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佛教對外交流史初探

湖州佛教對外交流史初探,浙江是中國佛教文化的較為發達的地方和名山大寺的集中地,同時又是中國佛教東傳日韓的主要發源地。地處浙江北部的湖州,同樣也是浙江佛教對外交流的重要源頭之一。

介紹

黃燾(湖州市旅遊協會)
浙江是中國佛教文化的較為發達的地方和名山大寺的集中地,同時又是中國佛教東傳日韓的主要發源地。地處浙江北部的湖州,同樣也是浙江佛教對外交流的重要源頭之一。
湖州歷史悠久,自古以來被譽為文化之邦,湖筆之鄉,絲綢之府。其境內不僅山水清遠,風光秀麗,而且人文薈萃,名士輩出,許多蜚聲文壇的名流人物都與湖州的山水風物有過因緣。象晉代的王羲之、王獻之、謝安,唐代的王維、顏真卿、陸羽、孟郊、李賀、杜牧、李商隱、張志和,宋代的蘇東坡、黃庭堅、張先、王十朋,元代的趙孟頫、明代的文徵明等等,他們不但在湖州留下了許多卓越的藝術成就和學術成果,而且對湖州的佛教文化起到了很大的相互交流促進作用。與他們同時代的湖州佛教界匯聚了許多高僧大德,象道場山的運庵普岩、清遠懷渭、月江正印、弁山的中鋒明本、霞霧山的石屋清珙、杼山的皎然和尚、靈峰山的藕益大師等等。他們不但在國內佛教界享有盛譽,而且名揚日韓等國,吸引了許多仰慕中國文化、潛心佛學的異國青年,不遠萬里來到湖州尋師求學。
道場山萬壽寺原名真正禪院,屬禪宗五家之一的臨濟宗。北宋元豐三年(1080),湖州知事奏請皇帝御賜金匾稱“護聖萬壽禪寺”,至南宋寧宗皇帝,又列為天下禪宗五山十剎之第二剎。五山十剎成為一個時期禪僧遊方參學的主要場所,同時也成為當時佛教東傳的主要發源地。

南宋開禧二年

南宋開禧二年(1207)至寶慶二年(1226),臨濟十六世座主運庵普岩住持道場山萬壽寺,被譽為開山伏虎祖師後身。運庵普岩,名普岩,字少瞻,法號運庵,在佛學上有很高造詣,有《運庵和尚語錄》入《大藏經》刊行於世,其畫像贊詩曰:“松源嫡嗣,伏虎後身,接物有驗,見地不親,叢林沾潤恩披闊,萬古雲峰翠色新。”運庵有兩位嫡傳門徒,一位叫虛堂智愚,後成為餘杭徑山萬壽寺的住持。虛堂繼承師訓,傳授弟子甚多,其中有一位日本弟子叫南浦紹明,就是後來的日本圓通大應國師。南浦回到日本後大力弘揚運庵之禪風,形成以他為核心的“大應派”,為日本禪宗二十四流派的主要門派。後來,南浦又傳授給日本大燈國師宗峰妙超關山慧玄,開創了大燈—關山派,成為日本臨濟宗的主流,源遠流長至今。運庵普岩的另一位門徒叫石帆惟衍,石帆又傳弟子西澗士曇。西澗曾兩度赴日本授法,歷任日本圓覺寺、建長寺的住持,開創了日本禪宗二十四流派中的西澗派,受到日本幕府和朝庭的隆重禮遇。西澗死在日本,被日本天皇賜予“大通禪師”的諡號,為日本禪宗的世祖之一。

