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鐵力木金漆木雕十二扇大屏風

清鐵力木金漆木雕十二扇大屏風

金漆木雕十二扇大屏風,其形體高大,精雕細鏤,題材豐富,氣勢恢弘,散發著迷人的魅力,現為廈門復文美術館收藏。

清鐵力木金漆木雕十二扇大屏風

屏風在我國由來已久,常陳設於室內的顯著位置,有分隔,美化,擋風,協調的作用,

清鐵力木金漆木雕十二扇大屏風點擊查看大圖
是融實用性和藝術性於一體的傳統家具.在我們的藏品中,就有這么一件金漆木雕十二扇大屏風,其形體高大.精雕細鏤,題材豐富,氣勢恢弘,散發著迷人的魅力,現為廈門復文美術館收藏.

美輪美奐的傳統工藝

這件木雕十二扇屏風,形體高大,氣魄雄偉,高345厘米,寬624厘米,由鐵力木及金漆木雕組成,所刻人物故事題材採用高浮雕、鏤空雕、通雕、立體雕等技法,精雕細刻,玲瓏剔透,金箔與木雕相結合,將金箔依貼於所刻木雕的表層,既起到了防潮防腐的作用,又突出了莊嚴華麗、金碧輝煌的藝術效果。該屏風四周的木雕風格應屬清代福建地區的金木雕刻風格。
金木雕的生產與發展,實際上與我國當時的封建帝制息息相關。封建統治階級為了顯赫權勢,不惜用黃金輾成金箔貼飾於殿台樓閣、雕樑畫棟以及各種高貴的器物之上。嗣後,佛教在中國流行,教徒們為了崇敬佛祖,興建廟宇寺院時亦在泥塑木雕的神像、神龕上貼金。然後,民間茶館酒肆、豪屋富宅及婚喪喜慶的各種建築裝飾、妝套家具及器物等亦予以延用。這樣便逐漸形成了金木雕這一門藝術。
金木雕藝術由於工藝精細,用料豪華,製作成本較高,明清之間往往產生、發展、流行於東南沿海經濟發展較快的地區。比較突出的有兩種:一是浙江寧波地區為代表的朱金木雕,雕刻品表面僅有朱(紅)和金兩種色彩,故名。二是廣東潮州、福建莆陽一帶為代表的彩金木雕,該類木雕以深雕、透雕、鏤空雕為主體,表面顏色除金以外,還敷有紅、黃、綠、藍、黑等多種色彩,故亦謂之彩金木雕。據史料記載:明清時期金木雕的生產相當繁盛,主要產地集中在潮汕地區的五華、興梅、潮州及福建永春、莆陽一帶。
到了清代晚期,文化藝術的交流融合逐漸頻繁,各地區的風格彼此影響、結合、取長補短,從而在整體上促進了木雕藝術的發展,也就是說,朱金木雕和彩金木雕的產地不一定只在寧波、潮汕和福建。不過從其風格的源流上說應歸屬於哪一類,還是能一目了然的。同時金木雕刻前面已經說過,成本昂貴,儘管生產製作不一定都在原產地,但肯定出自東南沿海。
該十二扇大屏風木雕的外框系鐵力木材質,塗飾老漆,金漆木雕部分採用的是樟木,樟木又稱香樟。我國東南部地區浙、閩、粵、贛,盛產樟木,農家村落到處都有。有幾百年的樟木,直徑可逾米,高逾丈。樟樹里含有一種樟腦精,清香提神,不蛀不腐,質地柔韌細膩並不堅密,易於奏刀精雕細刻。該大屏風每一扇的上下部分皆刻得層層疊疊,玲瓏剔透。刻後髹漆貼金,不僅金碧燦爛,而且能防潮防蛀,經久不會崩裂變形或腐朽。從該貼金木雕大屏風裝飾工藝的形成上看,可以分為兩類:一是“黑漆裝金”。即先在雕刻物上以黑色的漆料作底子,然後鋪上金箔,色彩反差強烈,奪人眼目。該屏風的第一和第十二塊上的對聯裝飾便是。二是“五彩裝金”,它們是以青、大綠、紫紅、粉黃裝彩,再用金色烘托,形成五彩繽紛、金碧輝煌的效果,該大屏風的上下幾組雕刻風格便是。
該大屏風的雕刻藝術具有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和藝術手法,層層的深雕和透雕可達一至三層的空間,把複雜曲折的各種故事畫面放置在一個畫面上,有條不紊地、有機地聯繫起來,具有“多層鏤通,玲瓏剔透”的南方雕刻風格,精密而不亂,依然保持了屏風外壁的平面感,使人感到更加渾厚堅實,富麗堂皇。經對實物考證,其工藝為清中期作品。
該大屏風雕刻的題材亦豐富多彩,有人們熟知的神話故事、戲曲情節、歷史小說,如“二十四孝”、“藍關雪”、“三娘教子”,也有直接反映當時社會生活的如“漁、樵、耕、讀”,“修房蓋屋”等。此外還有梅、竹、牡丹、龍鳳、獅、虎、仙鶴、靈芝等名花異卉、奇珍瑞獸,以至博古器物,桃、榴、佛手等等。尤為突出的是“二十四孝”的故事,“孝”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來中國社會維繫家庭關係的道德準則,“孝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精髓。
該十二扇大屏風的中心部分為朱漆金書(圍屏中間原配山水畫作,現已失),民國十八年,福建莆陽顯貴為其母李氏祝七旬壽慶,由著名書畫家王喬年選文,陳祖蔭手書,字跡工整秀美,文辭華麗,經巧匠精緻刻劃貼金,為祝李氏孺人姻嫂七旬榮慶而作,內容無非是歌頌封建社會的婦女典範,守婦道,重節操,相夫教子之類……後配朱漆金書結合十二扇圍屏,形神兼備,總體連成一氣,蔚為壯觀,十分氣派。
該屏風形體巨大,歷經百年風雨滄桑和劫難,至今完好無損,且其文辭、書法雕刻彩金以及造型、題材、製作風格等都強烈地體現出了時代氣息和地區特色,實在是一件難得的木雕古玩藝術品。

