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諸女

概念解釋

清朝皇帝諸女清朝皇帝諸女
格格”原為滿語的譯音,譯成漢語就是小姐,姐姐之意。清朝貴胄之家女兒的稱謂,即婦人之爵名。
清朝前身“後金”初年,國君(即“大汗”)、貝勒的女兒(有時也包括一般未嫁之婦女)均稱“格格”,無定製。例如,清太祖努爾哈赤的長女稱“東果格格”,次女稱“嫩哲格格”。清太宗皇太極繼位後,於崇德元年(一六三六年),始仿明制,皇帝女兒開始稱為“公主”,並規定皇后(即中宮)所生之女
稱“固倫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養女,稱“和碩公主”。“格格”遂專指王公貴胄之女的專稱。例如,皇太極的次女馬喀塔(孝端文皇后所生)初封固倫長公主,後改為“永寧長公主”,復改為“溫莊長公主”。由此可見,現在影視劇中把皇帝之女稱作“格格”是不準確的(如,“還珠格格”、“十八格格”……)。順治十七年(一六六0年)始把“格格”分為五等,即:
一、親王之女,稱為“和碩格格”,漢名為“郡主”;
二、世子及郡王之女,稱為“多羅格格”,漢名為“縣主”; 
三、多羅貝勒之女,亦稱為“多羅格格”,漢名為“郡君”; 
四、貝子之女,稱為“固山格格”,漢名“縣君”; 
五、鎮國公、輔國公之女,稱“格格”,漢名“鄉君”; 

諸皇之女

清朝皇帝諸女清朝皇帝諸女
太祖努爾哈赤諸女
長女(1578一1652):固倫公主。其母為努爾哈赤元妃佟佳氏哈哈納札青。明萬曆六年(1578)二月二十二日生,不僅是長女,而且是努爾哈赤諸子女中之最長者。褚英與代善是她的同母弟弟。明萬曆十六年(1588)年僅11歲就嫁給棟鄂何和禮,因此稱東果格格,亦稱東果公主。

何和禮,明人譯為好好里,明嘉靖四十年(1561)生,26歲時襲其兄位為棟鄂部長,明萬曆十六年(1588)投附努爾哈赤,當時已有妻子,努爾哈赤復以長女嫁之,可見努爾哈赤對何和禮的重視。何和禮是後金的開國元勛之一,後金政權建立後封為一等大臣,為參決軍國大事的五大臣之一。後金天命年間授世職三等總兵官,後稱三等子,天命九年(1624)八月卒,時年64歲,順治時追謚溫順。東果格格於順治九年(1652)七月卒,時年75歲。

次女(1587—1646):和碩公主。其母為努爾哈赤側妃伊爾根覺羅氏,是阿巴泰的同母姐姐。萬曆十五年(1587)生。據唐邦治先生考證,此女先嫁巴圖魯伊拉喀,後被伊拉喀遺棄,努爾哈赤殺死了伊拉喀,又將此女在天命年間嫁給早年投附的沾河部楊書之子,也是努爾哈赤親外甥郭爾羅氏達爾漢,稱嫩哲格格,亦稱沾河公主。達爾漢,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生,比嫩哲格格小7歲。天聰年間,達爾漢為滿洲鑲黃旗固山額真,為八大臣之一,積功封至一等子,官都統。崇德六年(1641)十月因爭功被撤銷固山額真職分並奪其世職,順治元年(1644)卒,時年51歲。嫩哲格格於順治三年(1646)七月卒,時年60歲。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