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長涌

基本信息

家世

溫長涌祖籍山西洪洞縣。明永樂年間,其先人徙居津北劉快莊,世代多文武之才。溫長涌為溫家第五世,其長兄溫長溥(1824~1860)為道光二十七年(1847)丁未科武進士、御前侍衛,後任山東總兵;另一兄溫長湘為鹹豐元年(1851)辛亥恩科武舉人。

生平

宜興埠古鎮村民尚武歷史悠久,素有忠勇剛勤之民風,曾建有民間武術組織東拳房。勞作之餘,大家會聚,由武術教師傳授少林派各套拳法,舞槍弄棒者各展絕活,十八般兵器樣樣俱全。後相繼建西、北拳房,習武之風日盛。溫長涌好武術、舉重、摔跤,最拿手的是舉石鎖、石砘子。 溫長湧出身農家子弟,身材高大魁梧,臂力過人,能把一百多斤的小伙子舉過頭頂,引起眾人陣陣喝彩。時有村民到市區賣柴者,只能擔一百多斤,而溫長涌卻能挑起300多斤,步履輕鬆。有時力覺有餘,便推來碾場用的幾百斤重之碌碡,挽袖蹲襠,氣沉丹田,猛力提起,舉過頭頂,繞場數圈後輕輕放下。眾人皆為其神力嘆服,津門無人比及,其名不脛而走。
鹹豐初年,外侵、內戰規模不斷擴大,社會矛盾日趨尖銳。朝廷急需忠勇剛勤之文武大臣領兵抗辱,以保社稷安定。遂下旨,在全國各轄區舉辦比武大賽,召天下武俠英傑統治三軍。宜興埠村民力薦溫長涌參賽。當時溫家經濟拮据,眾人為他湊足盤纏,即赴賽場。在直隸省武舉大賽中一舉奪魁,繼而進京赴賽。
京城比武場上,來自全國的各路武功高手分別上場獻技。南拳北腿、刀槍劍戟、斧鉞鉤釵,令人眼花繚亂。鹹豐帝威坐午門外觀看,但始終未使龍顏悅色。當主考官宣布最後一個比武項目後,派人抬上一個重幾百斤的三腿金鼎。眾考生雖好武藝,但一般都沒有練過舉這樣的物什。有力氣較大者也只能將金鼎抱起,無法舉過頭頂,均敗下陣來。溫長涌最後一個上場。當時正在下雨,他不免有些緊張,掌心出汗。他閉目呼吸,稍定片刻,氣沉丹田,然後伸開雙手,輕舒猿臂,走到金鼎跟前。他以半蹲姿勢,一手扳住金鼎邊緣,一手握住金鼎的一條腿根部,使之傾斜,用肩靠住。換成雙手同時握住金鼎的兩條腿,大喝一聲“起!”猛地一下將金鼎托起,高舉過頭,然後穩放在地。全場齊聲喝彩,皇帝大悅。溫長涌摘取武狀元,榮頭等侍衛封號,可佩刀進入御宮。後任山東青州營參將,領兵抗敵,驍勇善戰,屢建功勳,皇上賜與狀元戰甲與青龍大刀。
溫長涌奪全國武狀元,喜訊傳到家鄉,鄉民奔走相告,無不為之引以為榮,使古鎮名聲大振。時有劉快莊、西堤頭、蘆新河等地村民送來磚瓦木料,為其建造狀元府,義務出工者不計其數。村民寫萬民折上奏鹹豐帝,為之請賜。鹹豐帝令溫長涌選一精良快馬,跑馬占圈,所圈之地皆屬御賜。當時津城北部土地大部分無主。溫長涌選一膘肥體壯之馬,繞騎一周。東至南孫莊,西至西於莊,南至錦衣衛橋,北至楊村附近,凡馬踏過之處皆為溫家土地,從此溫家成為津北富戶。宜興埠人在其域內租地割葦,捕魚捉雁,安心農事。集鎮商販雲集,五方之民匯居於此,呈一派太平盛世之景象。
每逢皇封吉日,村民將御賜溫長涌的青龍大刀擺在拳房門前,以振武鄉之威,弘忠勇剛勤之浩氣,起到凝聚人心、振奮精神之效。
光緒二十六年,溫長涌謝世,享年70 歲。晚輩曾敬書"武魁"匾懸於宜興埠溫宅正廳,直至天津解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