芒友會師。3月遂將日軍全部趕出緬北和滇西。至此,中印緬公路完全打通,中國遠征軍班師回國。

滇緬戰爭滇緬戰爭

1943年10月,揭開了緬北滇西反攻的戰幕。其時,日軍的緬甸方面軍有11個師團,近30萬人馬.中國駐印軍從印度的列多發南地區出發,身侵緬日軍攻擊。我官兵經一年多作戰,先後贏得了胡康河谷戰鬥,孟拱河谷戰鬥以及密支那等戰役的巨大勝利,在中國遠征軍的配合下,攻克八莫,南坎等地,親乘勝向滇西畹町推進。

1944年5月,中國遠征軍強渡怒江天險,從滇西開始反攻。將士們堅持血戰8個月,連克日軍重兵防守的騰衝,松山,龍陵,芒市等重要城市。1945年1月下旬,終於和中國駐印軍在畹町勝利會師。

中國遠征軍以數倍甚至十數倍於日軍的傷亡,取得的一個個勝利,在某些人看來並不值得稱道。然而我們應該記住,這是中國正面戰場唯一取得全勝的攻勢性作戰,同時也取得了抗戰中僅有的幾次對日軍的全殲戰。

滇緬戰爭滇緬戰爭

更重要的是,中國人正是通過這種犧牲精神才贏得了世界的尊重。中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能夠成為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是數百萬抗戰將士用生命換來的。

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緬北、滇西反攻作戰並取得勝利,是中國抗日戰爭史上的一大壯舉。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緬北、滇西反攻,從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歷時17個月,在緬甸北部山區複雜的地理條件和炎熱多雨的氣侯條件下,英勇作戰,取得顯著戰績,此後,日軍再無力發動對緬北的大規模進攻。其意義深遠,重新打通了中國西南國際交通線,對穩定豫湘桂戰役後正面戰場戰局起了積極作用,也揭開了正面戰場的反攻序幕,將日軍趕出中國西南大門,徹底粉碎了日軍從西南封鎖和進攻中國大後方的企圖。同時,有力地支援了英軍對英帕爾的堅守和對緬中的出擊作戰,體現了中國軍民偉大的國際主義和民族犧牲精神。

中國遠征軍,以數萬戰士的鮮血和生命換來了反攻作戰的完全勝利。這場勝利,解除了日軍對中國戰場西側的威脅,打破了日軍對美援華物資的封鎖,同時減輕了盟國在太平洋戰場上的壓力,在國際上博得了崇高的榮譽。

多方原因導致初期慘敗

中國遠征軍入緬抗日,是中國在抗日戰爭中唯一的一次境外軍事行動。遠征軍和駐印軍經一年多的英勇奮戰,收復滇西失地8.3萬平方公里,緬甸領土8萬餘平方公里,緬北大小城鎮50餘座,傷亡14.1萬餘人,斃傷日軍6.9萬餘人,恢復了海外交通補給線——滇緬公路,大批物資順利輸入國內,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積極貢獻。但是,由於錯綜複雜的原因,中國遠征軍在入緬抗日的第一階段遭遇慘敗。

其一,英國政府忽視緬甸,且沒有採納中印緬馬軍事考察團制定的防禦方案。英軍數倍於日軍,卻毫無戰鬥力,一看見膏藥旗就丟盔卸甲,望風而逃,不僅把戰場上的壓力全都丟給中國遠征軍,還由於歷史的偏見,時常干擾中國遠征軍的戰略部署,甚至使商定調劑給中國遠征軍的武器裝備也一拖再拖。關鍵的曼德勒會戰就因負責策應的英軍臨戰畏敵、擅自撤兵而流產,導致中國遠征軍反被日軍抄了後路。此外,由於緬甸老百姓對英國長期殖民統治的痛恨,也不願幫助與英軍一路的中國遠征軍。

其二,由於英國政府擔心喪失其對緬的殖民統治,因而遲遲不同意中國軍隊入緬參戰,談判時甚至提出中國軍隊不得帶武器入境,只能以難民身份入緬,爾後又提出只允許中國軍隊的一個團入緬,以致失去了戰機。英國後來同意中國軍隊入緬,很大程度上是要讓中國人牽制日軍,掩護英軍撤退。

其三,中國國民政府對出征目標的動搖,從解放仰光改變為短期守住緬北,只期對世界輿論有個交代,致使中國遠征軍由主動出擊變為被動挨打。

其四,原定美國派出的一個空軍聯隊臨時改赴北非,支援與隆美爾作戰已現敗象的英軍。北非戰役勝了,而中國遠征軍卻處於危機之中。由於日本空軍自始至終掌握著緬甸戰場的制空權,構成強大的立體火力網,遠征軍卻沒有任何空中掩護,戰況可想而知。