南宋淳佑年間

南宋淳佑年間,臨濟宗十五世座主荊叟如珏住持道場山。淳佑九年(1249),日僧心地覺心渡海入宋,先在杭州護國寺、餘杭徑山寺等處求學,後經徑山痴絕道沖介紹,投奔湖州道場山拜荊叟如珏為師,在道場留學多年。南宋寶佑二年(1254),心地學成歸國,先後擔任日本紀伊鷲峰山西方寺、真如寺、京都事林寺、洛西妙光寺的開山祖師,他以紀伊興國為中心,創立了日本禪宗二十四流派之一的“法燈派”,受到日本龜山天皇和皇后的信寵,二聖迎請心地到龜山離宮舉揚宗風,天皇親自為其扶輿揭廉,以表敬意。心地覺心死後,日本醍醐天皇賜以“法燈圓明國師”諡號。心地所以在日本聲名遠揚,不僅因為他在佛學上深厚造詣,而且因為他從中國留學回國後,帶回去的二樣絕技:一是在杭州學到的吹奏竹樂的技藝,稱之為“尺八虛鐸”,以後竟成為風糜日本的國樂;二是在湖州等地學到的釀製豆板醬和醬油的技術,回國後在紀伊的淺湯試製成功,由此,淺湯生產的豆板醬和醬油,七百年來一直是馳名全日本的特產,而日本長者保持每天早晨喝醬湯的習慣,也是從那時開始的。
元朝初,由於南宋許多儒學名流,不願受異族統治而入山信佛,以致杭州附近的天目山脈一帶佛教寺院十分興盛,高僧輩出。因此吸引來更多的日本留學僧到臨安、餘杭、湖州等地求學。雪村友梅就是其中的一位。
雪村12歲就出家在日本巨嶠建長寺,為元朝派到日本的招諭使一山一寧的侍童,一山教他漢語、詩詞、書法和繪畫。元大德十一年(1307),雪村友梅奉師命渡海入元求學,是年18歲。他從明州(寧波)上岸後,首先奔湖州拜謁當時住持道場山的臨濟十九世座主叔平隆。叔平隆與一山一寧同是頑極行彌的法嗣門生,才華出眾,性格剛愎。天童雲外雲岫有詩讚之:“聲飛朝野,名動江浙。絕痴翁之禪,頑極父之德。十年坐道場,說法無定則。破群魔之妖孽,排百難而獨出。”叔平隆見法兄一山手書,對雪村十分器重,先薦其雲遊各處名山大寺,增長見聞,兩年後回來,任命他為萬壽寺藏經樓藏主。不料當時元朝政府正在追查大德十一年倭寇在明州城焚掠事件,凡是在此期間從明州上岸的日本人都被懷疑是間諜,雪村也被列入搜捕名單,因而當藏主沒有多久,就被元朝官府逮捕,關在當時的湖州路大牢里。叔平隆為了救這位日本弟子,向官府申訴,謊稱雪村是中國人。誰知有人告密,以至功敗垂成而身陷囹圄,結果病死在牢里。

