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英政治制度與香港社會變遷

《港英政治制度與香港社會變遷》系統、全面敘述了1841—1997年港英政治制度與香港社會變遷的歷史,對港英政治制度的各項子項制度,如港督制度、行政局制度、立法局制度、行政制度、司法制度、行政監察制度、公務員制度、區域諮詢制度等,引證了大量史料進行論述,尤其深入分析了英國統治香港的“主權在英”的最高原則、直轄“殖民地”的政制模式、行政主導的政制特點、從禁止到超速的“民主發展”政策以及對回歸祖國後香港社會的影響。《港英政治制度與香港社會變遷》內容豐富,史料翔實,持論客觀公允。它有助於了解英國“殖民統治”香港的歷史和香港社會的變遷,有助於深刻認識回歸後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社會現實和“一國兩制”的偉大實踐,它是修讀香港政治、香港歷史課程的理想讀物。

圖書信息

出版社: 廣東省出版集團,廣東人民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6月1日)

平裝: 461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218059907

條形碼: 9787218059907

尺寸: 22.6 x 14.8 x 2.2 cm

重量: 599 g

作者簡介

劉曼容,1954年生,湖南省臨澧縣人。1978年畢業於武漢大學歷史系。後相繼獲武漢大學歷史學碩士學位、中山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先後任職於武漢大學歷史系、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孫中山研究所和歷史研究所。現任華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武漢大學歷史學院兼職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中國近現代史研究,主要研究領域為中華民國史、香港史。專著有《孫中山與中國國民革命》、《中國國民革命探微》、《港英政府政治制度論(1841-1985)》。合著有《國民軍吏》、《中國大革命史》等6部。並在《歷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國內外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

內容簡介

《港英政治制度與香港社會變遷》系統、全面敘述了1841—1997年港英政治制度與香港社會變遷的歷史,對港英政治制度的各項子項制度,如港督制度、行政局制度、立法局制度、行政制度、司法制度、行政監察制度、公務員制度、區域諮詢制度等,引證了大量史料進行論述,尤其深入分析了英國統治香港的“主權在英”的最高原則、直轄“殖民地”的政制模式、行政主導的政制特點、從禁止到超速的“民主發展”政策以及對回歸祖國後香港社會的影響。

《港英政治制度與香港社會變遷》內容豐富,史料翔實,持論客觀公允。它有助於了解英國“殖民統治”香港的歷史和香港社會的變遷,有助於深刻認識回歸後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社會現實和“一國兩制”的偉大實踐,它是修讀香港政治、香港歷史課程的理想讀物。

目錄

緒言

一、學術史回顧

二、本課題的結構和內容

三、本課題的研究主旨

總論

第一章 社會變遷中港英政治制度的歷史演變

一、開埠時期:港英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形成(1841-1898)

二、轉口港時期:港英政治制度的發展(1898-1941)

三、工業化與經濟騰飛時期:港英政治制度的鞏固(1945-1985)

四、過渡時期:港英政治制度的劇變與終結(1985-1997)

第二章“主權在英”:英國殖民統治香港的最高原則

一、三個敕令:把“主權在英”的最高原則“合法化”

二、三個憲制性法律:把“主權在英”的最高原則憲制化

三、直轄管治:把“主權在英”的最高原則治權化

四、從侵占到放棄:英國對香港主權問題的立場演變

第三章 直轄“殖民地”:英國統治香港的政制模式

一、直轄“殖民地”的政制模式

二、總督專權、“委任議局”的管治模式

三、港英政府的系統結構

第四章 行政主導:英國管治香港的政治體制特點

一、高效管治:實行行政主導的歷史緣由

二、港督集權:實行行政主導的核心

三、駕馭兩局:實行行政主導的主要內容

第五章 利用與吻合:港英政制藉助香港華人文化傳統

一、消融衝突:藉助香港華人文化傳統的必然因素

二、“化腐朽為神奇":充分利用與吻合香港華人文化傳統

三、“為我所用”:利用與吻合的價值取向

第六章 從禁止到超速:英國對香港“民主發展”政策的歷史演變

一、禁止時期:英國壓制禁止香港的“民主發展”(1841—1981)

二、超速時期:英國催生超速香港的“民主發展”(1982—1997)

三、“禁止”與“超速”相悖現象的分析

分論

第七章 保障與制約:英國管治香港的港督制度

一、穩而少變:港督制度的歷史進程

二、高度集權:英國對港督職權的保障

三、系統控制:英國對港督職權的制約

四、有位敢為:港督職能的實踐運作

第八章 決策諮詢:行政局制度

一、議員成分從單一走向多元化:行政局的歷史演進

二、是決策諮詢機構而非等同“內閣”:行政局的職能與運作機制

三、共識與協調:行政局制度的作用

第九章 立法諮詢:立法局制度

一、從委任制走向代議制:立法局的歷史演變

二、是立法諮詢機構而非類似“國會”:立法局的職能與運作機制

三、“錘鍊”與彌補:立法局制度的作用

第十章 權力中樞:行政制度(布政司署)

一、因應而變:行政制度的歷史發展

二、科層官僚制:布政司署行政機關的組織與運作

三、控制與延伸:地區行政系統

四、卸載與掌舵:非政府部門公務機構

五、張網與吸納:政府諮詢委員會

六、寓政治於行政之中:行政制度的特點

第十一章 厲行法治:司法制度

一、移植與完善:司法制度的歷史演進

二、門類齊全:司法組織系統

第十二章 以權制權:行政監察制度(廉政公署)

第十三章 為政在人:公務員制度

第十四章 並非地方政府:區域諮詢制度(市政局、區域市政局、區議會鄉議局)

餘論

第十五章 交相互動:港英政制變與社會變遷的合力因素

第十六章 雙重屬笥:港英政治制度的性質分析

第十七章 雙重作用:港英政治制度的歷史地位

第十八章 揚棄與借鑑:港英政治制度驛回歸後香港社會的影響

附錄 徵引及參考書目舉要

後記

後記

本書是近些年我對回歸前香港歷史問題的粗淺思考本書的研究,先是獲準列入2001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而後得到廣東優秀哲學社會科學著作出版基金的資助。在書稿付梓之際,謹向這些基金的主管領導、有關評審專家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本書的寫作和修改過程中,得到了武漢大學博士生導師向榮教授,中山大學博士生導師林家有教授、邱捷教授、郭正林教授、陳廣漢教授,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劉澤生教授,香港各界文化促進會李國強先生等諸位學界專家的賜教與幫助,使我受益匪淺,此申謝忱!

在本書出版過程中,得到了廣東人民出版社金炳亮社長、鍾永寧副社長、黎捷編輯的指教和幫助。他們分別作為本書的三審責任編輯,對書稿字斟句酌,提出了非常寶貴的修改意見,為本書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勞動,謹此致謝!

最後,我要藉此機會感謝家人對我工作的全力支持,特別是兒子陳璇和兒媳曹菲就書中涉及的有關法律性問題和英文文獻翻譯為我提供了許多有益的諮詢參考,使本書避免或減少了可能出現的一些錯誤

本書稿雖然是幾易其稿後的產品,但至今仍未如人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