金屏風引發的收藏之路

藏家發現這件屏風也是出於偶然,2005年他和朋友到福建莆陽辦事,當這件集雕刻,繪畫,書法於一體的屏風呈現在他們眼前時,便被其渾然大氣,精美絕倫的氣息所震撼,在請了幾位業內資深專家鑑賞和把關後,終於把這件寶物收藏於廈門復文美術館.
實際上,藏家能收藏到這件稀世珍寶,主要得益於其收藏道德.熟悉這位藏家的人都知道,他的收藏是只進不出,只要遇見自己心愛的古玩和書畫,就會千方百計購得,卻從來捨不得賣掉一件。在他看來,真正熱愛藝術,懂得古玩的人,對於自己收藏的每一件書畫,古玩,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喜愛,珍惜。而在自己的藏品室,把玩欣賞一件件古玩,一幅幅書畫,其中的樂趣和愜意只有自己的能夠體味得到。
也正是在收藏了這件屏風之後,藏家體會到了藝術品收藏中的樂趣和價值,在經過縝密籌劃以後,成立了廈門復文美術館,踏上了更為長遠的收藏之路。這件金漆木雕十二扇大屏風作為美術館的第一件古玩藏品,被置於美術館的顯眼位置,為更多的人參觀和欣賞。

雕刻之鄉的精品巨製

據了解,該屏風四周的木雕風格應屬清代福建地區的金木雕刻風格。金木雕的生產與發展,實際上與我國當時的封建帝制息息相關。封建統治階級為了顯赫權勢,不惜用黃金輾成金箔貼飾於殿台樓閣,雕樑畫棟以及各種高貴的器物之上。嗣後,佛教在中國流行,教徒們為了崇敬佛祖,興建廟宇寺院時亦在泥塑木雕的神像,神龕上貼金。然後,民間茶館酒肆,豪屋富宅及婚喪喜慶的各種建築裝飾,妝套家具及器物等亦予以延用。這樣便逐漸形成了金木雕這一門藝術。
金木雕藝術由於工藝精細,用料豪華,製作成本較高,明清之間往往產生,發展,流行於東南沿海經濟發展較快的地區。比較突出的有兩種:一是浙江寧波地區為代表的朱金木雕,雕刻品表面僅有朱(紅)和金兩種色彩,故名。二是廣東潮州,福建莆陽一帶為代表的彩金木雕,該類木雕以深雕,透雕,鏤空雕為主體,表面顏色除金以外,還敷有紅,黃,綠,藍,黑等多種色彩,故亦謂之彩金木雕。據史料記載:明清時期金木雕的生產相當繁盛,主要產地集中在潮汕地區的五華,興梅,潮州及福建永春,莆陽一帶。
另據藏家介紹,這件藏品的發現地福建莆陽,是我國自古以來的雕刻之鄉。該地區木雕興於唐宋,盛於明清,素以精微透雕著稱。唐初,寺廟的建築裝飾,佛像,經書等已有雕刻雛形;宋末元初,莆陽地區所雕刻的人物,動物,山水,花卉等題材的圍屏,欄桿,木雕古玩,樂器,家具等,已經相當精妙生動;明代,莆陽地區擅長圓雕佛像,平雕建築裝飾。至今福建本土,台灣以及日本的長崎,鹿耳島等地天后宮尚存有明代木雕媽祖像以及匾額,圍屏,祭器等文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