元皇慶二年

元皇慶二年(1313)二月七日,雪村友梅被押赴刑場處斬。臨刑之際,這位日本和尚不顧一切地高聲朗誦一首詩《臨劍頌》:“乾坤無地卓孤筇,且喜人空法亦空。珍重大元三尺劍,電光影里斬春風。”當然用中國話。一時刑場大亂,圍觀者皆呼:“他是漢人,他是漢人”。刑官不知所措,只好押回大牢候刑。不久,正逢元武帝海山即位,大赦天下,雪村倖免死罪,改判終身囚禁。延佑元年(1314),又改判為流放西蜀十載。直到泰定帝登基,才被釋放。歷盡磨難重獲自由的雪村友梅,第一個心愿就是重回道場山,祭拜叔平隆的靈塔,完成恩師的遺囑。他在道場山藏經樓苦持五年,嘔心瀝血整理和編纂臨濟歷祖的遺訓和文獻,深受全山僧眾的敬重。元天曆元年(1328),文帝即位,聞雪村友梅經歷,深為感動,特賜“寶覺真空禪師”尊號,並請往長安翠微寺任主持。天曆二年(1329),雪村應日本故山屢召而歸國。歸國後歷任日本信濃慈雲寺、德雲寺、京都西禪寺、大分萬壽寺住持,後在播磨創建法雲寺,兼任京都萬壽寺、建仁寺住持。
雪村友梅詩書皆精,尤善書法。其書法之精不僅得益於一山和叔平二師,還曾得到湖州籍書法大師趙孟頫的指教。據日本《雪村大和尚行道記》載,雪村友梅雲遊少林、大都等地回湖州後,因慕趙孟頫之名,經直登門拜訪。趙孟頫對這位遠道而來的日本青年會講漢語已感新奇,有意試試他的文筆。不料雪村豪無懼色,當場以中唐李邕的書法揮毫作詩,行筆流暢,一氣呵成,令趙孟頫大為驚嘆,取出珍藏多年的麝煤香墨贈之,以表讚賞。
雪村友梅死後,被日本佛教界尊為五山“文學三傑”之一和日本 禪宗二十四流派中“一山派”的宗師之一。
就在雪村友梅離元回國的天曆二年(1329)三月,道場山遭遇大火災,寺院幾乎毀燼。是年八月,臨濟十九世月江正印受命於危難之際,住持道場山。月江原在湖州宣化寺任住持,德高望重,任道場山住持後悉心勸募重建,僅僅用一年半時間,就修復了道場山,“壯麗有加於昔”,月江的名聲也因此大了,日本弟子紛紛慕名而來。先是日僧月山友桂來拜謁求師,月江命他到何山宣化寺當書記;其後,日本佛燈國師約翁德儉的法徒太虛元壽專程來湖州道場山,拜謁月江,請為《佛燈國師語錄》作題跋。以後,日本禪宗二十四流派之一愚中派的鼻祖愚中周及入元,專程拜訪已經退休的月江,月江書“愚庵”二字相贈,愚中回國後即以此為號行世,後自改愚中。月江還為日本建仁寺的鐵庵適生所著《本源禪師語錄》及其詩集《純鐵集》作序。可見月江正印在日本佛界有很高的威信和名望。 元末,臨濟十八世座主清遠懷渭住持道場山。清遠法嗣“釋教宗主兼領五山寺”的笑隱大訴禪師。笑隱既是其師,又是其胞舅,著有《蒲寶集》,主四六句駢文作法,清遠自小耳染目睹,深得其奧秘,後來秉承笑隱文風,被譽為“文中虎”。明洪武元年(1368),日僧絕海中津渡海來華,首先上道場山拜謁清遠求學,以後又經清遠推薦,分別求師於杭州中天竺的季譚宗泐和靈隱寺的用貞輔良禪師。絕海在華留學十截,歷游五山叢林,偏訪名師碩德,而對其影響最大的,則是湖州道場山的清遠懷渭。清遠把笑隱創立的文風授之於絕海,使之歸國後開創日本蒲寶派駢文起了重要的先導作用。1379年絕海中津回日本,先後擔任斐州乾德山裴林寺、阿波寶冠寺,京都等持寺、京都相國寺等住持。由於他在日本弘揚笑隱——清遠文風,開創了蒲寶派駢文,而成為日本五山文學的創始人之一,被公認為全日本的第一詩僧。絕海中津死後,日本小松天皇賜以“佛智廣照國師”尊號。
