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陽報

《渭陽報》是中共渭陽柴油機廠委員會宣傳部主辦的內部企業報。它的前身是《職工生活》,由華東第三野戰軍後勤運輸工管處第二廠主辦,1950年4月創刊於上海。1951年8月工廠遷址寶雞縣,報頭改名為《工人之友》。16開,周刊(1953年7月至1956年9月停刊)。1965年5月24日改名為《戰鬥報》。1966年7月改名為《紅渭陽》。1970年改名為《簡報》。1975年1月1日改名為《渭陽簡報》。前4次改名均為8開2版周報。1983年2月24日改名為《渭陽報》,4開4版,周報。地址:寶雞縣虢鎮。

簡介

《渭陽報》是由廠黨委宣傳部部長兼任總編的領導體制。歷任總編有:鄧剛、米榮進、鄧全法、韓經濟、孫華中。有編採人員6人。

發展歷程

1989年報紙期發數為1500份,免費發至工廠班組和職工家屬。報紙由該廠勞動服務公司印刷廠承印。 《渭陽報》的辦報宗旨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緊跟企業生產經營工作的中心任務,宣揚改革中湧現出的先進人物,反映全廠6800名職工的呼聲和建議,為促進企業的兩個文明建設服務。 《渭陽報》的前身《工人之友》,早在50年代就注重報紙專欄的設定,曾以“把自己培養成為有高尚道德的人”為專欄總標題,展開了以下幾個問題的討論:1956年12月15日和22日在《工人之友》二版專欄總標題下刊登了《為表揚好人好事,反對壞人壞事開展討論》《懸崖勒馬》;1987年1月12日和19日又在《渭陽報》二版刊登了《正確處理戀愛夫婦關係》《個人生活與收支要有計畫》等10篇報導。這個專欄的特點是利用小評論、大家談、小通訊、讀者意見等形式進行專題討論。 《渭陽報》始終把企業新產品宣傳放在重點地位,圍繞新產品上新台階不遺餘力地進行報導。如《渭陽報》的前身《戰鬥報》於1965年9月9日一版刊登了《七車間滾齒機精化成功》的報導。文中記述了王國祥和趙立身兩位同志,積極想辦法以土代洋,以槓桿千分比較儀代替經緯儀,進行各種試驗兩萬餘次,測量6802次,經過4個月的艱苦努力,終於試製成功滾齒機精化,在工廠里產生了較大影響。1983年9月16日一版刊登了《燃油濾清器得了金質獎》的報導。1985年4月24日一版刊登了《渭陽機車裝配線建成投產》的報導。文中記述了一種操作簡便,4分鐘由零部件組裝一輛整車的裝配流水線建成投產。從此宣告渭陽柴油機廠渭陽機車生產將上一個新台階。1988年11月2日二版刊登了《渭水河畔“紅天鵝”抖翅掠京華》的通訊。該文以渭陽50C型車參加1988年10月21日在北京西郊老山、由中汽公司等單位聯合舉辦的88年全國機車廠牌賽50型系列機車外型、質量評優為引子,記述了怎樣使“紅天鵝”抖翅掠京華的50C型車整體設計負責人和設計組全體同志嘔心瀝血的全過程。1989年1月20日一版刊登了《請記住88年12月17日》的通訊。文中記述了披紅掛花的“第九萬輛機車”從上裝配線到走向下裝配線的全過程。從這篇通訊的標題可以看出:“九萬”一詞宣布渭陽1988年突破生產9萬輛機車大關,使渭陽機車的生產走上鼎盛時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