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玉器

清代玉器

滿清入關以後,經順治康熙帝勵精圖治,掃清叛亂,發展生產,雍正帝肅整吏治,繁榮經濟,出現了“康乾盛世”。

簡介

清代玉器清代玉器
康熙時吳三桂追擊南明永曆帝入交趾,開通了緬甸翡翠進入中原的路線。乾隆時期在西域用兵,又打通了和田玉內運的通路,使和田玉大量運進內地,促進了玉器工藝迅速發展,出現了我國古代玉器史上最為昌盛的時代,也是我國玉文化的第三個高峰。

歷史

總的來說,清代宮廷用玉直接受清內廷院畫藝術的支配和影響,其做工嚴謹,一絲不苟。有的碾琢細緻,如雕似畫,有的在拋光上不惜工本以顯示其溫潤晶瑩之玉質美。清代重白玉,尤尚羊脂白玉,黃玉極少,也受到愛重。民間用玉以兩江產量最多也最精。清朝最負盛名的碾玉中心是蘇州專諸巷,蘇州玉器精緻秀媚,內廷玉匠也多來自該地。揚州玉作發展很快,大有後來居上之勢,其玉作豪放勁健,特別善於碾琢幾千斤甚至上萬斤重的特大件玉器,《大禹治水圖玉山》即其代表作。清代玉工善於借鑑繪畫、雕刻、工藝美術的成就,集陰線陽線平凸隱起、鏤空、俏色等多種傳統做工及歷代的藝術風格之大成,又吸收了外來藝術影響並加以揉合變通,創造與發展了工藝性、裝飾性極強的玉器工藝,有著鮮明的時代特點和較高的藝術造詣。
此外清代各個時期玉作亦有所不同:順治、康熙年戰亂頻頻,民不聊生,玉器行業也處於蕭條狀態,產量很少,但宮廷用玉仍不乏精品。雍正朝經濟復甦,手工業大為發展,玉作也重新崛起。乾隆、嘉慶年間為清玉的昌盛期。這時宮廷玉器充斥各個殿座,各主要大城市玉肆十分興旺。民間觀玉賞玉之風興盛,玉器的用途更加廣泛,陳設、器皿、佩飾、祭器、偶像、文玩、用具、鑲嵌等等,品類齊全。乾隆時所稱的痕都斯坦玉器是具有阿拉伯風格的莫臥兒王朝玉器,乾隆中晚期時已大量進入內廷,得到乾隆的喜愛,其風格波及北京、蘇州、揚州等玉肆。新疆維吾爾族玉器有著鮮明的地方特色,與宮廷玉器和痕都斯坦玉器有所不同,雖屬阿拉伯風格,但器形、紋飾均較單純,光素器較多,不重磨工,稍顯粗糙。道鹹間戰端又起,內憂外患,國家經濟嚴重受挫,新疆玉貢完全停止,宮廷玉器日漸衰落,有時甚至停止碾制。地方大城市的玉肆,也因原料不足及經濟衰退而逐漸衰落。特別是太平天國起義以及前後兩次鴉片戰爭,戰火遍布兩江,蘇、揚二地正好處在戰爭中心地帶,所受禍害可想而知。從此之後清代玉作就再也沒有振作起來了。
清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王朝,玉器在這一時期得到了空前發展,形成了我國古代玉器史上的又一個高峰。清代玉器的品種和數量很多,以陳設品和佩飾最多,也最為精美。陳設品有仿青銅器的仿古器皿,還有各種寓意吉祥的動物造型。新增的品種有山水、花鳥、玉山子、浮雕圖畫式的玉屏風等等。玉佩飾的種類更是非常的豐富。此外還有各種玉質的實用器皿、文房用品。清代玉器善於借鑑繪畫、雕刻、工藝美術的成就,集陰線、陽線、鏤空、俏色等多種傳統做工及歷代的藝術風格之大成,創造與發展了工藝性、裝飾性極強的玉器工藝,有著鮮明的時代特點和較高的藝術造詣。

