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裡街道

湖裡街道

湖裡街道,位於廈門島的西北部,與廈門經濟特區同步誕生,從小漁村發展成新城區,轄區東至嘉禾路,西接東渡港區,南接湖濱北路,北至石鼓山,總面積12平方公里,獲得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街道”等榮譽稱號。

基本信息

湖裡街道 面積1

湖裡街道湖裡街道
2.20平方千米,戶籍人口59884人。轄14個社區:湖裡、村里、徐厝、濠頭、東渡、塘邊、後浦、金鼎、南山、康樂、康暉、怡景、和通、新港。

湖裡街道名片

地理位置:位於廈

湖裡街道湖裡街道
門島的西北部,東接嘉禾路,西含廈門三大港區,南鄰湖濱北路市政府行政中心,北至高崎國際機場,轄區面積12平方公里。

誕生時間:1981年9月與廈門經濟特區同步誕生。

轄區人口:下轄18個社區居委會。轄區總人口約20萬,其中常住人口8萬,外來暫住人口12萬。

1981年9月,湖裡街道與廈門經濟特區同步誕生。占有特區改革開放之先機,承受特區改革開放的薰陶。26年來,湖裡街道始終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牢固樹立“四謀發展”實踐要領,全面融入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紮實推進新一輪又好又快發展。

“騰巢換鳳”注入強大後勁

湖裡大道沿途都是特區建設伊始的老工業廠房,過去,這裡主要以勞動密集型的企業為招租對象,在建築設計上沒有彈性空間,湖裡大道兩側基本上也沒有發展的空地,企業擴大生產規模和產業升級都受到限制。

二十多年過去了,當年第一批入駐的企業開始外遷,另覓高枝築新巢。如何盤活這些企業外遷後閒置的工業廠房,讓這些固定資產繼續發揮作用、產生效益?如何讓湖裡這2.5平方公里的磁場,依然保持充足的磁性?在湖裡區五屆人大三次會議上,湖裡街道黨工委書記吳國梁以區人大代表的身份,聯合其他人大代表,提出一份議案,建議將湖裡大道西段兩側改造升級為綜合性都市產業園,產業升級定位為“優二進三”,就是最佳化第二產業,發展第三產業,把湖裡區委提出的實施“騰巢換鳳”戰略具體化。

所謂“騰巢換鳳”,就是引導勞動密集型的製造業外遷,將其生產基地遷往島外,其總部、研發中心、銷售中心留下,騰出的廠房改造裝修成準寫字樓,引進高新技術研發機構,或用於發展物流、貨代第三產業,最佳化、提升轄區的經濟結構。湖裡街道這一頗具前瞻性的決策,引起很大的反響。街道對湖裡大道兩側100多萬平方米廠房企業底數逐一熟悉,了如指掌,實行重點推進,以點帶面,先後與聯發集團新時代大樓北方工業大樓、曼哈尼廣場、光夏包裝有限公司這些有代表性的大樓的業主多方面接觸、座談。

整個“十一五”期間,湖裡街道將改造湖裡大道西段,也就是從疏港路到華榮路之間道路兩側20幢工業廠房,建築面積達28萬平方米,引進高新技術產研項目和物流、大型賣場等現代服務業項目。

今年1月28日,世界500強企業、世界物流企業前三名的TNT公司廈門分公司悄然入駐了21年前聯發集團建設的8號廠房,一位區政府的工作人員說:上世紀80年代湖裡剛開發時,地還沒那么值錢,那時候把島內這么好的地拿來做廠房,一度對經濟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但如今,島內寸土寸金,再把那么寶貴的空間拿來做廠房太可惜了,你想想,同一幢大樓,做廠房折算的租金一平方米才多少錢?如果做寫字樓,要翻好幾倍。比如現在街道辦所在的聯泰大廈,原來是廠房,改造成漂亮玻璃幕牆的寫字樓後,稅收也相繼成倍增長。

正是由於緊緊扣住如何讓湖裡老工業區從原本勞動密集型產業集中區域變身為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高附加值產業集中區域的思路進行探索,湖裡街道這些年經濟保持快速穩健發展,全街經濟年年以兩位數的速度向前發展,在2006年實現生產總值上百億元,財政總收入7.8億元,位列全省各街道首位,被譽為“八閩第一街”。

