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浮邱山

湖南浮邱山,有48面峰,常年雲遮霧繞,遠望若浮,近看似邱,故稱之為浮邱山。

湖南浮邱山
銀杏為史前樹種,它的存在有3億多年,與恐龍、熊貓為同時代產物。浮邱山主峰年平均氣溫16℃,最高34.2℃。這裡早春留雪霽,盛夏存陰涼,每至雲雨季節,則山巒煙雲變幻,然則雨過天晴,但見雲蒸霞蔚,嵐光異彩,似入人間仙境,令人賞心悅目。群巒疊翠的浮邱山,山上古木參天,濃蔭匝地,珍奇竹木和奇花異草夾雜其間。
浮邱山有48面峰,常年雲遮霧繞,遠望若浮,近看似邱,故稱之為浮邱山。另一種說法是南北朝時潘子良,在此煉丹修仙,他自號浮邱子,浮邱山便因浮邱子而得名。不知是浮邱山因浮邱子而得名還是浮邱子因浮邱山而取號,總之浮邱山因仙人潘子良而有了靈氣,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浮邱山還有一名曰無量山。光緒《湖南通志》:“浮邱山亦名浮梁山”,今呼無量山(《湖南省志》)。相傳遠古時候無量壽佛在此修道。那時山上四處林茂竹修,猛獸蟒蛇遍地。一日,山下一獵戶上山狩獵,遇見一猛虎,慌亂中眼看就要落入虎口,突然間一白須老者,擲一佛珠,佛珠瞬間化作一道火光,猛虎見狀拔腿便逃,獵人千恩萬謝,白須長者卻飄然而去。獵人四處尋找,偶入一洞穴,只見那白須老人正生火煮食,但不知所煮何物。獵人也正好餓極,便求白須老人施食,得到白須老人首肯後,獵人取出鍋中之物便啃,卻啃不動,但那白須老人吃起所煮之物,卻象咬生紅薯似的,吃不完的往地上一丟。獵人好奇,撿起一看,好傢夥,原來是石頭。石頭上清晰地留有白須老人的牙齒印。獵人自知遇到了仙人,趕緊下了山,告知眾人,眾人鏇即上山尋拜,可那白須老人卻不見了,只留下大片吃剩的留有牙齒印的石頭。眾人無不稱奇,遂將這種石頭叫做齒石。後來人們才知道,這白須老人是無量壽佛。因此浮邱山在上古時候被稱為無量山。
浮邱山頂,有一座道佛兩教同居一處的浮邱古寺。古寺有三進四宅,前宅為玉皇殿,為僧人誦經打座之處。第二宅為福壽殿,為清道光年間(1821–1851年),兵部尚書陶澍二夫人賀氏捐資修建。第三宅為祖師殿,原供道教玄武祖師之塑像。最後一宅為觀音殿,室內壁上嵌有一塊花崗石板,上刻“印心石屋”四個大字,是清道光皇帝賜給陶澍的御筆。寺廟幾經風雨,大都損毀,今已部分修復,供遊人香客觀光禮拜。
正式有文字記載的浮邱宗教史,可上朔到漢朝。浮邱寺最初建於兩晉南北朝的劉宋時期。謂之浮邱觀。清乾隆時佛教購買更名浮邱寺(《桃江縣誌》)。按中國歷史上修建寺廟的傳統要求,寺廟要後有主山,兩邊有附山,現存的浮邱古寺後有主峰,兩邊有48附峰環繞,形成萬佛朝宗的布局。因此,浮邱山早有“小南嶽”之稱。最初道觀建立後,明清朝廷在此設立了道征司,管轄湘中一帶3000道士(《桃江縣誌》)。浮邱道教因祖師菩薩而興旺,所以浮邱寺初建就有祖師殿。現存浮邱寺建築群系清乾隆三十五年至四十年(1770—1775年)所建。整體建築為磚木結構,耗白銀700餘兩,歷時6年建成。清道光19年(1839年)兩江總督陶澍的副室賀氏又捐資重修了壽佛殿與後殿。
浮邱寺為一院式建築群,寺門上方有一大石匾鐫書“浮邱寺”,進門第一宅為玉皇殿,供奉玉皇大帝塑像,為僧人誦經、打坐、授課之用。第二宅為壽佛殿,供奉無量壽佛塑像。第三宅為祖師殿,塑有北方真武祖師像。第四宅為老佛殿,塑有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十八羅漢及藥師像。佛座台下方嵌有一青石板,二米見方,上面鐫有清道光皇帝御筆“印心石屋”四個大字。禪寺兩邊是僧房、齋堂。樓上辟有客房。
浮邱寺周圍遍布名勝景點,據清嘉慶《益陽縣誌》載:“浮邱勝跡,山後有風洞,洞上有石屋鎮壓。山僧云:洞開則狂風大作。故無啟者,其石屋傳為飛來。山頂有丹池,為劉宋時浮邱子煉丹處。池旁小石間或有齒痕,俗呼齒石,謂浮邱子初入山時缺供,煮石為糧,其未化者,齧之而不可食,則棄其餘也。山上有寺,寺側有井,時而泛濫,時而涸竭,其中由溢而竭,由竭而溢,皆可立待訊息,最奇。山寺之前有三峰,矗立如閣,人稱三閣寨。山之半有水田……山之腰有龍洞……山之前有石洞……山之末與修山對峙。”
浮邱寺東百米處有一天然石洞火雲洞,洞口僅兩尺見方。當地老人講,此洞外小內大。山頂有一座“飛來石屋”,是天上落下的一塊屋形隕石,古人在其四壁,刻有八仙過海、丹鳳朝陽等四幅刀筆精細,形態生動的壁畫。石屋左側,立著一塊上書“丹台”的石碑,相傳是浮邱子等仙人煉丹之處。五代時,浮邱山浮、葛、許姓三個窮人在此煉丹,有一天砍倒一樹,葉如菩提,異香撲鼻,放入窯內燃燒更是滿山飄香。直衝九天的香氣引至一仙人下凡,仙人取出三丸丹藥,交三人服下,三人服下丹藥即化作清風隨仙人而去。故稱浮、葛、許三仙,此丹台為後人紀念三位成仙之人所建。仙人煉丹,煮石充飢,留有仙人齒印的“齒石”。山上還有一處神奇的風洞,洞中深不可測。傳說此洞經益陽城,可通洞庭湖。飛來石屋有不同版本的傳說,一說為西周時一仙人端坐於石屋中自西方飛來浮邱。一說為北方真武祖師駕屋到此鎮住洞庭孽龍。一說為帝子自九嶷山攜石屋乘風而至。我們現在所見石屋為後人仿製,制於何年無從考證,但其精美的圖飾,考究的工藝仍可說明其歷史之久遠。
浮邱山下人傑地靈,近現代出了不少科技界、文化界名人。像糧油科技界的何抗夫、中國預防醫科院的何其能......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