特點

清代玉器無論在品種數量和製造工藝上都形成了玉器史上的一個發展高峰期。由於乾隆皇帝愛玉,所以清代玉產地主要有除了蘇州、揚州還有宮廷,呈三足鼎立趨勢,各具特色。
清代玉器品種和數量繁多,以陳設品和玉佩飾最為發達。陳設品有按青銅器為祖型的仿古形式器皿及各種仁獸,瑞禽的造型,新增的品種有山水、花鳥玉山,浮雕圖畫式的玉屏等。玉佩的品種更為豐富,成為各階層民俗事項和服飾廣泛佩戴使用的裝飾品和吉祥物。此外兼有實用功能的各種玉器皿,文房用品數量和品種也較歷代多有增加。

功能

第一類是禮制用玉,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到清代見到比較多的是璽、冊、寶。
第二類是宗教用玉,像佛教的法器,七珍、八寶、五供或者佛珠。清代玉器裡面最大一個門類是陳設,當時紫禁城隨處可以看到玉器陳設,種類特別多,這些陳設有些完全是裝飾性的東西,有的也有一些實用功能。第四部分是賞玩珍品,很多是把玩件,另外就是多寶格,文房玉器也歸在這裡,它有實用功能,有些做得非常簡潔,有些做得非常精巧,跟賞玩的差不多,文房在清代發展得最完備,流傳下來的清代文房用品也是最多的。另外一類就是服飾用玉,扳指是清代才有的東西,領管也是清代有的,清代流傳下來的服飾用玉非常多,造型非常豐富。最後一個是日常用玉,像飲食的器皿,以及跟薰香有關的器皿等等。

形制

清代玉器的造型非常規整,無論碗口還是碗足,圓的就是圓的,方的就是方的,而且厚薄非常均勻。另外就是寫實,無論人物、動物還是花卉,且比例非常協調,這是前代的玉器很難達到的。所以,當時說“乾隆工”,是有講頭的,確實在各個方面都做得很好。
因為有仿古器皿,所以有些裝飾是仿古的,像獸面紋、雷紋等。還有畫意、詩意的題材,例如把古代的某一幅山水畫搬到玉器上面來,這在插瓶或者山子上表現得非常多。詩意題材方面常見的是赤壁賦,他們把前後赤壁賦描述的意境反映到玉器上。或者是古人的一首詩,把詩的意境用有形的東西表現出來。還有很大一個門類是吉祥題材,太平有象、馬上封侯、吉慶有餘,都是跟子孫後代繁盛,獲得高官厚祿的寓意結合在一起的。另外就是外來裝飾題材,例如從印度莫臥兒王朝或者伊斯蘭地區借鑑過來的一些裝飾。
清代的加工工藝前代都有,像片雕、圓雕、淺浮雕、高浮雕,但是清代做得更加規矩,更加清晰。另外就是俏色,利用玉本身兩種以上顏色進行設計。還有染色,一種是為了仿古意,讓玉器顯得古色古香,也為了遮蓋玉本身的瑕疵,比如在裂的地方染色或者烤色。琥珀燙也是其中一種。清代玉器的鑲嵌很有特點,我們在明代只偶爾會見到一兩種,這種在玉表面鑲嵌其他彩石的做法,應該是和印度的工藝有關,而且它在明代已經出現,只不過在明代沒有推廣。

仿古

清代玉器仿古,很大一個門類是仿商周青銅器。其次是仿前代玉器,像仿漢代的璧、漢代的劍上的那些裝飾,劍璏、劍格、劍璧,或者是仿前代其他材質的,像漆器,或者陶器。也有仿古意的,並不是在造型上或者紋飾上仿古,而是擷取古代的意境,這種表現方法前代是完全沒有的。還有沁色,也是仿古的一種。乾隆早期編了《西清古鑒》,把他藏的1529件青銅器收入到這個裡面,清代仿古玉器有一部分仿青銅器的就是從這裡面找到的原型,當然也有前人的一些古玉的圖譜,或者古器物圖裡面找到仿的對象。

