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鑑湖女俠秋瑾年譜

清鑑湖女俠秋瑾年譜

"光緒二十六年(1900)

圖書信息

中文名: 清鑑湖女俠秋瑾年譜

作者: 林逸 撰
圖書分類: 人文社科
出版社: 台灣商務印書館
書號: 1052-135
發行時間: 1985年07月
地區: 台灣
語言: 繁體中文

內容概要

本書以編年的方式詳實地記錄了秋瑾的一生,兼收秋女俠的重要詩篇和著作。對研究秋瑾其人其事和中國近代史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目錄

鑑湖女俠秋瑾遺像
自序
凡例
年譜(光緒元年即1875年至光緒三三年即1907年)
徵引用書

秋瑾其人

秋瑾(1875~1907),女,原名秋閨瑾,字璿卿(璇卿),;號鑑湖女俠。祖籍浙江山陰(今紹興市),出生於福建廈門。蔑視封建禮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蘭,秦良玉自喻。性豪俠,習文練武,喜男裝。清光緒二十年(1894),其父秋信候任湘鄉縣督銷總辦時,將秋瑾許配給今雙峰縣荷葉鄉神沖王廷鈞為妻。光緒二十二年,秋與王結婚。王廷鈞在湘潭開設“義源當鋪”,秋瑾大部分時間住在湘潭,也常回到婆家。這年秋天,秋瑾第一次回到神沖,當著許多道喜的親友朗誦自作的《杞人憂》: “幽燕烽火幾時收,聞道中洋戰未休;膝室空懷憂國恨,誰將巾幗易兜鍪”,以表憂民憂國之心,受到當地人們的敬重。
光緒二十六年(1900),王廷鈞納資為戶部主事,秋瑾隨王赴京。不久,因為八國聯軍入京之戰亂,又回到家鄉荷葉。次年在這裡生下第二個孩子王燦芝(女)。光緒二十九年,王廷鈞再次去京復職,秋瑾攜女兒一同前往。翌年,毅然衝破封建家庭的束縛,自費東渡日本留學,先入日語講習所,繼入青山實踐女校。
秋瑾在日期間,積極參加留日學生的革命活動,與陳擷芬發起共愛會,和劉道一等組織十人會,創辦《白話報》,參加洪門天地會,受封為“白紙扇”(軍師)。光緒三十一年歸國。春夏間,經徐錫麟介紹加入光復會。七月,再赴日本,加入同盟會,被推為評議部評議員和浙江主盟人,翌年歸國,在上海創辦中國公學。不久,任教於潯溪女校。同年秋冬間,為籌措創辦《中國女報》經費,回到荷葉婆家,在夫家取得一筆經費,並和家人訣別,聲明脫離家庭關係。其實是秋瑾“自立志革命後,恐株連家庭,故有脫離家庭之舉,乃藉以掩人耳目。”是年十二月(1907年1月),《中國女報》創刊。秋瑾撰文宣傳女解放主張提倡女權,宣傳革命。鏇至諸暨、義烏、金華、蘭溪等地聯絡會黨,計畫回響萍瀏醴起義,未果。
光緒三十三年正月(1907年2月),秋瑾接任大通學堂督辦。不久與徐錫麟分頭準備在浙江、安徽兩省同時舉事。聯絡浙江、上海軍隊和會黨,組織光復軍,推徐錫麟為首領,自任協領,擬於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時起義。因事泄,於7月13日在大通學堂被捕。7月 15日從容就義於浙江紹興軒亭口。光緒三十四年,生前好友將其遺骨遷葬杭州西湖西泠橋畔,因清廷逼令遷移,其子王源德於宣統元年(1909年)秋將墓遷葬湘潭昭山。1912年,湘人在長沙建秋瑾烈士祠,又經湘、浙兩省商定,迎送其遺骨至浙,復葬西湖原墓地。後人輯有《秋瑾集》。
孫中山和宋慶齡對秋瑾都有很高的評價。1912年12月9日孫中山致祭秋瑾墓,撰輓聯:“江戶矢丹忱,重君首贊同盟會;軒亭灑碧血,愧我今招俠女魂。”1916年8月16日至20日,孫中山、宋慶齡游杭州,赴秋瑾墓憑弔,孫說:“光復以前,浙人之首先入同盟會者秋女士也。今秋女士不再生,而‘ 秋風秋雨愁煞人 ’之句,則傳誦不忘。”1942年7月宋慶齡在《中國婦女爭取自由的鬥爭》一文中稱讚秋瑾烈士是“最崇高的革命烈士之一”。1958年9月2日宋為《秋瑾烈士革命史跡》一書題名。1979年8月宋為紹興秋瑾紀念館題詞:“秋瑾工詩文,有‘秋風秋雨愁煞人’名句,能跨馬攜槍,曾東渡日本,志在革命,千秋萬代傳俠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