元初時,在湖州弁山的南麓有一座並不很大的寺院,叫幻住普寧禪寺,但是寺院的住持名氣非常大,他就是被日本佛教界尊為“江南古佛”的中鋒名本。中鋒自幼在西天目出家,拜高峰原妙為師,苦修十年得契,鋒銳機敏,時稱大辯。大約在至元二十七年(1209)時到湖州創幻住寺,與書法大師趙孟頫交往甚密,趙孟頫有《游幻住寺》詩。中鋒名本是當時收留日本弟子最多的禪師,從1310至1323年,十多年之內,經他教授的日僧有12人之多。
中鋒所收的第一位日本法徒叫復庵宗已。復庵回國後創常陸法雲寺,弘揚中鋒宗法,名聲遠播。當時日本江湖僧人,如沒有到過復庵的輪下參謁,便算不得是遍歷之僧,故被僧俗稱之為活佛。後又有日僧業海本淨、古先印元、明叟齊哲、孤峰覺明(三光國濟國師)、別源圓旨等先後入元參謁中鋒求學多年。1320年,一山一寧的弟子西庭柏(雪村友梅的師弟)專程渡海來湖州求見中鋒,請大師為《一山國師語錄》題跋;又有日僧傑山了偉專程來幻住寺參謁中鋒,為其亡師求贊。這些得中鋒教授的日僧回國後,刊印大量的中鋒明本佛學著作,如《明本禪師雜錄》、《中鋒和尚廣錄》、《中鋒和尚雜錄》等,在全日本廣為流傳,所以當時中鋒和尚的名聲在日本幾乎家喻戶曉,老少皆知。
安吉靈峰寺在北天目山麓,群山懷抱,大樹參天,森異幽絕,是一處絕佳修性養心寶地,早在宋元時期就已經高僧輩出。元朝至正六年(1346),日僧東拙渡海入元,欲經中國去印度遊學。不料在尋訪西天目後染病在身,難以成行,就留住在靈峰寺內,得到寺院僧眾的悉心照料。東拙病癒後被靈峰的自然風光和佛學氣氛所吸引,竟不願再離去,數年以後被推薦為住持,直到入寂。至明代,因淨土第九祖藕益住持靈峰寺,從而成為中國淨土宗的祖庭之一。
就在日僧東拙來湖州的那一年元至正六年(1346),朝鮮僧普愚也來到湖州求學,普愚是仰慕湖州妙西霞霧山天湖寺石屋清珙禪師而來的。石屋清珙為西天目高峰原妙法徒,後又師事道場山住持及庵宗信,得以成為臨濟宗第十九世傳人。石屋開創霞霧山天湖寺後,以其深厚的儒學功底加上淵博的佛學知識著書立說,弘揚高峰宗風,一時聲名遠播,求學者甚眾,普愚便是其中之一。普愚在霞霧山求學兩年,深得石屋信任,石屋授之正印,傳衣表信,正式立為自己的嗣法傳人。普愚於至正八年(1348)回國,回國前得到元順帝接見,請他在燕京永寧寺開堂說法,並賜之金衣。回國後普愚在韓國弘揚石屋宗風,成為韓國佛教臨濟宗巨匠之一。
日本與韓國的寺院不僅是弘揚佛教的中心,而且也是區域茶道的傳播中心,這也正是從中國禪宗佛教學去的傳統。唐代“茶聖”陸羽後半生生活在湖州抒山妙西禪寺,悉心研究茶藝,以畢生心血寫出世界上第一部《茶經》,從而在佛教界形成了歷史悠久的禪茶文化。追溯日韓茶道的來源,其發源地當在湖州。所以認真研究和發掘湖州佛教的對外交流史,對促進湖州市乃到浙江省的國際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意義。