鑑別

清代玉器與現代仿品的鑑別方法
一、清代玉器原材料與現代仿玉所用材料對比
清代玉器用料主要是新疆和田玉,除此之外,清白玉料、黃玉、碧玉、墨玉等玉材也被廣泛使用,一般高白玉料用於官品及精品的加工,其餘均為民間用玉,清代玉器一般說玉質好的工藝也精緻,玉質差的工藝比較一般,有柳裂、有髒、有皮的玉料大多用於一般玉器和仿古玉器的加工。
現代制玉除使用少量的高白玉料製作玉墜、玉牌等外,很少有大料或用大料製作仿古玉器的情況,較廣泛的是用青白玉料,殘舊料和其它玉材改制,由於材料來源較困難,作偽者還經常使用新開發出來的代用料,這種代用料的玉質結構、硬度、密度都與和田玉材有明顯的差別。
二、清代制玉設備與現代仿玉設備的精度對比
清代制玉設備還沒有電動裝置,更沒有無級變速裝置,且設備的材料、結構、精度都比較原始,由於設備的機械化程度低,設備的材料結構較差,必然導致設備與材料的自我磨損,會使設備精度、穩定性差,磨製加工效率低,因此工藝誤差大是清代玉器加工中無法避免的工藝缺陷和工藝特徵,這種缺陷和特徵清晰地反映在玉器的藝術效果上,這一點可從清代玉器中發現,其工藝精度存在著不小的誤差,如對稱方面的誤差,線條磨製與平行方面的誤差,磨製基面上的誤差等也充分顯示了清代制玉設備與技術方面的水準。
在高科技迅速發展的今天,製作玉器的設備和精度、材料和結構、工具和介質、效率與穩定性、加工技術和加工精度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發展提高,並且在加工過程中採用一些輔助性工具,如平行靠尺、角度尺、平面研磨設備等,大大提高了玉器加工的效率和精度,縮短了加工周期,使玉器的圖案紋飾更為精確細緻,規格更為標準,利用現代技術進行制偽,其效果幾可亂真,但是現代手段也不可避免地留下現代高精度高效率加工的時代烙印,清代加工設備上必然產生較大的差別,這種差別是我們識別真偽玉器極其重要的一種手段。
三、清代玉器與現代仿玉的繪畫對比
清代書法繪畫,不但繼承了傳統的繪畫藝術,同時也創造和發展了本時代的藝術風格,並不斷影響著其它藝術門類,玉器繪畫藝術就是藉助清代各門類的藝術風格,以玉器特有的表現形式充分反映了清代的歷史文化,因此清代玉器的繪畫設計帶有濃厚的時代感。
現代玉器的繪畫,由於所處的時代不同,以現代繪畫技法和風格仿製清代畫風,其效果總欠於傳統風格,因此仿製成形的玉器,從繪畫風格上就可以分辨出真偽,如果仿製者採用現代照相製版技術,解決了繪畫設計方面的問題,其仿製結果也要取決於玉工在磨製工藝上是否完全能表現出這種仿真效果,如果製造者缺乏一定的美工基礎,不充分領會傳統風格,達不到美術與工藝的統一,也仍然製作不出足以亂真的仿製品,因此,完全可以從繪畫的風格上找到仿製上的不足和差別。
四、清代玉器與現代仿玉的工藝對比
清代制玉設備存在著精度差、轉速低、磨削量小等方面的落後狀況,因而在玉器的加工精度上必然存在著一定的誤差,主要表現有:規格與標準方面的精度、對稱度、線條平行度、基面平整度、稜角過渡誤差等等,這些工藝誤差是設備精度、磨削介質與工具造成的,不是磨製技藝所能改變得了的,但是玉工完全有能力掌握磨製效果,利用低轉速,低磨削量,可以進行反覆磨削和修飾,直到磨製出充分顯現玉器的藝術效果為止,雖然加工周期長,效率低,但可以體現玉器的藝術效果,做到各部位磨製細膩均勻,由於轉速低磨削介質細膩,玉工手握玉件可以把握控制磨削量和磨削力度,當玉器成形後,就能達到一定的光潔度,給最後拋光工藝打下很好的基礎,由於設備的精度極限和玉工的磨製技巧,形成了清代玉器特有的藝術風格和工藝特徵。