其五,友軍不濟,英軍不顧大局多次擅自撤離戰鬥,內部的協調配合又出了問題,蔣介石直接對戰鬥部隊越級指揮,史迪威指揮失措,加之情報失誤,原以為接戰的是兩三千人的日軍前哨部隊,交火時才發現,竟是整整一個擁有飛機、坦克、重炮、汽車部隊的約1.5萬人至2萬人的加強師團。以上種種原因致使整個遠征軍第一階段的戰略行為左支右絀。加上撤退時的指揮失誤,各部隊各行其是,致使因落伍、染病和飢餓而死亡的人員,數倍於戰場上與敵戰鬥的死傷。中國遠征軍此階段參戰總數約10萬人,生還僅4萬人左右。

地位

中國遠征軍入緬抗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及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個重要篇章,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歷史地位,遠征軍將士們付出的努力和犧牲,是中華民族不屈精神的寫照。

從巨觀上看,首先,東亞和南亞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主戰場之一。在亞洲戰場上,由於中國實際牽制了60%以上的日軍陸軍,徹底打破了日本軍部數月征服中國、爾後北進蘇聯與納粹德國會師、進入西亞和歐洲戰場的戰略構想;其次,中國遠征軍入緬抗戰,粉碎了日軍經緬犯我的真正意圖,即:控制滇緬公路,切斷中國戰區的國際後勤補給線,迫使中國投降,轉而集中兵力,尋求與納粹德國在西亞、中東會師,繼而征服世界。

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是抗戰期間中國為支援英軍抗擊侵緬日軍、保衛中國西南大後方而進行的出國作戰,是中國與盟國直接進行的一次軍事合作,是中國軍隊向日軍發起的戰略性反攻,也是亞洲反法西斯戰場從失敗走向勝利的轉折性戰役之一。中國遠征軍在失敗不可抗拒的情況下,仍然苦苦支撐著緬甸戰局。雖然經歷失敗,但其付出的犧牲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贏得了時間和空間。因此可以說,中國遠征軍從其產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重要角色。

歷史回音

杜聿明(中國遠征軍高級將領)

“各部隊經過之處,多是崇山峻岭、山巒重疊的野人山及高黎貢山,森林蔽天,蚊蚋成群,人煙稀少,給養困難。本來預計在大雨季前可以到達緬北片馬附近,可是由於沿途可行之道多為敵人封鎖,不得不以小部隊牽制敵人,使主力得以安全轉進。因此曲折迂迴,費時曠日。”

王樹勛(遠征軍第71軍直屬山炮營2連上士通訊員、美軍派駐71軍炮兵聯絡指揮部中尉)

“下午一點,總攻擊開始。所有重武器都從四面八方朝著東卡這個目標射擊。真是萬炮齊發,山搖地動。一剎那,只見東卡上空硝煙瀰漫、塵土蔽天,整個龍陵城都被火光和濃煙籠罩著。這時我們的山炮陣地早從廣林坡推進到龍陵城東約1公里處的碗廠設陣,對龍陵城敵人的護衛陣地東卡作直接射擊。如雨點一般的各種炮彈的轟炸,把我們陣地周圍都震得似地震那樣波動,炮彈爆炸發出的熱力所形成的熱流,也不斷向我們身邊衝來,雖然天氣還是和往常一樣不停地淋著雨,但我們每個人的身上都汗流浹背。”

齊學啟(陸軍中將,第38師副師長,奉命自滇入緬,協助盟軍作戰,曾為日軍所俘)

“昔日成功,今日成仁,此其時矣。彈盡,各自裁。中國軍人,可殺不可辱,求亡得仁,又何怨!”

張富鱗(中國遠征軍老兵)

“從4月16日,英軍第一師已被包圍了兩天兩夜,當時已是彈盡糧缺,水源被切斷,若不能在短期內解圍,他們就要向日軍舉手投降了。救援如救火。”

林峰(中國遠征軍第十一集團軍參謀處上尉書記,參加了滇西抗戰之松山、龍陵等戰役)

“我方炮兵雖用重炮向松山不斷的轟擊,還有盟軍飛機的助戰,但因敵方炮火也極其猛烈瘋狂,因此我軍官兵在奮不顧身作戰中傷亡慘重,血染山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