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西湖[南宋理學家朱熹詩作]

游西湖[南宋理學家朱熹詩作]

《游西湖》是南宋理學家朱熹的一首七言律詩。 宋孝宗淳熙十年(1183年)八月,詩人來到福州西湖,見荷花盛開,為這裡的秀美風景而動心,由眼前的荷花想到稻子的收成,由湖水與江潮想到大海,由個人想到天下。

原詩

宋孝宗淳熙十年(1183年)八月,朱熹來到福州西湖,見荷花盛開,為這裡的秀美風景而動心,吟出一首《游西湖》:
越王城⑴下水溶溶⑵,此樂從今與眾同⑶。

滿眼芰荷⑷方永⑸日,轉頭禾黍⑹便西風⑺。

湖光盡處天容闊,潮信⑻來時海氣通。

酬唱⑼不夸風物⑽好,一心憂國願年豐。

注釋

⑴越王城:冶城,閩越王無諸所築,俗稱無諸城。

⑵水溶溶:形容湖面寬廣、湖水蕩漾的樣子。

⑶與眾同:指詩人自己當時是以布衣身份入閩,與百姓同等。

⑷芰(ji去聲)荷:荷葉或荷花。

⑸永:永久。

⑹禾黍:稻子。

⑺西風:這裡指秋風。

⑻潮信:指江潮上漲與退去,時間每天準確推移。

⑼酬唱:以詩詞互相酬答。

⑽風物:具有地方特色的景物。

譯文

越王城下,湖面碧波蕩漾,此時我來到福州西湖觀賞美景,這種快樂與眾人是一樣的。

滿眼的荷花正要永久盛開,轉眼之間,稻子就要迎來秋風,秋收季節很快就要到了。

向西湖遠處看,天空很是開闊,江潮的時間規律與大海氣息相通。

詩歌酬唱不必刻意誇讚這裡風物的美好,心裡為國家的命運而擔憂,但願今年收成好些。

賞析

“酬唱不夸風物好,一心憂國願年豐。”詩人心裡裝著百姓,裝著國家,所以才會由眼前的荷花想到稻子的收成,由湖水與江潮想到大海,由個人想到天下。

這首詩讓我們看到,西湖不單是代表著風雅,西湖更大的魅力在於,它可以映照出人的胸懷。

作者簡介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諡文,世稱朱文公。祖籍江南東路徐州府蕭縣,南宋時朱氏家族移居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1]朱熹是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東巡撫,做官清正有為,振舉書院建設。官拜煥章閣侍制兼侍講,為宋寧宗皇帝講學。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書章句集注》《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說》《周易讀本》《楚辭集注》,後人輯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語象》等。其中《四書章句集注》成為欽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標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