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鄉

清流鄉

四川省安岳縣轄鄉。清流鄉因橫貫其中的大清流河而得名,大清流河過境。位於東經105.37°,北緯29.56°。縣境西南部,東鄰共和鄉、興隆鎮,南與天寶鄉接壤,西與大平鄉、九龍鄉相連,北抵文化鎮。距縣城15.5公里,是周邊六個鄉鎮物流、交通中心。海拔高度:416米,面積55.8平方公里,人口3.1萬人。通公路。農業主產水稻、小麥、玉米,兼產棉花、油菜籽、桐油。養殖生豬。

基本信息

行政轄區

翰林村 紅堰村 長新村 桐子村 柳灣村 六橋村 鴨石村 線溝村 高龍村 燕子村

轄區代碼

512021230清流鄉
512021230200翰林村
512021230201紅堰村
512021230202長新村
512021230203桐子村
512021230204柳灣村
512021230205六橋村
512021230206鴨石村
512021230207線溝村
512021230208高龍村
512021230209燕子村
512021230338紅塔村
51202154585駝鈴村

歷史沿革

宋建清流鎮,1932年改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1992年更名共和鄉,1995年更名清流鄉。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29174
男————————15044
女————————14130
家庭戶戶數————7826
家庭戶總人口(總) —29174
家庭戶男—————15044
家庭戶女—————14130
0-14歲(總) ————7208
0-14歲男—————3777
0-14歲女—————3431
15-64歲(總) ———19350
15-64歲男 ————10020
15-64歲女 ————9330
65歲及以上(總) ——2616
65歲及以上男———1247
65歲及以上女———1369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29144

地理氣候

鄉境位於四川盆地中部,屬典型淺丘陵地區,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性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冬春少雨,全年日照時間1304.4小時,年平均氣溫18.3℃,年總降雨量749.2毫米。

自然資源

水利資源豐富,大清流河貫穿全境,境內長48公里,有小(一)型水庫一座、石河堰8處、山平塘91口、提灌2處、渠道12公里,為廣大民眾旱澇保收提供了條件。

經濟建設

2007年清流鄉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2093萬元,比去年增加4296萬元,同比增長14.6%,其中第一產業實現9545萬元,第二產業實現955萬元,第三產業實現1593萬元;糧食總產量達到6360.6噸;鄉鎮企業總產值完成63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729元。
該鄉是全國糧食、肉類生產交售先進縣。糧食總產量和出欄生豬居全省、全國前列。在穩糧收調結構的基礎上,以名優產品為支柱,開發了商品糧、生豬、檸檬、通賢柚、蠶桑、棉花等若干億元工程,加速建成了肉牛、山羊、粉條、佛樂橙、珍珠、竹編等十六大商品生產基地發展,基本形成了“公司+農戶+基地”的新型經濟格局。安岳檸檬產量占全國的70%以上,多次榮獲國際國內金獎。
該鄉工業初具規模。形成了食品、絲綢、醫藥、華工、機械、汽配、建工建材七大支柱產業。“檸檬王”牌系列飲料,“南洋”牌低耗防雷變壓器,“天府”牌系列汽車水泵,“岳城”牌系列農用運輸車,“千里”牌系列布鞋,“大丈夫”牌多鞭酒,五十鈴4JBI發動機連桿等榮獲國家、省、部優質產品稱號。

社會事業

清流鄉現有一條鄉級公路與外界相通。2007年完成紅——預路通達工程,打通趙——清路,破除了這一制約清流鄉經濟發展的瓶頸,從而結束清流鄉“斷頭路”的歷史。2007年末該鄉通村公路總里程達69.5公里。
電信發展迅猛,建有中國移動通訊機站一座,無線通訊網路覆蓋率達100%,程控電話730餘門,行動電話普及率18%。有一占地0.6公頃的綜合農貿市場。
鄉內有初級中學1所,中心國小1所,村小5所,幼稚園8所,在校學生和入園幼兒1500餘人,小學生入學率和升學率達100%, 2007年中考升國重22人、升省重、市重64人,升重率達62.5%;該鄉戶戶通電,建有光纖有線電視轉播站,實現閉路電視村村通;醫療衛生事業得到改善,鄉有衛生院1所,各村有醫療衛生站10個,2007年底參加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人數占農業總人口的85%,逐步推進全民醫療衛生保障。

人文歷史

清流鄉歷史悠久,文化璀璨。古為巴蜀分治地,梁設普茲郡,轄普州,北周建德四年置縣,因治所建在鐵峰山上,故取“安居于山岳之上”之義而得縣名。至此,州縣治所同置一城,距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隋、唐、宋時期,普州已是聞名遐邇的重鎮,其文化與眉山的“三蘇”齊名,得“東普(州)、西眉(山)”之美譽。唐代名將程咬金,著名苦吟詩人賈島,北宋大理學家陳摶,宋代大數字家秦九韶,廣州起義革命先烈袁紹柏彭明晶烈士,新詩的開拓者康白情,農業科學家允奎,當代著名作家劉心武等一大批飽學之士及英豪人物或生於斯或葬於斯,為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

旅遊資源

境內有宋進士杜孝嚴“翰林洞”和上、下大佛石刻等文物。鄉內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上大佛摩崖造像),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

特色產品

水稻、小麥、玉米、棉花、油菜、生豬。安岳特產佛樂橙譽滿國內外,周禮粉條馳名西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