浙江是中國佛教文化

湖州佛教對外交流史初探
黃燾(湖州市旅遊協會)
浙江是中國佛教文化的較為發達的地方和名山大寺的集中地,同時又是中國佛教東傳日韓的主要發源地。地處浙江北部的湖州,同樣也是浙江佛教對外交流的重要源頭之一。
湖州歷史悠久,自古以來被譽為文化之邦,湖筆之鄉,絲綢之府。其境內不僅山水清遠,風光秀麗,而且人文薈萃,名士輩出,許多蜚聲文壇的名流人物都與湖州的山水風物有過因緣。象晉代的王羲之、王獻之、謝安,唐代的王維、顏真卿、陸羽、孟郊、李賀、杜牧、李商隱、張志和,宋代的蘇東坡、黃庭堅、張先、王十朋,元代的趙孟頫、明代的文徵明等等,他們不但在湖州留下了許多卓越的藝術成就和學術成果,而且對湖州的佛教文化起到了很大的相互交流促進作用。與他們同時代的湖州佛教界匯聚了許多高僧大德,象道場山的運庵普岩、清遠懷渭、月江正印、弁山的中鋒明本、霞霧山的石屋清珙、杼山的皎然和尚、靈峰山的藕益大師等等。他們不但在國內佛教界享有盛譽,而且名揚日韓等國,吸引了許多仰慕中國文化、潛心佛學的異國青年,不遠萬里來到湖州尋師求學。
道場山萬壽寺原名真正禪院,屬禪宗五家之一的臨濟宗。北宋元豐三年(1080),湖州知事奏請皇帝御賜金匾稱“護聖萬壽禪寺”,至南宋寧宗皇帝,又列為天下禪宗五山十剎之第二剎。五山十剎成為一個時期禪僧遊方參學的主要場所,同時也成為當時佛教東傳的主要發源地。
南宋開禧二年(1207)至寶慶二年(1226),臨濟十六世座主運庵普岩住持道場山萬壽寺,被譽為開山伏虎祖師後身。運庵普岩,名普岩,字少瞻,法號運庵,在佛學上有很高造詣,有《運庵和尚語錄》入《大藏經》刊行於世,其畫像贊詩曰:“松源嫡嗣,伏虎後身,接物有驗,見地不親,叢林沾潤恩披闊,萬古雲峰翠色新。”運庵有兩位嫡傳門徒,一位叫虛堂智愚,後成為餘杭徑山萬壽寺的住持。虛堂繼承師訓,傳授弟子甚多,其中有一位日本弟子叫南浦紹明,就是後來的日本圓通大應國師。南浦回到日本後大力弘揚運庵之禪風,形成以他為核心的“大應派”,為日本禪宗二十四流派的主要門派。後來,南浦又傳授給日本大燈國師宗峰妙超和關山慧玄,開創了大燈—關山派,成為日本臨濟宗的主流,源遠流長至今。運庵普岩的另一位門徒叫石帆惟衍,石帆又傳弟子西澗士曇。西澗曾兩度赴日本授法,歷任日本圓覺寺、建長寺的住持,開創了日本禪宗二十四流派中的西澗派,受到日本幕府和朝庭的隆重禮遇。西澗死在日本,被日本天皇賜予“大通禪師”的諡號,為日本禪宗的世祖之一。

