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鎮刺梨乾

刺梨為薔薇科植物,又名茨梨,是黔中大地的天然野果,是滋補健身的營養珍果。屬野生小灌木,四至五月開粉紅、紅或深紅色的花,夏花秋實,八至九月果實成熟。果實為黃色,果肉脆,成熟後芳香撲鼻,富含維生素C,被稱為“維C之王”。

基本信息

刺梨乾刺梨乾
中文學名:刺梨乾

別稱:茨梨、木梨子

分布區域:貴州,河南、雲南,湖北,四川等

刺梨原產地:貴州山區

產品簡介

刺梨乾刺梨乾
刺梨的藥用價值很高,其花、葉果、籽可入藥,有健胃、消食、滋補,止瀉的功效。特別是刺梨富含超氧化物岐化酶(簡稱SOD),SOD是國際公認具有抗衰、防癌作用的活性物質,還具有抗病毒、抗輻射的作用,在心血管、消化系統和各種腫瘤疾病防治方面,套用十分廣泛。

刺梨的果實同時也是加工保健食品的上等原料,成熟的刺梨肉質肥厚、味酸甜、果實富含糖、維生素、胡蘿蔔素、有機酸和20多種胺基酸、10餘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以及過氧化物歧化酶。尤其是維生素C含量極高,是當前水果中最高的,每100克鮮果中含量841.58~3541.13毫克,是柑橘的50倍,獼猴桃的10倍,具有“維生素C之王”的美稱。刺梨果實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醫療價值。其味酸、澀、平;消食健脾,收斂止泄;用於治療積食腹脹、痢疾、腸炎、維生素C缺乏症等,刺梨汁還具有阻斷N-亞硝基化合物在人體內合成並具有防癌作用;對治療人體鉛中毒有特殊療效。刺梨提取物中有效成份維生素C, 刺梨果實可加工果汁、果醬、果酒、果脯、糖果、糕點等。刺梨也是一種很好的觀賞花卉和綠籬植物。在1996年,刺梨果實價格一度颮升,其最主要的原因是當時風靡醫藥界的三株口服液也採用的有刺梨提取物成份。

形態特徵

刺梨乾刺梨乾
刺梨為野生小灌木,四至六月開粉紅色、紅或深紅色的花,夏花秋實。果實多為扁圓球形,橫徑一般為二至四厘米,八至九月果實成熟,黃色,有時帶紅暈。果肉脆,成熟後有濃芳香味。果皮上密生小肉刺,俗稱之為“刺梨”。

分布範圍

刺梨是雲貴高原及攀西高原特有的野生資源,以貴州為主產,雲南次之,四川西部涼山地區也有分布。

貴州的清鎮、畢節、六盤水是刺梨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可以說,刺梨在貴州作為藥食兩用品種已有很久的歷史。人們把它作為水果來吃,或者用於泡酒已成為習慣。到了每年的8—9月產新季節,大街小巷都能看見有刺梨乾果和鮮果出售,並且有廠家把它視為“炎黃聖果”進行開發,生產成飲料進入超市。

歷史淵源

歷史上利用刺梨釀製刺梨酒的記載,最早始見於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吳嵩梁在《還任黔西》的詩句:“新釀刺梨邀一醉,飽與香稻愧三年”。比此詩稍早或稍晚的貝青喬的《苗俗記》載:“刺梨一名送香歸……味甘微酸,釀酒極香。”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的《思南府續志》:“刺梨野生,實似榴而小,多刺,其房可釀酒……”同年《仁懷直錄廳志》亦有刺梨酒的記載。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的《貴陽府志》,有“……以刺梨摻糯米造酒者,味甜而能消食”的記載。章永康《瑟廬計草》:“葵筍家家餉,刺梨處處酤。”據《布依族簡史》載:“花溪刺梨糯米酒,馳名中外,它是清鹹豐同治年間,青岩附近的龍井寨、關口寨的布依族首先創造的”。

相傳在三國時期,當時孟獲起兵造反在雲貴邊界新儀、安順一帶,那裡是亞熱帶氣候,經常瘴氣瀰漫,瘟疫流行。且說諸葛大軍浩浩蕩蕩到達安順,正逢當地雨季,大軍撿高地紮寨,埋鍋做飯。並派人四處打探軍情。正欲點兵,突然,中軍來報。大營內許多軍士不知怎么回事,腹痛噁心,病倒許多。在這危難之時,突然有人前來求見諸葛亮,說有良策告知!諸葛亮急忙招來大營。他問請了諸葛亮及其眾軍士的病情,不慌不忙地從懷中掏出一個葫蘆,拔開塞子,喝了一口,這時,一股奇香衝進大家的鼻孔。醉葫蘆把葫蘆遞到軍士手中,讓其獻給諸葛,諸葛只喝了一口,便覺的心曠神怡,諸病全無,大喜,當即讓官兵試之,眾軍士喝下此酒,病體痊癒,並且功力大增。

事後,諸葛亮問醉葫蘆這酒為什麼有如此神力,醉葫蘆說:雲貴邊界新儀、安順一帶的瘴氣瀰漫和瘟疫,唯一治療的辦法就是用雲果(刺梨),只見醉葫蘆指著高山懸崖上的一叢小樹,看,雲果,眾人一看,果然,雲層環繞高山懸崖,隱約看到一排小樹,有紅點片片。啊!雲果!諸葛亮急忙讓隨軍醫師記下,並讓軍士採集樣品,使其成為軍中聖品。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