現代的設備與工具要比清代的先進得多,不但精度高同時穩定性能好,有條件採用現代的磨削介質和先進的磨削工具進行加工,利用輔助工具提高加工精度,用其它一系列的革新手段提高仿製效果,這種效果表現在:玉器的紋飾圖案比清代精細得多,微雕工藝要藉助放大鏡才能看清楚,磨製光潔度與清代玉器光感極相似,說明利用現代技術設備不但完全有能力仿照清代玉器,在一些方面還大大超過了清代制玉水平,但現代設備、工具、技術又會造成一定的工藝缺陷和不足,由於精度高、轉速快、磨削量大,會造成線條過渡不均勻,磨削深淺不一致,磨削線條不好,整體光亮度差等,從以上的效果進行一些技術分析能夠發現哪些玉器是清代傳統工藝製作的,哪些是現代設備技術仿照的。
五、清代制玉與現代仿玉所用磨削介質的對比
清代制玉所用磨削介質是傳統的石英沙(俗稱沙漿),這種沙漿顆粒篩選細膩,純度較低並攙雜其它岩石顆粒,這種介質會提高玉器的光潔度,能夠使圖案文飾磨製過渡性好,表面光滑細潤,沒有鋒利的磨削劃痕,加工過程中便於控制磨削量,所以,清代玉器給我們的總體印象是:工藝柔和舒服、磨削適量、手感好、光亮適度、紋飾清晰,完整地體現了玉器的藝術效果。
現代制玉採用高純度金鋼沙或鑽石粉,這種磨削材料耐磨性能好,顆粒鋒利,磨削速度快,磨削量大,加工周期短,磨製出的玉器,紋飾圖案線條極其精細,但由於手工操作很難控制磨削的準確性和一致性,會造成磨削力度控制不穩,產生線條、弧面、曲線,過渡性也不好,磨削光潔度差,這種不足很難有重新修飾的餘地。
使用現代磨削材料加工玉器,產生的工藝效果與清代沙漿工藝產生的工藝效果有比較明顯的差別,從這些差別可以準確地辨別玉器的真偽。
六、清代玉器的腐蝕與現代仿玉作沁的對比
清代玉器由於年代延續較短,玉器被腐蝕的部位較輕微,只是在玉器的柳裂部位或邊角有不同程度的腐蝕和沁色,對玉器整體影響不大,有些柳裂部位有極細微的裂痕並有鋸齒形腐蝕帶,沁色有油質光澤並帶有輕微的滲透過渡現象,有些生坑玉器表面粘附著氧化鐵鏽斑,當這種銹斑剝落以後,表面會留下清洗不掉的淡紅色沁斑,並有輕微的表皮滲透,傳世玉的表面無論是收藏或是把玩盤帶都會產生程度不同的氧化現象,人們稱為“包漿”,由於玉器表面硬度不均勻,會在表面產生極細微的腐蝕點,另外玉器的邊角受腐蝕後會使腐蝕部位硬度降低,產生輕微的腐蝕殘跡,這種殘缺沒有鋒利的尖角,殘痕過渡自然。
現代仿品作腐蝕的方法,主要採用人為碰殘,然後進行強化染色,以此假冒玉器的自然腐蝕,仔細觀察會發現,這種人為制殘產生的殘痕結構與自然形成的明顯不同,其殘痕尖利,染色後殘痕中存留著染料沉積物,這種人工染色很容易被清洗掉,另一種作沁是使用傳統的提油法,其結果會使玉器表面失掉光澤沒有透潤感,由於人為強化作沁,致使柳裂部位形成雜質封填現象,並帶有生硬的色帶,沒有向縱深滲透過渡現象,玉器經強化處理後表面會有明顯的油膩感,特別是在手中把玩,這種感覺更為明顯,這種現象的形成,是由於玉器在一定溫度下,強化滲透物不斷向外溢出造成的,這種認為強化與自然滲透受沁,效果是大不一樣的,我們在實踐中能夠充分地體驗出來。
七、清代玉器與現代仿品的質感對比