南宋淳佑年間

南宋淳佑年間,臨濟宗十五世座主荊叟如珏住持道場山。淳佑九年(1249),日僧心地覺心渡海入宋,先在杭州護國寺、餘杭徑山寺等處求學,後經徑山痴絕道沖介紹,投奔湖州道場山拜荊叟如珏為師,在道場留學多年。南宋寶佑二年(1254),心地學成歸國,先後擔任日本紀伊鷲峰山西方寺、真如寺、京都事林寺、洛西妙光寺的開山祖師,他以紀伊興國為中心,創立了日本禪宗二十四流派之一的“法燈派”,受到日本龜山天皇和皇后的信寵,二聖迎請心地到龜山離宮舉揚宗風,天皇親自為其扶輿揭廉,以表敬意。心地覺心死後,日本醍醐天皇賜以“法燈圓明國師”諡號。心地所以在日本聲名遠揚,不僅因為他在佛學上深厚造詣,而且因為他從中國留學回國後,帶回去的二樣絕技:一是在杭州學到的吹奏竹樂的技藝,稱之為“尺八虛鐸”,以後竟成為風糜日本的國樂;二是在湖州等地學到的釀製豆板醬和醬油的技術,回國後在紀伊的淺湯試製成功,由此,淺湯生產的豆板醬和醬油,七百年來一直是馳名全日本的特產,而日本長者保持每天早晨喝醬湯的習慣,也是從那時開始的。
元朝初,由於南宋許多儒學名流,不願受異族統治而入山信佛,以致杭州附近的天目山脈一帶佛教寺院十分興盛,高僧輩出。因此吸引來更多的日本留學僧到臨安、餘杭、湖州等地求學。雪村友梅就是其中的一位。
雪村12歲就出家在日本巨嶠建長寺,為元朝派到日本的招諭使一山一寧的侍童,一山教他漢語、詩詞、書法和繪畫。元大德十一年(1307),雪村友梅奉師命渡海入元求學,是年18歲。他從明州(寧波)上岸後,首先奔湖州拜謁當時住持道場山的臨濟十九世座主叔平隆。叔平隆與一山一寧同是頑極行彌的法嗣門生,才華出眾,性格剛愎。天童雲外雲岫有詩讚之:“聲飛朝野,名動江浙。絕痴翁之禪,頑極父之德。十年坐道場,說法無定則。破群魔之妖孽,排百難而獨出。”叔平隆見法兄一山手書,對雪村十分器重,先薦其雲遊各處名山大寺,增長見聞,兩年後回來,任命他為萬壽寺藏經樓藏主。不料當時元朝政府正在追查大德十一年倭寇在明州城焚掠事件,凡是在此期間從明州上岸的日本人都被懷疑是間諜,雪村也被列入搜捕名單,因而當藏主沒有多久,就被元朝官府逮捕,關在當時的湖州路大牢里。叔平隆為了救這位日本弟子,向官府申訴,謊稱雪村是中國人。誰知有人告密,以至功敗垂成而身陷囹圄,結果病死在牢里。
元皇慶二年(1313)二月七日,雪村友梅被押赴刑場處斬。臨刑之際,這位日本和尚不顧一切地高聲朗誦一首詩《臨劍頌》:“乾坤無地卓孤筇,且喜人空法亦空。珍重大元三尺劍,電光影里斬春風。”當然用中國話。一時刑場大亂,圍觀者皆呼:“他是漢人,他是漢人”。刑官不知所措,只好押回大牢候刑。不久,正逢元武帝海山即位,大赦天下,雪村倖免死罪,改判終身囚禁。延佑元年(1314),又改判為流放西蜀十載。直到泰定帝登基,才被釋放。歷盡磨難重獲自由的雪村友梅,第一個心愿就是重回道場山,祭拜叔平隆的靈塔,完成恩師的遺囑。他在道場山藏經樓苦持五年,嘔心瀝血整理和編纂臨濟歷祖的遺訓和文獻,深受全山僧眾的敬重。元天曆元年(1328),文帝即位,聞雪村友梅經歷,深為感動,特賜“寶覺真空禪師”尊號,並請往長安翠微寺任主持。天曆二年(1329),雪村應日本故山屢召而歸國。歸國後歷任日本信濃慈雲寺、德雲寺、京都西禪寺、大分萬壽寺住持,後在播磨創建法雲寺,兼任京都萬壽寺、建仁寺住持。
雪村友梅詩書皆精,尤善書法。其書法之精不僅得益於一山和叔平二師,還曾得到湖州籍書法大師趙孟頫的指教。據日本《雪村大和尚行道記》載,雪村友梅雲遊少林、大都等地回湖州後,因慕趙孟頫之名,經直登門拜訪。趙孟頫對這位遠道而來的日本青年會講漢語已感新奇,有意試試他的文筆。不料雪村豪無懼色,當場以中唐李邕的書法揮毫作詩,行筆流暢,一氣呵成,令趙孟頫大為驚嘆,取出珍藏多年的麝煤香墨贈之,以表讚賞。
雪村友梅死後,被日本佛教界尊為五山“文學三傑”之一和日本 禪宗二十四流派中“一山派”的宗師之一。