經濟發展與文明建設相得益彰

抓經濟建設不忘促文明發展。湖裡街道黨工委書記吳國梁認為:“文明單位是一個單位整體實力的綜合反映,我們要發揚經濟特區發祥地精神,不僅要大力發展街道經濟,也要全面開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近年來,湖裡街道致力於加強社區服務建設,不斷完善社區服務體系建設的軟硬環境,總投資1500多萬元在全市率先建成社區服務中心大樓、社會事務受理中心、南山老年活動中心和捐助中心等服務基地,有聲有色地展開政府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社會救助、社區衛生和計畫生育、社區文化、社區安全和社區志願等社會化大服務,努力打造社區服務寬平台。

湖裡街道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發揚“團結、拼搏、務實、創新”的特區發祥地精神,先後取得了“五個率先”的佳績——在全省率先推行居委會幹部公開招聘考核制度,率先實行社區居委會直選,率先成立社區黨建聯繫會,率先成立市民教育中心,率先規範“居賬街建”的財務制度。

站在湖裡區行政區域圖前,吳國梁和街道辦主任陳雄輝為記者描繪了未來五到十年湖裡街道的發展前景:到2010年,街道GDP實現189.6億元,年均增長20%,工業總產值375.4億元,年均增長1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360億元,年均增長16%,財政總收入18億元,年均增長26%。

談到未來湖裡街道的建設步伐,談到未來,街道黨工委吳國梁書記顯然已經胸有一盤棋:今後我們要進一步做好重點項目建設,打造全省最大的物流園區,依託東渡港、保稅區和航空港聯動優勢,發展臨港物流業和臨港服務業,在同益碼頭至象嶼保稅區的5公里東渡路沿線建造寫字樓群,大力發展樓宇經濟。發展新興休閒旅遊產業帶,利用湖裡公園、仙岳山公園、狐尾山公園、馬蜂山體育公園、海滄橋頭公園以及國際客運旅遊碼頭的自然資源優勢,發展城市休閒旅遊業。

與此同時,湖裡街道還將繼續推動“騰巢換鳳”,落實2.5平方公里的湖裡老工業區改造升級,最佳化第二產業,發展第三產業;騰巢換鳳,引進高新技術產業,2年內在湖裡大道兩側打造出一個新型都市產業園區。大力推進“飛地經濟”建設。利用同安工業集中區湖裡園、五緣灣片區、廈門市軟體園等街道轄外的空間資源招商引資,帶頭走出去拓展合作的空間,擴充街道經濟,領跑廈門。

全面發展爭創全國強街

“作為街道,我們在注意發展經濟的同時,要讓轄區的居民感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配套設施發展,讓老百姓感覺住在這裡很溫馨、很滿足。”湖裡街道黨工委書記吳國梁最終把目光扣緊了老百姓的滿意度上,事實上,作為特區發祥地,湖裡街道20多年的建設確實積蓄了雄厚的資源,各項文化教育配套設施也在全市各街道中凸顯優勢,不但在老城區擁有了湖裡區中心國小、康樂國小等等在全市頗具競爭力的名牌國小,“即使是一些原來教育配套比較薄弱的片區,也將很快得到改善。”吳國梁說,悅華酒店周邊原來缺乏國小,今年新建的天安國小,將解決怡景、後浦、徐厝幾個片區的孩子讀書問題;此外,今年還將擴建康樂二小、東渡國小,從24個班擴大到36個班;區里還將擴建湖裡中學,原有工業學校搬走後,校園給了湖裡中學,使得湖裡中學校園面積擴大一倍,軟硬體也都得到充實加強。“把家安在湖裡老城區,教育配套肯定沒問題啦。”

不光是教育,如今,湖裡街道全面設定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服務站,今後,95%以上的居民步行10—15分鐘就能享受到基本的醫療衛生服務;區、街、社區三級文體設施在醞釀構建“15分鐘文體圈”,不管哪個小區居民,步行15分鐘之內,一定可到一處文化場館或體育健身設施。

湖裡街道領導班子充滿信心:未來的湖裡街道將是一個更繁華之所,到2010年,整個湖裡全面城市化指日可待,都市產業園區將形成規模。並將從福建首富邁入全國強街之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