清代玉器的質感,包括光亮感、手感、熟舊感、透潤感、油質感、物質滲透程度等幾個方面,生坑玉器一般保持原有的光亮感,無論是成形後及入土,還是生前盤帶後入土,表面都會粘附一些沉降物質,並有腐蝕受沁現象,生坑玉器由於受地下溫度、濕度的長期滲透,出土後經盤磨很快就會出現油透的質感。熟坑玉器一般經人體溫度、汗液、水氣、酸鹼等物質長期滲透,並受外部環境的輻射氧化,經長期的把玩盤帶逐漸使玉器產生油質感、透潤感和熟透感,這主要取決於玉器本身的硬度和密度,玉石本身存在著可滲透性,經長期滲透會使玉石內部折射加強,因此人們感覺玉器的透明感越來越好,玉器的熟舊質感是通過長期盤帶把玩形成的,由於盤磨使玉器的稜角過渡逐漸圓潤,手感更好,通過放大觀察,可以看出其表面有不規則劃痕和碰殘痕跡,在光透下觀察,玉表面白度與內部白度有細微差別,隨時間的延續與傳世把玩,玉器會逐漸呈現細膩油潤的質感。
現代仿品無論怎樣進行表面質感的強化處理都不會產生自然熟舊的質感效果,這種短期強化與長期自然形成的效果區別很大,主要表現在:玉表反光度極強,或者玉表沒有光澤,這兩種仿製光度,都不能充分達到清代玉器的質感效果,玉質內部由於沒有長期把玩的過程和物質滲透過程,也不會出現折射形成的透潤感,而且有些玉器仍存在明顯的磨削和光亮劃痕,更不會產生由於長期盤帶留下的自然劃傷和自然碰殘現象,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是,仿製品沒有這樣的時間、環境和條件,因此也決不會產生出自然熟舊的質感效果。
八、清代玉器與現代仿玉的拋光對比
清代玉器的光亮效果與玉器的前期磨製有很密切的關係,當清代玉器成形以後,總體光亮度已有很大提高,由於拋光材料細膩,經拋光以後玉器總體光亮適中,很少發現玉表有劃痕現象,並且玉器的圖案紋飾仍保持前期磨製的清晰效果。
現代仿品在前期磨製過程中,總體粗糙,光亮度差,為了達到高光亮度,就需要較長時間的強化拋光,雖然光亮度有了提高,但是由於強化拋光,致使玉器圖案、文飾受損,甚至造成精細紋飾模糊不清,有透雕工藝的玉器內壁較粗糙無法進行有效的拋光,造成各部位光亮產生誤差,現代制玉採取高效率,高精度加工,在這種情況下所產生的工藝缺陷是很難克服和補救的。
使用的拋光材料很難使仿品達到清代玉器的光亮效果。
九、清代玉器與現代仿玉在磨製平面、透雕、浮雕方面的對比
清代玉器的基面是採用人工鏟磨麵成的,平面有細微的波浪感,透雕是採用線切割的方法進行的,其斷面不但垂直度好,斷面與平面夾角鋒利,切割光亮度高且一次性切割成形,浮雕採用人工校準修磨,不依靠任何輔助工具,而且玉器的弧面、凹面等過渡圓滑,很少有磨削過火或不均勻的現象。
現代仿品,例如玉牌及其其它帶有平面的玉器,一般使用平面研磨設備進行加工,這種工藝可以使平面及其平整但與浮雕接觸夾角過渡不好,玉牌的框線線是採用平行靠尺磨製而成的,線條的粗細磨製,一致性極好,而且高度、平行度也十分精確,現代浮雕工藝,由於很難控制磨削力度與磨削量,會造成多磨或少磨,線條不均勻和深淺不意義的現象,透雕工藝雖然也採用線切割方式,但切割垂直度不好,切割面粗糙,與平面夾角部位角度不鋒利。
採用現代設備和新工藝製作的仿品,很容易產生仿製缺陷,我們根據仿製技術所產生的不足和漏洞,以及仿品所暴露出來的工藝差距來尋找與清代玉器的不同之處,就可以做到準確的辨別真偽。
總之,通過上述分析與對比,我們能夠清楚地認識到,清代玉器的工藝效果是與清代設備的機械化水平分不開的,設備的精度誤差必然會造成產品的精度誤差,根據這些基本的機械原理,結合清代玉器所反映出來的時代特徵與藝術效果,可對清代的手工業發展水平有更深的認識。
另一方面分析也看到,現代仿玉使用的設備及其技術、精度等方面的發展水平,利用現代設備技術製造玉器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準,不但繼承了傳統文化而且發展了玉器文化,但是我們也看到了利用先進技術仿製偽品,以此達到獲取暴利的不正常現象。