就在雪村友梅離元回國的天曆二年(1329)三月,道場山遭遇大火災,寺院幾乎毀燼。是年八月,臨濟十九世月江正印受命於危難之際,住持道場山。月江原在湖州宣化寺任住持,德高望重,任道場山住持後悉心勸募重建,僅僅用一年半時間,就修復了道場山,“壯麗有加於昔”,月江的名聲也因此大了,日本弟子紛紛慕名而來。先是日僧月山友桂來拜謁求師,月江命他到何山宣化寺當書記;其後,日本佛燈國師約翁德儉的法徒太虛元壽專程來湖州道場山,拜謁月江,請為《佛燈國師語錄》作題跋。以後,日本禪宗二十四流派之一愚中派的鼻祖愚中周及入元,專程拜訪已經退休的月江,月江書“愚庵”二字相贈,愚中回國後即以此為號行世,後自改愚中。月江還為日本建仁寺的鐵庵適生所著《本源禪師語錄》及其詩集《純鐵集》作序。可見月江正印在日本佛界有很高的威信和名望。
元末,臨濟十八世座主清遠懷渭住持道場山。清遠法嗣“釋教宗主兼領五山寺”的笑隱大訴禪師。笑隱既是其師,又是其胞舅,著有《蒲寶集》,主四六句駢文作法,清遠自小耳染目睹,深得其奧秘,後來秉承笑隱文風,被譽為“文中虎”。明洪武元年(1368),日僧絕海中津渡海來華,首先上道場山拜謁清遠求學,以後又經清遠推薦,分別求師於杭州中天竺的季譚宗泐和靈隱寺的用貞輔良禪師。絕海在華留學十截,歷游五山叢林,偏訪名師碩德,而對其影響最大的,則是湖州道場山的清遠懷渭。清遠把笑隱創立的文風授之於絕海,使之歸國後開創日本蒲寶派駢文起了重要的先導作用。1379年絕海中津回日本,先後擔任斐州乾德山裴林寺、阿波寶冠寺,京都等持寺、京都相國寺等住持。由於他在日本弘揚笑隱——清遠文風,開創了蒲寶派駢文,而成為日本五山文學的創始人之一,被公認為全日本的第一詩僧。絕海中津死後,日本小松天皇賜以“佛智廣照國師”尊號。
元初時,在湖州弁山的南麓有一座並不很大的寺院,叫幻住普寧禪寺,但是寺院的住持名氣非常大,他就是被日本佛教界尊為“江南古佛”的中鋒名本。中鋒自幼在西天目出家,拜高峰原妙為師,苦修十年得契,鋒銳機敏,時稱大辯。大約在至元二十七年(1209)時到湖州創幻住寺,與書法大師趙孟頫交往甚密,趙孟頫有《游幻住寺》詩。中鋒名本是當時收留日本弟子最多的禪師,從1310至1323年,十多年之內,經他教授的日僧有12人之多。
中鋒所收的第一位日本法徒叫復庵宗已。復庵回國後創常陸法雲寺,弘揚中鋒宗法,名聲遠播。當時日本江湖僧人,如沒有到過復庵的輪下參謁,便算不得是遍歷之僧,故被僧俗稱之為活佛。後又有日僧業海本淨、古先印元、明叟齊哲、孤峰覺明(三光國濟國師)、別源圓旨等先後入元參謁中鋒求學多年。1320年,一山一寧的弟子西庭柏(雪村友梅的師弟)專程渡海來湖州求見中鋒,請大師為《一山國師語錄》題跋;又有日僧傑山了偉專程來幻住寺參謁中鋒,為其亡師求贊。這些得中鋒教授的日僧回國後,刊印大量的中鋒明本佛學著作,如《明本禪師雜錄》、《中鋒和尚廣錄》、《中鋒和尚雜錄》等,在全日本廣為流傳,所以當時中鋒和尚的名聲在日本幾乎家喻戶曉,老少皆知。
安吉靈峰寺在北天目山麓,群山懷抱,大樹參天,森異幽絕,是一處絕佳修性養心寶地,早在宋元時期就已經高僧輩出。元朝至正六年(1346),日僧東拙渡海入元,欲經中國去印度遊學。不料在尋訪西天目後染病在身,難以成行,就留住在靈峰寺內,得到寺院僧眾的悉心照料。東拙病癒後被靈峰的自然風光和佛學氣氛所吸引,竟不願再離去,數年以後被推薦為住持,直到入寂。至明代,因淨土第九祖藕益住持靈峰寺,從而成為中國淨土宗的祖庭之一。
就在日僧東拙來湖州的那一年元至正六年(1346),朝鮮僧普愚也來到湖州求學,普愚是仰慕湖州妙西霞霧山天湖寺石屋清珙禪師而來的。石屋清珙為西天目高峰原妙法徒,後又師事道場山住持及庵宗信,得以成為臨濟宗第十九世傳人。石屋開創霞霧山天湖寺後,以其深厚的儒學功底加上淵博的佛學知識著書立說,弘揚高峰宗風,一時聲名遠播,求學者甚眾,普愚便是其中之一。普愚在霞霧山求學兩年,深得石屋信任,石屋授之正印,傳衣表信,正式立為自己的嗣法傳人。普愚於至正八年(1348)回國,回國前得到元順帝接見,請他在燕京永寧寺開堂說法,並賜之金衣。回國後普愚在韓國弘揚石屋宗風,成為韓國佛教臨濟宗巨匠之一。
日本與韓國的寺院不僅是弘揚佛教的中心,而且也是區域茶道的傳播中心,這也正是從中國禪宗佛教學去的傳統。唐代“茶聖”陸羽後半生生活在湖州抒山妙西禪寺,悉心研究茶藝,以畢生心血寫出世界上第一部《茶經》,從而在佛教界形成了歷史悠久的禪茶文化。追朔日韓茶道的來源,其發源地當在湖州。所以認真研究和發掘湖州佛教的對外交流史,對促進湖州市乃到浙江省的國際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