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端石糕餅模

清代端石糕餅模

古代糕餅模,是古人製作糕餅的工具,也稱糕餅印,在北方的鄉村又叫“饃饃磕子”。用於作坊,也用於家庭。雖然各地均有,但較有藝術價值的,在嶺南主要是佛山、潮汕的木模,和端州的端硯石模。端州的石模源於端硯藝人的硯雕,佛山潮汕的則源於其歷史悠久的木刻。

概述

清代端石糕餅模清代端石糕餅模
三者刻工精美,紋飾華麗,主要表現吉祥圖案,神話傳說,瓜果花卉,祥禽瑞獸等等,有濃郁的民間風情
如附圖的端石糕餅模板上,有三個可同時蓋出糕餅的凹模,分別為大小各一的壽字,和一隻蝴蝶的側影。由於蓋出的壽字餅如棋子般大,市井呼為棋子餅。蝴蝶形的則呼為蝴蝶餅。不但俚俗可愛,也不失民俗文化的審美。
端石糕餅模所見均為清代遺物,也僅較多見於散落古端州地區。這和清代端硯石材較大量的開採有關。清代中期端州本土人端硯學家何傳瑤,在其硯著《寶硯堂硯辨》中述:“端溪之老坑止一,而雜坑不下七十種”,較之前代與後代硯坑只有十多種是多出了很多,所以端石糕餅模在清代的出現是以資源豐富為基礎的。且糕餅模的石質幾乎全部為雜坑,然而頗多是已絕產已失傳的雜坑。從這一角度說,也很有鑑藏研究的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