製作地

當時玉器的主要製作地是清宮造辦處玉作,其次是清宮的如意館。如意館並不專做玉器,各個門類都有,而且選的都是最好的工匠,把最好的東西放在如意館做,另外,蘇州和揚州也承接了清宮很大一部分的玉器製作,蘇州製作通常以小件為主,做得很精細,揚州主要是做大件,像大玉山等等。

伊斯蘭玉器

清代還有一種玉器門類,是伊斯蘭玉器。因為新疆收入中國版圖以後,跟中亞、西亞的交流就打開了。當時的印度莫臥兒王朝比較衰落,分裂成各個王國,跟乾隆時代的大清相比略顯遜色。乾隆皇帝對玉器特別喜歡,莫臥兒王朝皇室的一些玉器,包括中亞、西亞的都傳入清宮,當時仿伊斯蘭玉器的東西也出現了。
故宮收藏的伊斯蘭玉器包括幾個部分,分別是中亞玉器、印度玉器和土耳其玉器。
中亞玉器是在蒙古後裔建立的鐵木爾王朝時期發展起來的。中亞地區的玉器通常選擇碧玉或者墨玉,顏色比較深,有西方學者認為跟蒙古人想要傳達勇敢、剛強的性格有關係。中亞和西亞,包括印度地區,很流行在玉器表面嵌金或寶石,這是因為遊牧民族比較崇尚黃金,也是為了掩蓋玉器本身的不純。通常材料好的話,就不用鑲嵌任何東西,本身材料的質感完全可以表現出來。
玉劍柄在印度、中亞製作得非常多,不僅僅有流傳的實物,還有文獻記載。因為當時那個地區的人非常強悍,刀柄和腰帶是男性用的標誌性裝飾。清代有大批從現在的克什米爾、尼泊爾、阿富汗等地進貢過來的玉柄,乾隆把原來那些鐵的部分完全去掉,就用它的柄,再重新鑄鐵,做了很多刀、劍。現在流傳下來乾隆用進貢的玉柄做的劍有60柄,他給每把劍都起了名字,而且編了千字文號。這種劍柄是伊斯蘭地區特有的東西。

乾隆仿古玉器分類

仿古彝器
仿古彝器,即在器形、紋飾甚至是外部顏色上仿古青銅器。在全部乾隆仿古玉器中,最具鮮明特點的就算是這類大量的仿古彝器了。主要器型包括玉鼎、玉尊、玉簋、玉卣、玉壺、玉觥和玉爐等,形體尺寸在20厘米至40厘米之間,玉質好,多用於陳設。仿古彝器有完全仿古和局部仿古兩類。所謂完全仿古,就是不僅名稱和器型仿古,而且還在紋飾上加以表現,如獸面紋、夔紋、雲雷紋、回紋、勾雲紋和谷紋等。局部仿古,則是僅仿其部分而已。另外在雕工和玉質的選材上也有頗多講究。

清宮舊藏的玉雲雷紋瓶,高32.4厘米,口徑8.3×10.9厘米,足徑8.8×12厘米,乾隆年間製作。碧玉質地間有黑、褐色雜質,但較潤澤。器呈橢圓形,壁較厚,口稍外侈,頸短粗,大腹略下垂,高圈足外撇。雙獸耳銜環,頸部採用陰刻和隱起的手法雕飾蟬紋,器體凸雕五周弦紋,間飾密布的雲雷紋。器外底陰刻“乾隆年制”四字款。

