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督府舊址

港督府舊址

位於香港島中環上亞厘畢道,山巒花園內,1855年建。曾是香港25任總督的官邸和辦事處。1997年6月30日16時39分香港最後一任總督彭定康撤離,從此結束了該樓作為總督府的使命。香港回歸祖國後,舊港督府改名“紫廬”寓意香港市花紫荊花,隱喻“紫氣東來”。該地現用作香港特區政府招待貴賓、舉行宴會的地方,稱為香港禮賓府。每到開放日,市民可自由參觀遊覽。

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建築
港澳台
香港特別行政區
港督府舊址

簡介

香港禮賓府前身為香港總督府,建於1851年,歷時4年竣工。1891年於東面擴建新翼,即今日之宴會廳。1941年至1945年日占期間,依然以禮賓府作為港日政府的總督府,於英治期間的28位港督有25位均在裡面居住。香港禮賓府前身為總督府,於一八五五年興建,英國管治香港期間,一直是歷任總督的官邸。香港著名歷史建築物。港督府又名督轅,位於港島中區上亞
..
厘畢道。1845年,港英政府決定興建總督府,由當時的測量局局長急庇利主持工程。1855年建成。1890年政府又撥款4萬元擴建,加蓋側翼之宴會廳。香港歷任28位總督中,有25位曾以這座建築物作為官邸和辦公室。日軍占領時,日人藤村正一將大樓全面改建,在主樓和側翼之間加建一座塔式建築,即成今日之規模。港督府建築相當宏偉,第一層有供很多人聚會的大禮堂,兩旁有門附近還有候車廳。地下部分有足以安排宴會的大型餐廳。樓上除港督夫婦居住的房、廳外,還有一個可供聚會的小型客廳,另有3間陳設豪華,布置高雅的招待貴賓大套房。許多英國王室及政府官員、外國貴賓訪港或路過此間,接受港督招待時,多在此居停。露天花園內增修一座游泳池。港督府內工作人員也相當多。
..

現更名為香港禮賓府,香港禮賓府已根據《古物及古蹟條例》定為古蹟,目前是行政長官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舉行重要官式活動的場所,例如舉行官式宴會,以款待到訪的國家元首或政府首長,也用以舉行勛銜頒授典禮。香港禮賓府花園每年開放四次,供市民參觀。宴會廳每月預留三個星期五,供本港慈善、非牟利或公共團體申請借用,舉辦對公眾有裨益的活動。
前港督府為現在的禮賓府。香港歷任28位總督中,有25位曾以這座建築物作為官邸和辦公室。其建造工程始於1851年,即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8年後,工程歷時4年。1941至1945年,日軍占領香港期間,大事修建前港督府,包括在中央加建一座高樓塔。這座塔樓今天成為建築物特色之一,吸引不少遊人和旅客參觀。後來多位香港總督也曾命人對前港督府進行改建修繕工程,以切合個人風格和需要。前港督府糅合了不同的建築風格,別具特色,每一次修建都為其歷史加添印記。1977年7月香港回歸後改名為禮賓府。
禮賓府位於中環半山,是座米白色建築物。根據《文物及古蹟條例》,香港禮賓府已被定為古蹟。目前是行政長官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舉行重要正式活動的場所,例如舉行官方正式宴會,以款待到訪的國家元首或政府首長,也用以舉行勛銜頒授典禮。將來計畫將其改建為博物館,展覽各任港督在港圖片及各種具有殖民地色彩的用具,並作為文藝活動、展覽會及音樂場地。
香港總督府香港總督府

香港總督府 

 
建築物曾在日軍占領時期進行大規模改建工程。這座典雅的建築物現為香港禮賓府,是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和政府舉行重要官式宴會的場所。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原來打算將港督府更名為特首府,作為新任特首的官邸,但據說由於擔心英國在府內留下間諜裝置,因此當時新任特首拒絕以此為官邸。就此前港英的港督府命名出現了問題。最初政府稱之為「前港督府」,後經政府專家討論後,建議將建築物更名為「紫蘆」,取意自建築物上呈深紫啡色的屋頂。後來由於此名與香港的一些建築物重名,加上社會普遍不認同,使得「紫蘆」
..
一名最終沒被採用,而改稱為「禮賓府」。2005年董建華宣布辭職,新任特首曾蔭權宣布將以禮賓府作官邸,並花費1450萬港元進行維修工程,包括改良電力、電訊網路和影音系統,以及建造一個錦鯉魚池,以迎接曾蔭權的入住。2006年1月12日,曾蔭權與太太正式遷入禮賓府居住,1月16日起,特首及特首辦公室將從政府總部遷至禮賓府辦公,回復殖民地時期的安排。特首入住後,「禮賓府」的名稱將維持不變。
2006年1月12日,曾蔭權與太太正式遷入禮賓府居住,1月16日起,特首及特首辦公室將從政府總部遷至禮賓府辦公,回復殖民地時期的安排。特首入住後,“禮賓府”的名稱將維持不變。

二次大戰前

香港禮賓府前身為總督府。1841年英國占領香港後,將現時花園道、上亞厘畢道至己連拿利的山坡劃為政府山,在此建立殖民地的行政中心。港督府位於上亞厘畢道,
..
地理位置優越,前方遠眺維多利亞港,俯瞰中區景致;下達政府總署、聖約翰座堂,旁為金鐘域多利軍營,後有動植物公園,布局反映英國人的管治與生活模式。總督府由第二任測量總署署長卡拉弗利設計,1851年10月正式動工,歷時四年至1855年竣工,耗資14940英鎊。英治期間除首三任港督外,其餘25位港督均在府內居住。總督府另一個主要功能是接待貴賓。初期接待的都是皇室成員及外籍重要人士,直到第七任港督堅尼地上任後才開始容許華籍商人參與總督府的活動。最初總督府只有一座以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建成的主樓,落成後歷任香港管治者一直有對該建築進行加建和修改。戰前最大的加建工程是擴建東翼。當時總督府由於舉行活動日多,港督德輔決定加建東翼,由設計到建成歷時僅三年,於1891年啟用。東翼主要用作社交活動場地,即今日之宴會廳。東翼面積與主建築相若,由有蓋樓梯相連,上層為宴會廳,下層為飯廳。1930年代總督府日漸殘舊,港督貝璐曾建議於馬己仙峽道另建新的總督府,但因經濟問題及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而擱置。

戰後時期

由於日人已進行維修工作,戰後總督府繼續用作總督之官邸。港督楊慕琦於1946年遷回官邸,把日式裝置拆除,並改建成四間睡房和浴室。下一任港督葛量洪則在房間牆壁上鑲嵌飾板,加裝壁爐,增建露台,安裝獨立空調等,並在主樓門廊入口加置兩隻石獅子。港督麥理浩則為港督府進行大規模翻新,更換屋頂,宴會廳首次安裝中央空調,花園建設腰形泳池;擴充員工宿舍,並加建風格與主樓相配的管家宿舍。港督戴麟趾、尤德、衛奕信及彭定康亦曾為港督府的設計作出少量改動。

主要特色:

香港禮賓府位於中環上亞厘畢道,正門朝南,面向太平山。中區政府合署坐落其北面斜坡下,是政府總部大部分辦公室的所在處。香港禮賓府門前有一片草坪,常年綠草如茵,背後花園廣種植物,繁花似錦,春天杜鵑花盛放,爭妍鬥麗,滿園添色。在官式活動中,禮賓府內的宴會廳、客廳、飯廳和會議廳經常用於接待到訪的貴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