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拼圖

清史拼圖

清史拼圖是由劉家駒 所做的一本書籍。該書於2006年由山東畫報出版社出版。

基本信息

簡介

種類: 圖書
作者: 劉家駒
ISBN號: 7807133031
出版社: 山東畫報出版社
版次: 2006年5月 第1版
頁數/字數: 239/150000
開本: 150X228

內容

橫向比較來看,清軍入關並建立政權的時候,正是西方殖民主義向東方擴張的時候,也正是中國開始由先進變落後的時候。這可說是清入關後所面臨的最嚴峻的挑戰。因為當時中國和西方列強雖然不是處在同一條起跑線上,但落後還不算太遠。是一如既往,保持領先地位,還是停滯不前,淪為列強刀俎上的魚肉,直接關乎中華民族未來的命運。不同的結局雖在近兩百年後才見分曉,但命運的挑戰卻開始於清軍入關之時。
台灣清史研究專家劉家駒所著《清史拼圖》一書,為我們展現了自入關後至乾隆時期的關乎清朝興衰命運的多個細節性的關鍵問題,涉及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及對外交往等方面,如清代的奏摺、剃髮、服飾、科舉等制度,如順治年間的逃人問題、 《四庫全書》修書秘辛與禁毀書籍等等。這些細節的存在和進一步地被強化,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清朝的由盛轉衰。
綜觀全書,清朝實際上是在實施鞏固集權統治舉措的正反兩方面的作用下,才逐漸衰落的,書中所涉及的諸多細節性的東西雖對清朝皇帝維護統治有益,但更大程度上影射了清朝走向衰落的必然性及其大勢所趨。“十全老人與香妃”一章評估了乾隆的“武功”,及其“求全”與浪費,耗盡了康雍兩朝積儲的財富,國運由盛而衰。至於《四庫全書》的修纂則是評析謄錄人員的素質、待遇,並論及《四庫全書》中的謬誤,使其不能成為善本的原因。但修《四庫全書》的另一面,則為乾隆皇帝的禁毀書。凡明末清初以漢人立場記載滿洲部族在關外的風土人情及戰爭等事,均有詆毀清朝祖先的嫌疑,都予以銷毀……
由對《四庫全書》修纂和禁毀,我們很容易就會聯想到當時的文字獄。當西方各國大興思想解放的時候,清朝卻正以荒誕的推理,判定一批知識分子的思想文字有罪,並處以重刑,罪及親友,在思想文化領域裡造成了嚴重後果。由於罪與非罪的界限不清,取證又是捕風捉影,以至人人自危,避禍惟恐不及。讀書人的智慧和才華,被禁錮在小而又小的牢籠里。在這種極端沉悶的社會環境下,人們不能理智地去思考問題,不敢就任何政治問題做出自己的判斷,不敢在任何場合公開發表自己的政治見解。談吐著述,遠離現實,或潛心於考據,或誠惶誠恐地做些頌揚君上聖哲的文字。“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皆為稻粱謀”。思想控制之嚴,在中國歷史上是罕見的。
此時西方各國一大批劃時代的政治學說和經濟學說已經紛紛湧現。他們以自己的學說,建立了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經濟理論體系,確立了資產階級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則。而這時的中國,仍在沿襲八股取士制度。作為儒家經典的 《四書》 、 《五經》 ,是科舉必考的內容。科舉制度造成知識分子非孔孟之書不讀,並以孔孟之是非為是非,以孔孟的思想代替自己的思想,不能有任何獨立思考。中國的知識階層和官僚隊伍,是由那些背誦儒家經典和擅長八股文、試帖詩的人組成的。陳腐的意識形態,狹隘的精神生活,畸形的知識結構,使他們不能睜開眼睛看世界。他們還自以為數十年的寒窗苦讀,已經充分掌握了治國平天下的本領,不需要用新的思想和新的知識充實自己。
真實情況又如何?誠如清末的左宗棠所說“人操舟而我結筏”,中西方的差距是顯而易見的。可以說,清朝固步自封、夜郎自大的心態在英國使臣馬戛爾尼初次來華覲見乾隆時便已表現得淋漓盡致。馬戛爾尼原希望與清朝建立友好關係,發展其商業“利益”,比如出口呢絨、紗羅、鐘錶等到中國,更甚者,他對英國馬車在中國的市場很是看好,稱“將來英國馬車在中國將是一大宗商品”。但由於中、英傳統文化之不同,生活方式之互異,因而導致彼此觀念的衝突,而最顯著的衝突則為禮儀與貿易問題。而此衝突的擴大與結果,則為四十餘年後的中、英鴉片戰爭。
以史鑑今,我們自然能從中受益,這也是作者所期許的,“以文字和圖像,拼出歷史的真相,從真相中獲得啟發與教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