此器從造型到紋飾皆仿青銅瓶,局部雕工似不甚精緻,但實際上是在模仿青銅紋飾的鑄造效果,因而尤顯技法之高超。選料也恰到好處,玉質上的黑、褐色雜斑恰似青銅器上的銹跡,與雕刻內容渾然天成。

乾隆御題碧玉仿古雙耳雕人物飛禽走獸蓋豆,高20.9厘米口徑15.5厘米,足徑10厘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製作。碧玉,顏色泛青。有蓋,圓形捉手,器腹圜收,高圈足,口外側有兩個環形耳。蓋及器表凸雕人物、飛禽、走獸。足內側陰刻“大清乾隆仿古”隸書款。蓋內陰刻乾隆御題詩一首:“和田綠玉中為豆,命工追琢成百獸。四足雙翼無不有,奇形詭狀難窮究。較之夏□勝其質,等以商玉如其舊。式取西清周代圖,想廁籩左俎之右。意存復古去華囂,鄙哉時樣今猶富。”末署“乾隆丁未御題”並“古稀天子”、“猶日孜孜”二方印。

此器以青銅豆為藍本,完全仿古,器形、紋飾都唯妙唯肖,甚至連色澤都接近於銅器上的綠銹,非常漂亮,是清宮仿古玉器中的精品。

以上二器除了器形和紋飾完全仿古,在玉料的選擇上也獨具匠心,精挑細選那些帶有暗綠色雜質的玉料進行加工,這與玉器雕刻中利用玉料天然皮色進行“巧作”明顯不同,更多的需要考慮玉料內在的本色。這種取其自然之色,傳以生動之神的做法,正符合“勢者,乘利而為制也”(《文心雕龍定勢》),即根據事物本身提供的便利而形成藝術創造中的形象之勢。作者充分運用截取之勢的技巧,依石擬形,乘利而制,在製作理論和文化含義上已遠超一般意義上的“巧作”,是乾隆仿古玉器的代表作。但符合要求的玉料往往可遇不可求,完全靠天賜尤物。因此,若要達到“勢者,乘利而為制也”的境界,僅靠技巧是遠遠不夠的。

仿古玉器
與仿古彝器相類似,乾隆朝仿製古玉也是師出有名,所本書籍是南宋高宗時期的百卷《古玉圖譜》,該書詳細描繪了宋高宗所擁有古玉的紋飾和器形。根據乾隆御製詩詠贊古玉的內容,可以把乾隆仿古玉分為仿“周玉”、“漢玉”、“宋玉”,另有一些不好劃分的也可按御製詩的內容稱為“舊玉”、“古玉”。所以這一部分是乾隆仿古玉器中非常重要、涉及範圍極其廣泛的一類,仿製的時代從新石器時期一直到宋代。時代跨度雖然很大,但是仿製的器形卻不多,主要集中在少數幾類上。大致有仿新石器時代的玉圭、玉環,仿商代的玉斧,仿戰國、漢代的玉斧、玉璧。仿漢代的玉佩飾,仿宋的雙童耳洗等。其中仿漢玉佩的數量較多。

乾隆御題青玉仿古蠶紋璧,直徑26.3厘米,好徑(中間孔徑)5.4厘米,厚0.8厘米,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製作。青玉,圓形器。中間以繩紋為界,紋飾分為兩個區,內區滿飾蠶紋,外區滿飾夔龍紋和獸面紋。在璧側面窄邊上陰刻楷書御製詩:“周尺竟逾尺,斯今亦匪今。羊脂略無玼,玉葉果生琳。子爵執誠合,王孫語漫侵。琢章每師古,可以識予心。”末署“乾隆壬子御題”款並“德比”、“潤朗”兩個單框篆書印。

清宮仿古玉器中,以古玉璧為藍本的占有一定比例。此為仿戰國時期的玉璧,但在花紋裝飾上,按照清代的審美觀進行了不小的改動。浮雕花紋線條均勻突起,十分清楚,與古代用解玉沙等方法造成的雙鉤陽紋與隱起壓地完全不同。

青玉仿漢鏤雕螭鳳雞心佩,長8厘米,最寬6厘米,清中期製作。青玉,有紫色沁。通體鏤雕二螭、一鳳。中心圓孔可用來穿系,以便懸掛。此器器形上仿漢代雞心佩式樣,但清代雞心佩中心的圓孔都較漢代為小,孔四周的紋飾也比漢代複雜得多。

乾隆仿古玉器與仿古彝器在製作理念上不完全一樣,仿古彝器以追求形似為最高境界,而仿古玉器則以追求神似為宗旨,二者在局部上雖有交叉,但總體上還是可以以神似和形似來劃分它們的特徵。

意蘊仿古
古玩界對玉器仿古有著這樣一句口訣:“唐仿戰國,宋仿漢,元仿唐,明仿宋,清亂仿”。其中“清亂仿”是指仿的時代相對混雜。但是細細考究清代仿古玉器,尤其是乾隆時期的宮廷仿古玉器,就會發現明顯有別於以取得厚利為目的的仿古王器,有相當一部分充滿濃厚的文化氣息,所以這一部分玉器需要單列出來另作一類。稱為“意蘊仿古”,是說它們體現了古代的禮制和文化蘊含,所以“清亂仿”應該賦有新的含義。

乾隆御題青玉攜琴訪友山子,高24.3厘米,寬20厘米,乾隆時期製作。青玉。正面凸雕一小亭,傍巨岩而建,亭內有老者憑欄而坐。亭外大樹遮檐,流水湍急,石階漸下,通往遠處深山之中。路上一老翁策杖而行,身後還跟一持琴童子,登階趨亭,漸行漸近。背面僅雕三棵松樹,大片空白處陰刻隸書乾隆御製詩:“廉折和平理可觀,高山流水感多端。相逢底用斑荊論,便向松風深處彈”。題名“御題攜琴訪友圖”,

山子是清代文房几案上常見的陳設品,可用來架筆。宮廷中的山子更為精緻,採用自然山勢的走向作為筆架,在清宮筆山中最為常見。攜琴訪友圖案由來已久,傳說春秋時伯牙以鍾子期為友,所彈《高田流水》曲意為鍾子期悟出,世稱知音。伯牙帶著琴童攜琴訪友的場面歷代相傳,成為書畫、陶瓷、漆器、玉器等工藝品上永恆的主題。

乾隆款碧玉仿古勾雲獸面紋雙管形花插,高8.3厘米,單口徑3.3×2.9厘米,乾隆時期製作。碧玉,有黑斑。雙方筒並立式,筒下各有連托圓軸,可開合,合則雙筒並立,開則成一字形。器表滿雕獸面紋和勾雲紋。器底為長方形平面,陰刻楷書“大清乾隆仿古”。

雙筒玉杯又稱合卺杯。《禮記?昏義》云:“合卺而酳”。卺本是古代婚禮時所用的一種酒器,是食畢用酒漱口的器皿,體現了古代宴會時的一種禮節。清代玉器中,有的雙筒玉杯還襯有銅膽,多用來插花,不是飲用器具,只是採用合卺式的造型而已。

上述二器從器形和紋飾看,仿古特徵好像不如前兩類明顯。其實前者並不僅在表面紋飾上運用了古代題材,還表現和傳遞了一種文化上的傳統信息;後者更是再現了古代的一種禮器,反映了《禮記》中的一種禮制制度。因此這一類仿古玉器,在仿古的文化內涵上更是有著相當底蘊的。

清宮收藏的乾隆仿古玉器在類別劃分上也有著不同的方式,可以按所仿對象的時代分,或按仿製的器形、器類分,也可以按仿製的逼真程度劃分等等,每一種方法都有各自的道理。對於皇帝來說,仿製古玉顯然與追求利潤毫不相干,仿古彝器、仿古玉器和意蘊仿古的劃分,也並非為了表現青銅器和古玉的美學價值,而是要借這種價值凸出玉器文化的精神個性,顯現皇帝追求風雅的文人心態,這恐怕才是皇帝大量製作仿古玉器的動機,也是仿古玉器在宮中興盛的原因所在。有些學者把清代稱為中國玉器史上的倒退期,歸因於文化品位不高。但是從清宮舊藏的乾隆仿古玉器來看,也不盡然。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